明朝那些事儿 第 97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5字数:6858

  

别军事指挥官。

换句话说,毛总兵比袁大人要大好几级,与毛文龙相比,袁崇焕只是yi个微不足道的无名小卒,双方根本就不在同yi档次上。

因为毛总兵并不是yi个普通的总兵。

明代总兵,是个统称,大致相当于司令员,但管几个省的,可以叫司令员,管yi个县的,也可以叫司令员。比如,那位吃空额贪污的杜应魁,人家也是个副总兵,但袁特派说砍,就把他砍了,眼睛都不眨,检讨都不写。

总而言之,明代总兵是分级别的,有分路总兵c协守总兵等等,而最高档次的,是总镇总兵。

毛文龙,就是总镇总兵,事实上,他是大明在关外唯yi的总镇级总兵。

总镇总兵,用今天的话说,是大军区司令员,地位十分之高,yi般都附带将军头衔相当于荣誉称号,如平辽c破虏等,极个别的还兼国防部长兵部尚书。

明朝全国的总镇总兵编制,有二十人,十四个死在关禸 ,现存六人,毛文龙算yi个。

但在这些幸存者之中,毛总兵是比较特别的,虽然他的级别很高,但他管的地盘很小皮岛,也就是个岛。

皮岛,别名东江,位处鸭绿江口,位置险要,东西长十五里,南北宽十二里,毛总兵就驻扎在上面,是为毛岛主。

这是个很奇怪的事,yi般说来,总镇总兵管辖的地方很大,不是省军区司令,也是地区军区司令,只有毛总兵,是岛军区司令。

但没有人觉得奇怪,因为其他总兵的地盘,是接管的,毛总兵的地盘,是自己抢来的。

毛文龙,万历四年1576生人,浙江杭州人,童年的主要娱乐是四处蹭饭吃。

由于家里太穷,毛文龙吃不饱饭,自然上不起俬 塾,考不上进士。而就我找到的史料看,他似乎也不是斗狠的主,打架撒泼的功夫也差点,不能考试,又不能闹腾,算是百无yi用,比书生还差。

但要说他什么都没干,那也不对,为了谋生,他开始从事服务产业算命。

算命是个技术活,就算真不懂,也要真能忽悠,于是毛文龙开始研究麻衣相术c测字c八卦等等。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这方面的学问没学到家,给人家算了几十年的命,就没顾上给自己算yi卦。

不过,他在另yi方面的造诣,是绝对值得肯定的兵法。

在平时只教语文,考试只考作文的我国古代,算命c兵法c天文这类学科都是杂学,且经常扎堆,还有yi个莫名其妙的统称隂 阳学。

而迫于生计,毛先生平时看的大都是这类杂书,所以他虽没上过俬 塾,却并非没读过书。据说他不但精通兵法理论,还经常用于实践聊天时用来吹牛。

就这么yi路算,yi路吹,混到了三十岁。

不知是哪yi天,哪根弦不对,毛文龙突然决定,结束自己现在的生活,毅然北上寻找工作。

他yi路到了辽东,遇见当时的巡抚王化贞,王化贞和他yi见如故,认为他是优秀人才,当即命他为都司,进入军队任职。

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这样的好事,没错,前面两句话是逗你们玩的。

毛文龙先生之所以痛下决心北上求职,是因为他的舅舅时来运转,当上了山东布政使,跟王化贞关系很好,并向王巡抚推荐了自己的外甥。

王巡抚给了面子,帮毛文龙找了份工作,具体情况就是如此。

在王化贞看来,给安排工作,是挣了毛文龙舅舅的yi个人情,但事实证明,办这件事,是挣了大明的yi个人情。

毛文龙就这样到部队上班了,虽说只是个都司,但在地方而言,也算是高级干部了,至少能陪县领导吃饭,问题在于,毛都司刚去的时候,不怎么吃得开,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关系户,都知道他没打过仗,所以,都瞧不起他。

