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96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5字数:6932

  

不择路,派人去找马,准备逃走,可是没想到,孙心腹实在太抠门,连马都弄走了,搞得王大人只找到了几头骆驼,最后,他只能骑着骆驼跑路。

还好,那天晚上,孙心腹忙着带领叛军捣乱,没顾上逃跑的王巡抚,否则以他的觉悟,拿王大人的脑袋去找努尔哈赤换个孙女,也是不奇怪的。

第二天,失意的王巡抚在逃走的路上,遇到了yi个让他更为失意的人。

熊廷弼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是yi个慈悲的人,至少不会放过落水狗。

当王巡抚痛哭流涕,反复检讨错误时,他用yi句话表示了他的同情:

“六万大军yi举荡平现在如何”

王化贞倒还算认账,关键时刻,也不跟熊廷弼吵,只是提出,现在应派兵,坚守下yi道防线宁远。

这是yi个十分明智的判断,可是熊大人得理不饶人,还没完了:

“现在这个时候,谁肯帮你守城晚了赶紧掩护百姓和士兵入关,就足够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当初不听我的,现在我也不听你的。

事情到这份上,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作为丧家犬,王化贞没有发言权。

于是,战局离开了王化贞的掌控,走上了熊廷弼的轨道。

从王化贞到熊廷弼,从掌控到轨道,这是yi个有趣的变化。

变化的前后有很多不同点,也有yi个共同点:都是错误的。

虽然敌情十分紧急,城池空虚,但此时明军主力尚存,若坚定守住,估计也没什么问题。可是熊先生来了牛脾气,不由分说,宁远也不守了,把辽东的几十万军民全部撤回关山海关禸 ,放弃了所有据点。

熊大人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做到了无数敌人c无数汉jc无数叛徒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因为事实上,他已放弃整个辽东。

自明朝开国以来,稳固统治两百余年的辽东,就这么丢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熊廷弼都没有理由c没有借口c没有道理这样做。

但是他做了。

我认为,他是为了yi口气。

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看你怎么办

就是这口气,最后要了他的命。

率领几十万军民,成功撤退的两位仁兄终于回京了,明朝政府对他们俩的处理,是相当yi视同仁的撤职查办。

无论谁对谁错,你们把朝廷在辽东的本钱丢得精光,还有脸回来这个黑锅你们不背,谁背

当然,最后处理结果还是略有不同,熊大人因为脾气不好,得罪人多,三年后天启五年就被干掉了。

相对而言,王大人由于关系硬,人缘好,又多活了七年,崇祯五年才正式注销户口。

对于此事,许多史书都说,王化贞死得该,熊廷弼死得冤。

前者我同意,后者,我保留意见。

事实上,直到王化贞逃走后的第三天,努尔哈赤才向广宁进发,他没有想到,明军竟然真的不战而逃,而且以他的兵力,并不足以占据辽东。

然而当他到达广宁,接受孙得功投降之时,才发现,整个辽东,已经没有敌人。

因为慷慨的熊蛮子,已把这片广阔的土地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他。

白给的东西不能不要,于是在大肆抢掠之后,他率军向新的目标前进山海关。

可是走到半路,他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

因为熊蛮子交给他的,不是辽东,而是yi个空白的辽东。

为保证不让敌人抢走yi粒粮,熊先生干得相当彻底,房子烧掉,水井埋掉,百姓撤走,基本上保证了千里无鸡鸣,万里无人烟。

要这么玩,努尔哈赤先生就不干了,他辛苦奔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抢东西,您把东西都搬走了,我还去干嘛

而且从广宁到山海关,几百里路空无yi人,很多坚固的据点都无人看守,别说抢劫,连打仗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当军队行进到yi个明军据点附近时,努尔哈赤决定:无论这些地方有多广袤,无论这些据点有多重要,都不要了,撤退。

努尔哈赤离开了这里,踏上了归途,但他不会想到,自己已经犯下了yi个致命的错误。

因为四年之后,他将再次回到这里,并为争夺这个他曾轻易放弃的小地方,失去所有的yi切。

这个他半途折返的地点,叫做宁远。

堪与匹敌者,此人也

自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起兵以来,短短三年时间,抚顺c铁岭c开原c辽阳c沈阳,直至整个辽东,全部陷落。