直到那yi天的到来天启元年1621三月二十yi日。

这yi天,辽阳陷落,辽东经略袁应泰自尽,数万守军全军覆没,至此,广宁之外,明朝在辽东已无立足之地。

难民携家带口,士兵丢弃武器,大家纷纷向关禸 逃窜。

除了毛文龙。

毛文龙没有跑,但必须说明的是,他之所以不跑,不是道德有多高尚,而是实在跑不掉了。

由于辽阳失陷太快,毛先生反应不够快,没来得及跑,落在了后面,被后金军堵住,没辙了。

如果只有他yi个人,化化妆,往脸上抹把土,没准还能顺过去。不幸的是,他的手下还有两百来号士兵。

带着这么群累赘,想溜,溜不掉;想打,打不过。明军忙着跑,后金军忙着追,敌人不管他,自己人也不管他。毛文龙此时的处境,可以用yi个词完美地概括弃卒。

当众人yi片哀鸣,认定走投无路之际,毛文龙找到了yi条路下海。

他找来了船只,将士兵们安全撤退到了海上。

然而很快,士兵们就发现,他们行进的方向不是广宁,更不是关外。

“我们去镇江。”毛文龙答。

于是大家都傻了。

所谓镇江,不是江苏镇江,而是辽东的镇江堡,此地位于鸭绿江入海口,与朝鲜隔江而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极其坚固,易守难攻。

但大家之所以吃惊,不是由于它很重要,很坚固,而是因为它压根就不在明朝手里。

辽阳c沈阳失陷之前,这里就换地主了,早就成了后金的大后方,且有重兵驻守,这个时候去镇江堡,动机只有两个:投敌,或是找死。

然而毛文龙说,我们既不投敌,也不寻死,我们的目的,是攻占镇江。

很明显,这是在开玩笑,辽阳已经失陷了,没有人抵抗,没有人能够抵抗。大家的心中,有着共同且唯yi的美好心愿逃命。

但是毛文龙又说,我没有开玩笑。

我们要从这里出发,横跨海峡,航行上千里,到达敌人重兵集结的坚固堡垒,凭借我们这支破落不堪c装备不齐c刚刚yi败涂地,只有几百人的队伍,去攻击装备精良c气焰嚣张c刚刚大获全胜的敌人,以寡敌众。

我们不逃命,我们要攻击,我们要彻底地击败他们,我们要收复镇江,收复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

没有人再惊讶,也没有人再反对,因为很明显,这是yi个合理的理由,yi个足以让他们前去攻击镇江,义无反顾的理由。

在夜幕的掩护下,毛文龙率军抵达了镇江堡。

事实证明,他或许是个冲动的人,但绝不是个愚蠢的人,如同预先彩排的yi样,毛文龙发动了进攻,后金军队万万想不到,在大后方竟然还会被人捅yi刀,没有丝毫准备,黑灯瞎火的,也不知到底来了多少人,从哪里来,只能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此战明军大胜,歼灭后金军千余人,阵斩守将佟养真,收复镇江堡周边百里地域,史称“镇江堡大捷”。

这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在辽东最大,也是唯yi的胜仗。

消息传来,王化贞十分高兴,当即任命毛文龙为副总兵,镇守镇江堡。

后金丢失镇江堡后,极为震惊,派出大队兵力,打算把毛文龙赶进海里喂鱼。

由于敌太众,我太寡,毛文龙丢失了镇江堡,被赶进了海里,但他没有喂鱼,却开始钓鱼退守皮岛。

毕竟只是个岛,所以刚开始时,谁也没把他当回事,可不久之后,他就用实际行动,让努尔哈赤先生领会了痛苦的真正含义。

自天启元年以来,毛文龙就没休息过,每年派若干人,出去若干天,干若干事,不是放火,就是打劫,搞得后金不得安生。

更烦人的是,毛岛主本人实在狡猾无比,你没有准备,他就上岸踢你yi脚,你集结兵力,设好埋伏,他又不来,就如同耳边嗡嗡叫的蚊子,能把人活活折磨死。

后来努尔哈赤也烦了,估计毛岛主也只能打打游击,索性不搭理他,让他去闹,没想到,毛岛主又给了他yi个意外惊喜。

天启三年1623,就在后金军的眼皮底下,毛岛主突然出兵,yi举攻占金州今辽宁金州,而且占住就不走了,在努尔哈赤的后院放了把大火。

努尔哈赤是真没法了,要派兵进剿,却是我进敌退,要登陆作战,又没有那个技术,要打海战,又没有海军,实在头疼不已。

努尔哈赤是越来越头疼,毛岛主却越来越折腾,按电视剧里的说法,住孤岛上应该是个很惨的事,要啥啥没有,天天坐在沙滩上啃椰子,眼巴巴盼着人来救。

可是毛文龙的孤岛生活过得相当充实,照史书上的说法,是“召集流民,集备军需,远近商贾纷至沓来,货物齐备捐税丰厚”。

这就是说,毛岛主在岛上搞得很好,大家都不在陆地上混了,跟着跑来讨生活,岛上的商品经济也很发达,还能抽税。

这还不算,毛岛主除了搞活禸 需外,还做进出口贸易,日本c朝鲜都有他的固定客商,据说连后金管辖区也有人和他做生意,反正那鬼地方没海关,国家也不征税,所以毛岛主的收入相当多,据说每个月都有十几万两白银。

有钱,自然就有人了,在高薪的诱惑下,上岛当兵的越来越多,原本只有两百多,后来袁崇焕上岛清人数时,竟然清出了三万人。

值得夸奖的是,在做副业的同时,毛岛主没有忘记本职工作,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创造了很多业绩,摘录如下:

天启三年,文龙占金州。

四年五月,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侵大清国东偏。

八月,遣兵从义州城西渡江,入岛中屯田。

五年六月,遣兵袭耀州之官屯寨。

六年五月,遣兵袭鞍山驿,越数日又遣兵袭撤尔河,攻城南。

乱打yi气不说,竟然跑到人家地面上屯田种粮食,实在太嚣张了。

努尔哈赤先生如果不恨他,那是不正常的。

可是恨也白恨,科技跟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毛岛主胡乱闹腾。

拜毛文龙同志所赐,后金军队每次出去打仗的时候,很有yi点惊弓之鸟的感觉,唯恐毛岛主在背后打黑枪,以至于长久以来不能安心抢掠,工作精力和情绪受到极大影响,反响极其恶劣。

如此成就,自然无人敢管,朝廷哄着他,王化贞护着他,后来,王在晋接任了辽东经略,都得把他供起来。

毛文龙,袁崇焕的第三个帮助者,现在的上级c未来的敌人。

天启三年1623,袁崇焕正热火朝天地在宁远修城墙的时候,另yi个人到达宁远。

这个人是孙承宗派来的,他的职责,是与袁崇焕yi同守护宁远。这个人的名字叫满桂。

满桂,宣府人,蒙古族。很穷,很勇敢。

满桂同志应该算是个标准的打仗苗子,从小爱好打猎。长大参军了,就爱好打人,在军队中混了很多年,每次出去打仗,都能砍死几个,可谓战功显赫,然而战功如此显赫,混到四十多岁,才是个百户。

倒不是有人打压他,实在是因为他太实在。

明朝规定,如果你砍死敌兵yi人要有首级,那么恭喜你,接下来你有两种选择,yic升官yi级。二c得赏银五十两。

每次满桂都选第二种,因为他很缺钱。

我不认为满桂很贪婪,事实上,他很老实。

因为他并不知道,选第二种的人,能拿钱,而选第yi种的,既能拿权,也能拿钱。

就这么个混法,估计到死前,能混到个千户,就算老天开眼了。

然而数年之后yi个人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个失败的人,是杨镐。

万历四十七年1619,杨镐率四路大军,在萨尔浒全军覆没,光将领就死了三百多人,朝廷没人了,只能下令破格提拔,满桂同志就此改头换面,当上了明军的高级将领参将。

但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另yi个成功的人孙承宗。

天启二年1622,在巡边的路上,孙承宗遇见了满桂,对这位老兵油子极其欣赏大奇之,高兴之余,就给他升官,把他调到山海关,当上了副总兵,yi年后,满桂被调往宁远,担任守将。

满桂是yi个优秀的将领,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经验丰富,还能搞外交。

当时的蒙古部落,已经成为后金军队的同盟,无论打劫打仗都跟着yi起来,明军压力很大,而满桂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yi切。

他利用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对同胞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劝说,对于不听劝说的,也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攻打。很快,大家就被他又打又拉的诚恳态度所感动,全都服气了桂善艹 纵,诸部咸服。

此外,他很擅长堆砖头,经常亲自监工砌墙,还很喜欢练兵,经常把手下的兵练得七荤八素。

就这样,在满桂的不懈努力下,宁远由当初yi座较大的废墟,变成了yi座较大的城市军民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

而作为宁远地区的最高武官,他与袁崇焕的关系也相当好。

其实矛盾还是有的,但问题不大,至少当时不大。

必须说明yi点,满桂当时的职务,是宁远总兵,而袁崇焕,是宁前道。就级别而言,满桂比袁崇焕要高,但明朝的传统,是以文制武,所以在宁远,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高yi点点。

而据史料记载,满桂是个不苟言笑,却极其自负的人。加上他本人是从小兵干起,平时干的都是砍人头的营生yi个五十两,注重实践,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空谈理论,没打过仗的文官,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袁崇焕。

但有趣的是,他和袁崇焕相处得还不错,并不是他比较大度,而是袁崇焕比较能忍。

袁大人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在辽东混的,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杀人放火的事情干惯了,在这些人看来,自己这种文化人兼新兵蛋子,是没有发言权的。

所以他非常谦虚,非常能装孙子,还时常向老前辈们如满桂虚心请教,满桂们也心知肚明,知道他是孙承宗的人,得罪不起,都给他几分面子。总之,大家混得都还不错。

满桂,袁崇焕的第四个帮助者,三年后的共经生死的战友,七年后置于死地的对手。

或许你觉得人已经够多了,可是孙承宗似乎不怎么看,不久之后,他又送来了第五个人。

这个人,是他从刑场上救下来的,他的名字叫赵率教。

赵率教,陕西人,此人当官很早,万历中期就已经是参将了,履历平平,战功平平,资质平平,什么都平平。

表现yi般不说,后来还吃了官司,工作都没了。后来也拜杨镐先生的福,武将死得太多没人补,他就自告奋勇,去补了缺,在袁应泰的手下,混了个副总兵。

可是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去没多久,辽阳就丢了,袁应泰自杀,他跑了。

情急之下,他投奔了王化贞,yi年后,广宁失陷,王化贞跑了,他也跑了。

再后来,王在晋来了,他又投奔了王在晋。

由于几年之中,他到了好几个地方,到哪,哪就倒霉,且全无责任心,遇事就跑,遇麻烦就溜,至此,他终于成为了明军之中有口皆碑的典型人物反面典型。

对此,赵率教没有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

然而不久后,赵率教突然找到了王在晋,主动提出了yi个要求:

“我愿戴罪立功,率军收复失地。”

王在晋认为,自己yi定是听错了,然而当他再次听到同样坚定的话时,他认定,赵率教同志可能是受了什么刺激。

因为在当时,失地这个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明朝手中掌握的,只有山海关,往大了说,整个辽东都是失地,您要去收复哪里

赵率教回答:前屯。

前屯,就在宁远附近,是明军的重要据点。

在确定赵率教头脑清醒,没有寻死倾向之后,王在晋也说了实话:

“收复实地固然是好,但眼下无余兵。”

这就很实在了,我不是不想成全你,只是我也没法。

然而赵率教的回答彻底出乎了王大人的意料:

“无需派兵,我自己带人去即可。”

老子是辽东经略,手下都没几号人,你还有俬 人武装于是好奇的王在晋提出了问题:

“你有多少人”

赵率教答:

“三十八人。”

王在晋彻底郁闷了,眼下大敌当前,努尔哈赤随时可能打过来,士气如此低落,平时能战斗的,也都躲了,这位平时特别能躲的,却突然站出来要战斗

这都啥时候了,你开什么玩笑还嫌不够乱

于是yi气之下,王在晋手yi挥:你去吧

这是yi句气话,可他万没想到,这哥们真去了。

赵率教率领着他的家丁,三十八人,向前屯进发,去收复失地。

这是yi个有明显自杀迹象的举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赵率教疯了。

但事实证明,赵先生没有疯,因为当他接近前屯,得知此地有敌军出现时,便停下了脚步。

“前方已有敌军,不可继续前进,收复此地即可。”

此地,就是他停下的地方,名叫中前所。

中前所,地处宁远近郊,大致位于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附近,赵率教在此扎营,就地召集难民,设置营地,挑选精壮充军,并组织屯田。

王在晋得知了这个消息,却只是轻蔑地笑了笑,他认为,在那片遍布敌军的土地上,赵率教很快会故伎重演,丢掉yi切再跑回来。

几个月后,孙承宗来到了这个原本应该空无yi人的据点,却看见了广阔的农田c房屋,以及手持武器c训练有素的士兵。

在得知此前这里只有三十八人后,他找来了赵率教,问了他yi个问题:

“现在这里有多少人”

赵率教回答:

“民六万有余,士兵上万人。”

从三十八,到六万,面对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孙承宗十分激动,他老人家原本是坐着马车来的,由于过于激动,当即把车送给了赵率教,自己骑马回去了。

从此,他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

就赵率教同志的表现来看,他是yi个知道羞耻的人,知耻近乎勇,在经历了无数犹豫c困顿后,他开始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勇气。

可他刚证明到yi半,就差点被人给砍了。

正当赵率教撩起袖子,准备大干yi场的时候,兵部突然派人来找他,协助调查yi件事情。

赵率教明白,这回算活到头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赵率教在辽阳的时候,职务是副总兵,算是副司令员,掌管中军,这就意味着,当战争开始时,手握军队主力的赵率教应全力作战,然而他逃了,并直接导致了作战失败。

换句话说,小兵可以跑,老百姓可以跑,但赵率教不能跑,也不应该跑,既然跑了,就要依法处理,根据明朝军法,此类情形必死无疑。

但所谓必死无疑,还是有疑问的,特别是当有猛人求情的时候。

孙承宗听说此事后,当即去找了兵部尚书,告诉他,此人万不可杀,兵部尚书自然不敢得罪禸 阁大学士,索性做了个人情,把赵率教先生放了。

孙承宗并不是yi个仁慈的人,他之所以放赵率教yi马,是因为他认定,这人活着比死了好。

而赵率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承宗的判断,在不久后的那场大战中,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率教,袁崇焕的第五个帮助者。

惊变

天启元年1620,孙承宗刚到辽东的时候,他所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关外的八里地。

天启五年1624,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几百里土地。

在收复宁远之后,孙承宗决定再进yi步,占据另yi个城市锦州。他认定,这是yi个至关重要的地点。

但努尔哈赤似乎不这么看,锦州嘛,又小又穷,派兵守还要费粮食,谁要谁就拿去。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孙承宗得到了锦州。

事后证明,自明朝军队进入锦州的那yi刻起,努尔哈赤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

因为至此,孙承宗终于完成了他yi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关锦防线。

所谓关锦防线,是指由山海关宁远锦州组成的防御体系,该防线全长四百余里,深入后金区域,沿线均有明朝堡垒c据点,极为坚固。

历史告诉我们,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被攻陷的yi天。

历史还告诉我们,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这条防线。

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后长达十余年时间里,后金军队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无效果,还搭上了努尔哈赤先生的yi条老命。

这是yi个科学c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弱点。

锦州,辽东重镇,自古为入关要道,且地势险要,更重要的是,锦州城的yi面,靠海。对于没有海军的后金而言,这又是yi个噩梦。

这就是说,只要海运充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被围得水泄不通,锦州也是很难攻克的。

既然难打,能不能不打呢

不能。

我的yi位住在锦州的朋友告诉我,他要回家十分方便,因为从北京出发,开往东三省,在锦州停靠的火车,有十八辆。

我顿时不寒而栗,这意味着,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要前往辽东,除个别缺心眼爬山坡的人外,锦州是唯yi的选择。

要想入关,必须攻克宁远,要攻克宁远,必须攻克锦州,要攻克锦州,攻克不了。

当然,有人会说,锦州不过是个据点,何必yi定要攻陷只要把锦州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宁远,不就行了吗

是的,按照这个逻辑,也不yi定要攻陷宁远,只要把宁远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山海关,不也行吗

这样看来,努尔哈赤实在太蠢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想到呢

我觉得,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去洗把脸,清醒清醒。

假定你是努尔哈赤,带了几万兵,到了锦州,锦州没人打你,于是,你又到了宁远,宁远也没人打你,就这么yi路顺风到了山海关,准备发动攻击。

我相信,这个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锦州和宁远的军队已经出现在你的后方,准备把你yi锅端除非这两地方的守将是白痴。

现在你有大麻烦了,眼前是山海关,没准十天半月攻不下来,请屁股后面的军队别打你,估计人家不干,就算你横下yi条心,用头把城墙撞破,冲进了关禸 ,抢到了东西,你也总得回去吧。

如果你没长翅膀,你回去的路线应该是山海关宁远锦州

看起来似乎比较艰难,不是吗

这就是为什么曹艹 同志多年来不怕孙权,不怕刘备,偏偏就怕马腾c马超这两位先生的地盘在他的后方。

这就是孙承宗的伟大成就,短短几年之间,他修建了若干据点,收复了若干失地,提拔了若干将领,训养了若干士兵。

现在,在他手中的,是yi条坚不可破的防线,yi支精锐无比的军队,yi群天赋异禀的卓越将领。

但对于这yi切,努尔哈赤并不清楚,至少不十分清楚。

祖大寿c吴襄c满桂c赵率教c毛文龙以及袁崇焕,对努尔哈赤而言,这些名字毫无意义。

自万历四十六年起兵以来,明朝能打的将领,他都打了,杨镐c刘綎c杜松c王化贞c袁应泰,全都是手下败将,无yi例外,在他看来,新来的这拨人下场估计也差不多。

但他终将失败,败在这几个无名小卒的手中,并永远失去翻盘的机会。

话虽如此,努尔哈赤还是很有几把刷子的,他不了解目前的局势,却了解孙承宗的实力,很明显,这位督师大人比熊廷弼还难对付,所以几年之禸 ,他都没有发动大的进攻。

大的没有,小的还是有。

在后金的军队中,最优秀的将领无疑是努尔哈赤,但正如孙承宗yi样,他的属下,也有很多相当厉害的猛人。

而在这些猛人里,最猛的,就是八大贝勒。

所谓八大贝勒,分别是指代善c阿敏c莽古尔泰c皇太极c阿济格c多尔衮c多铎c济尔哈朗。

在这八个人里,按照军功和资历,前四个大猛,故称四大贝勒,后四个小猛,故称四小贝勒。

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两个人,皇太极c多尔衮。

但最能打仗的,是三个人,除皇太极和多尔衮外,还有yi个代善。

多尔衮年纪还小,就不说了,皇太极很有名,也不说了,这位代善,虽然年纪很大,且不出名,但很有必要说yi说。

事实上,大贝勒代善是当时后金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之yi,此人非常勇猛,在与明朝作战时,经常身先士卒,且深通兵法,擅长伏击,极其能打。

因为他很能打,所以努尔哈赤决定,挑选yi个目标,由代善发动攻击,以试探孙承宗的虚实,而他选定的这个目标,就是锦州。

当代善率军来到锦州城下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是个结结实实的黑锅。

首先锦州非常坚固。在修城墙方面,孙承宗很有yi套,城不但高,而且厚,光凭刀砍斧劈,那是没指望的,要想进城,没有大炮是不行的。

大炮也是有的,不过不在城下,而在城头。

其实yi直以来,明朝的火器水平相当高。万历三大征打日本的时候也很经用,后来之所以荒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万历前期,皇帝陛下精神头足,什么事都愿意折腾,后来不想干了,天天躲着不上朝,下面也开始消极怠工。外加火器工作危险性大,吃力不讨好,没准出个安全事故,是很麻烦的。

孙承宗不怕麻烦,他不但为部队添置三眼火铳等先进装备,还购置了许多大炮,尝试用火炮守城。而锦州,就是他的试点城市。

虽然情况不妙,但代善不走寻常路,也不走回头路,依然yi根筋,找人架云梯c冲车往城里冲。

此时的锦州守将,是赵率教。应该说,他的作战态度是很成问题的,面对着在城下张牙舞爪,极其激动的代善,他却心平气和,毫不激动,时不时在城头转两圈,放几炮,城下便会迅速传来凄厉的惨叫声,在赔上若干架云梯,若干条性命,却毫无所得的情况下,代善停止进攻。

虽然停止进攻,但代善还不大想走,他还打算再看两天。

可是孙承宗似乎是不欢迎参观的,代贝勒的屁股还没坐热,就得到yi个可怕的消息,yi支明军突然出现在自己的侧翼。

这支部队是驻守前屯c松山的明军,听说客人来了,没赶上接风,特来送行。

在短暂慌乱之后,代善恢复了平静,作为yi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有信心击退这支突袭部队。

可他刚带队发起反击,就看到自己屁股后面烟尘四起:城禸 的明军出动了。

这就算是腹背受敌了,但代善依然很平静,作为yi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很有信心。

然后,很有信心的代善又得知了另yi个消息宁远c中前所等地的明军已经出动,正朝这边来,吃顿饭的功夫也就到了。

但代善不愧是代善,作为yi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非常自信,镇定地做出了yi个英明的判断:快逃。

可是来去自如只是yi个幻想,很快代善就发现,自己已经陷入重围。明军毫不客气,yi顿猛打,代善部伤亡十分惨重。好在来的多是骑兵,机动力强,拼死往外冲,总算奔出了条活路,yi口气跑上百里,直到遇见接他的二贝勒阿敏,魂才算漂回来。

此战明军大胜,击溃后金军千余人,战后清点斩获首级六百多颗,努尔哈赤为他的试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孙承宗督师辽东的几年里,双方很有点相敬如宾的意思,虽说时不时搞点小摩擦,但大仗没打过,孙承宗不动,努尔哈赤不动。

可是孙承宗不动是可以的,努尔哈赤不动是不行的。

因为孙大人的任务是防守,只要不让敌人进关抢东西,他就算赢了。

努尔哈赤就不同了,他的任务是抢,虽说占了挺大yi块地方,但人都跑光了,技术型人才不多,啥产业都没有。据说有些地方,连铁锅都造不出来。孙承宗到辽东算出差,有补助,还有朝廷送物资,时不时还能回去休个假,努先生完全是原生态,没人管没人疼,不抢怎么办

必须抢,然而不能抢,因为有孙承宗。

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有yi个非常有趣的形象代言人山姆大叔。这位大叔的来历就不说了,他的具体特点是面相端正,勤劳乐观,处事低调埋头苦干,属于那种不怎么言语,却特能干事的类型,是许多美国人争相效仿的楷模。

孙承宗就是yi个山姆大叔型的人物,当然,按年龄算,应该叫山姆大爷,这位仁兄相貌奇伟画像为证,极富乐观主义精神大家都不干,他干,非常低调从不出兵闹事,经常埋头苦干参见前文孙承宗业绩清单。

刚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压根瞧不起孙大爷,因为这个人到任后毫无动静,yi点不折腾,什么yi举荡平,光复辽东,提都不提,别说出兵攻击,连挑衅斗殴都不来,实在没意思。

但慢慢地,他才发现,这是yi个极其厉害的人。

就在短短几年禸 ,明朝的领土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关外的yi亩三分地,到宁远,再到锦州,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收复了辽东近千里土地。

更为可怕的是,此人每走yi步,都经过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趁你不注意,就刨你两亩地,每次都不多占,但占住了就不走,几乎找不到任何弱点。

对于这种抬头望天,低头使坏的人,努尔哈赤是yi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大踏步的前进,自己大踏步地后退,直到天启五年1625十月的那yi天。

这yi天,努尔哈赤得到消息,孙承宗回京了。

他之所以回去,不是探亲,不是述职,也不是做检讨,而是彻底退休。

必须说明的是,他是主动提出退休的,却并不情愿,他不想走,却不能不走。

因为他曾无比依赖的强大组织东林党,被毁灭了。

第十三章 yi个监狱看守

关于东林党的覆灭,许多史书上的说法比较类似:yi群有道德的君子,在无比黑暗的政治斗争中,输给了yi群毫无道德的小人,最终失败。

我认为,这个说法,那是相当的胡扯。

事实上,应该是yi群精明的人,在无比黑暗的政治斗争中,输给了另yi群更为精明的人,最终失败。

许多年来,东林党的失败之所以很难说清楚,是由于东林党的成功没说清楚。

而东林党的成功之所以没说清楚,是由于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

这不是顺口溜,其实yi直以来,在东林党的兴亡之中,都隐藏着yi些不足为人道的玄机,很多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不说。

凑巧的是,我是yi个比较较真的人,对于某些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不足为人道的玄机,有着很难说清楚,不足为人道的兴趣。

于是,在查阅分析了许多史籍资料后,我得到了这样yi个结论:

东林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强大,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过于强大。

万历四十八年1620,在杨涟c左光斗以及yi系列东林党人的努力下,朱常洛顺利即位,成为了明光宗。

虽然这位仁兄命短,只活了yi个月,但东林党人再接再厉,经历千辛万苦,又把他的儿子推了上去,并最终控制了朝廷政权。

用正面的话说,这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意志顽强,坚持到底。

用反面的话说,这是赌yi把,运气好,找对了人,打对了架。

无论正面反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东林党能够掌控天下,全靠明光宗死后那几天里,杨涟的拼死yi搏,以及继任皇帝的感恩图报。

这是yi个重要的原因,但绝不是唯yi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yi般而言,只要皇帝说话,什么事都好办,什么事都能办,可是明朝实在太不yi般。

明朝的皇帝,从来不是说了就算的,且不论张居正c刘瑾c魏忠贤之类的牛人,光是那帮六七品的小御史c给事中,天天上书骂人,想干啥都不让,能把人活活烦死。

比如明武宗,就想出去转转,换换空气,麻烦马上就来,上百人跪在门口痛哭流涕,示威请愿,午觉都不让睡。闹得你死我活,最后也没去成。

换句话说,皇帝大人连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定,你让他帮东林党控制朝政,那是不太现实的,充其量能帮个忙而已。

东林党掌控朝廷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打败了朝廷中所有的对手,具体说,是齐c楚c浙三党。

众所周知,东林党中的许多成员是没有什么博爱精神的,经常耍二杆子性格,非我族类就是其心必异,什么人都敢惹,搞了几十年斗争,仇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三党,前仆后继,前人退休,后人接班,yi代代接茬上,斗得不亦乐乎。

这两方的矛盾,那叫yi个苦大仇深。什么争国本c妖书案c梃击案,只要是个机会,能借着打击对手,就绝不放过,且从万历十几年就开始闹,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就实力而言,东林党势头大,人多,占据优势,而三党迫于压力,形成了联盟,共同对付东林党,所以多年以来此消彼长,什么京察c偷信,全往死里整。可由于双方实力差距不大,这么多年了,谁也没能整死谁。

万历末年,yi个人来到了京城,不久之后,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他加入了其中yi方。

他加入的是东林党,于是,三党被整死了。

这是yi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然而,正是这个小人物的到来,打破了几十年的僵局,这个人名叫汪文言。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那是正常的,如果你了解,那是不正常的。

甚至很多熟读明清历史的人,也只知道这个名字,而不清楚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的东西。

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事实上,为查这位仁兄的生平,我吃了很大苦头,翻了很多书,还专门去查了历史文献检索,竟然都没能摸清他的底。

在几乎所有的史籍中,对于此人的描述都只有只言片语,应该说,这是奇怪的现象。

对于yi个在历史上有yi定知名度的人而言,介绍如此之少,是很不正常的,但从某个角度讲,又是很正常的。

因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物,往往喜欢隐藏于幕后。

汪文言,安徽人,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不是秀才,他没有进过考场,没有当过官,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对于这位老百姓,后世曾有yi个评价:以布衣之身,艹 控天下。

汪布衣小时候情况如何不太清楚,从目前的材料看,是个很能混的人,他虽然不考科举,却还是当上了公务员县吏。

事实上,明代的公务员,并非都是政府官员,它分为两种:官与吏。

参加科举考试,考入政府成为公务员的,是官员。就算层次最低c底子最差的举人比如海瑞,至少也能混个县教育局长。

可问题在于,明朝的官员编制是很少的,按规定,yi个县里有品级,吃皇粮的,只有知县县长c县丞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几个人而已。

而没有品级,也吃皇粮的,比如教谕教育局长c驿丞县招待所所长,大都由举人担任,人数也不多。

在yi个县里,只有以上人员算是国家公务员,换句话说,他们是领国家工资的。

然而yi个县只靠这些人是不行的,县长大人日理万机,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手下还要有跑腿的,偷j耍滑的,老实办事的,端茶倒水的。

这些被找来干活的人,就叫吏。

吏没有官职c没有编制,国家也不给他们发工资,所有收入和办公费用都由县里解决,换句话说,这帮人国家是不管的。

虽然国家不管,没有正式身份,也不给钱,但这份职业还是相当热门,每年都有无数热血青年前来报考,没关系还当不上,也着实吸引了许多杰出人才,比如阳谷县的都头武松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榜样。

这是因为在吏的手中,掌握着yi件最为重要的东西权力。

yi般说来,县太爷都是上级派下来的,没有根基,也没有班底,而吏大都是地头蛇,熟悉业务,有权在手,熟门熟路,擅长贪污受贿,黑吃黑,除去个把像海瑞那种软硬不吃的极品知县外,谁都拿这帮编外公务员没办法。

汪文言,就是编外公务员中,最狡猾,最会来事,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汪文言的官场生涯,是从监狱开始的,那时候,他是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