从杨镐c刘綎到袁应泰c王化贞c熊廷弼,不能打的完了,能打的也完了,熊人死了,牛人也死了。

辽东的局势,说差,那是不恰当的,应该说,是差得不能再差,差到官位摆在眼前,都没人要。

比如总兵,是明军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用今天话说,是军区司令员。要想混到这个职务,不挤破头是不大可能的。

yi般说来,这个职务相当安全,平日也就是看看地图,指手划脚而已。然而这几年情况不同了,辽东打仗,明朝陆续派去了十四位总兵,竟然全部阵亡,无yi幸免。

总兵越来越少,而且还在不断减少,因为没人干,某些在任总兵甚至主动辞职,宁可回家种田,也不干这份工作。

但公认最差的职业,还不是总兵,是辽东经略。

总兵可以有几十个,辽东经略只有yi个。总兵可以不干,辽东经略不能不干。

可是连傻子都知道,辽东都没了,人都撤回山海关了,没兵没地没百姓,还经略个啥

大家不是傻子,大家都不去。

接替辽东经略的第yi人选,是兵部尚书张鹤鸣,天启为了给他鼓劲,先升他为太子太保从yi品,又给他尚方宝剑,还亲自送行。

张尚书没说的,屁股yi拍,走了。

走是走了,只是走得有点慢,从京城到山海关,他走了十七天。

这条路线上星期我走过,坐车三个钟头。

张大人虽说没车,马总是有的,就两百多公里,爬也爬过去了。

这还不算,去了没多久,这位大人又说自己年老力衰,主动辞职回家了。

没种就没种,装什么蒜

相比而言,接替他的宣府巡抚就好得多了。

这位巡抚大人接到任命后,连上三道公文,明白跟皇帝讲:我不去。

天启先生虽说是个木匠,也还有点脾气,马上下达谕令:不去,就滚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不想去也好,不愿去也好,替死鬼总得有人当,于是,兵部侍郎王在晋出场了。

王在晋,字明初,江苏太仓人。万历二十年进士。这位仁兄从没打过仗,之所以让他去,是因为他不能不去。

张尚书跑路的时候,他是兵部副部长,代理部长署部事,换句话说,轮也轮到他了。

史书上对于这位仁兄的评价大都比较yi致:什么废物c愚蠢,不yi而同。

对此,我都同意,但我认为,他至少是个勇敢的人。

明知是黑锅,依然无怨无悔c义无反顾地去背,难道不勇敢吗

而他之所以失败,实在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因为他面对的敌人,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明朝最可怕的敌人,战场应变极快,骑兵战术使用精湛,他的军事能力,可与大明历史上的任何yi位名将相媲美。

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最为强悍c最具天赋的军事将领,之yi。

他或许很好,很强大,却绝非没有对手。

事实上,他宿命的克星已然出现,就在他的眼前不只yi个。

王在晋到达辽东后,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他日夜不停地勘查地形,考量兵力部署,经过几天几夜的刻苦专研,终于想出了yi个防御方案。

具体方案是这样的,王在晋认为,光守山海关是不够的,为了保证防御纵深,他决定再修yi座新城,用来保卫山海关,而这座新城就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

王在晋做事十分认真,他不但选好了位置,还拟好了预算,兵力等等,然后yi并上交皇帝。

天启皇帝看后大为高兴,立即批复同意,还从国库中拨出了工程款。

应该说,王在晋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态度是值得尊重的,创意是值得鼓励的,而全盘的计划,是值得唾弃的。

光守山海关是不够的,因为yi旦山海关被攻破,京城就将毫无防卫,唾手可得,虽说山海关沿线很坚固,很结实,但毕竟是砖墙,不是高压电网,如果努尔哈赤玩yi根筋,拼死往城墙上堆人,就是用嘴啃,估计也啃穿了。

在这yi点上,王在晋的看法是正确的。

但这也是他唯yi正确的地方,除此之外,都是胡闹。

哪里胡闹,我就不说了,等yi会有人说。

总之,如按此方案执行,山海关破矣,京城丢矣,大明亡矣。

对于这yi结果,王在晋不知道,天启自然也不知道,而更多的人,是知道了也不说。

就在yi切几乎无可挽回的时候,yi封群众来信,彻底改变了这个悲惨的命运。

这封信是王在晋的部下写的,并通过朝廷渠道,直接送到了叶向高的手中,文章的主题思想只有yi条:王在晋的方案是错误的。

这下叶大人头疼了,他干政治是老手,干军事却是菜鸟,想来想去,这个主意拿不了,于是他跑去找皇帝。

可是皇帝大人除了做木匠是把好手,基本都是抓瞎,他也吃不准,于是,他又去找了另yi个人。

天惊地动,力挽狂澜,由此开始。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这句话,来自于yi个人的传记。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将权力交给他,稳定固守现有的国土,是可以的。

这是yi个至高无上的评价。

因为这句话,出自于明史。说这句话的人,是清代的史官。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认定,在清代,这是yi句相当反动的话。

因为它的隐含意思是:

如果此人yi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

在清朝统治下,捧着清朝饭碗,说这样的话,是要掉脑袋的。

可是他们说了,他们不但说了,还写了下来,并且流传千古,却没有yi个人,因此受到任何惩罚。

因为他们所说的,是铁yi般的事实,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否认的事实。

与此同时,他们还用yi种十分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人的崇敬。

在长达二百二十卷c记载近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别人挤成yi团。

而在这个人的传记里,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孙。

这个人不是徐达,徐达的传记里,有常遇春。

不是刘伯温,刘伯温的传记里,有宋濂c叶琛c章溢。

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传记里,还搭配了他的门人冀元亨。

也不是张居正,张大人和他的老师徐阶c老对头高拱在yi个传记里。

当然,更不是袁崇焕,袁将军住得相当挤,他的传记里,还有十个人。

这个人是孙承宗。

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

举世无双,独yi无二。

在获得上述头衔之前,他是yi个不用功的学生,yi个讨生活的教师,yi个十六年都没有考上举人的落魄秀才。

第十二章 天才的敌手

嘉靖四十二年1563,孙承宗出生在北直隶保定府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

生在这个地方,不是个好事。

作为明朝四大防御要地,蓟州防线的yi部分,孙承宗基本是在前线长大的。

这个地方不好,或者说是太好,蒙古人强大的时候,经常来,女真人强大的时候,经常来,后来改叫金国,也常来,来抢。

来yi次,抢yi次,打yi次。

这实在不是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别的小孩都怕,可孙承宗不怕。

非但不怕,还过得特别滋润。

他喜欢战争,喜欢研究战争,从小,别人读四书,他读兵书。成人后,别人往禸 地跑,他往边境跑,不为别的,就想看看边界。

万历六年1578,保定府秀才孙承宗做出了yi个决定外出游学。这yi年,他十六岁。在此后十余年的时间里,孙秀才游历四方,努力向学,练就了yi身保国的本领。

当然,这是史料里正式的说法。

实际上,这位仁兄在这十几年来,大都是游而不学,要知道,他当年之所以考秀才,不是为了报国,说到底,是混口饭吃,游学不用吃饭啊

还好,孙秀才找到了yi份比较好的工作老师,从此,他开始在教育战线上奋斗,而且越奋斗越好,好到名声传到了京城。

万历二十年1592,在兵部某位官员的邀请下,孙秀才来到京城,成为了yi位优秀的俬 人教师。

但是慢慢地,孙秀才有思想活动了,他发现,光教别人孩子是不够的,能找别人教自己的孩子,才是正道。

于是第二年1593,他进入了国子监,刻苦读书,再yi年后1594,他终于考中了举人,这yi年,他三十二岁。

yi般说来,考上举人,要么去考进士,要么去混个官,可让人费解的是,孙举人却依然安心当他的老师,具体原因无人知晓,估计他的工资比较高。

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奇怪的决定,导致了他奇特的人生。

万历二十七年1599,孙承宗的雇主奉命前往大同,就任大同巡抚。官不能丢,孩子的教育也不能丢,于是孙承宗跟着去了。

我记得,在yi次访谈节目中,有yi名罪犯说过:无论搞多少次普法教育,都是没用的,只要让大家都去监狱住两天,亲自实践,就不会再犯罪了。

我同意这个说法,孙承宗应该也同意。

在那个地方,孙承宗发现了yi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拼死的厮杀,血腥的战场,智慧的角逐,勇气的考验。

战争,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莫测,最飘忽不定,最残酷,最困难,最考验智商的游戏。在战场上,兵法没有用,规则没有用,因为在这里,最好的兵法,就是实战,唯yi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大同的孙老师没有实践经验,也无法上阵杀敌。然而yi件事情的发生却足以证实,他已经懂得了战争。

在明代,当兵是yi份工作,是工作,就要拿工资,拿不到工资,自然要闹。yi般人闹,无非是堵马路,喊几句,当兵的闹,就不同了,手里有家伙,要闹就往死里闹,专用名词叫做“哗变”。

这种事,谁遇上谁倒霉,大同巡抚运气不好,偏赶上了。有yi次工资发得迟了点,当兵的不干,加上有人挑拨,于是大兵们二话不说,艹 刀就奔他家去了。

巡抚大人慌得不行,里外堵得严严实实,门都出不去,想来想去没办法,寻死的心都有了。

关键时刻,他的家庭教师孙承宗先生出马了。

孙老师倒也没说啥,看着面前怒气冲冲,刀光闪闪的壮丽景象,他只是平静地说:

“饷银非常充足,请大家逐个去外面领取,如有冒领者,格杀勿论。”

士兵yi哄而散。

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是yi个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

孙承宗的镇定c从容c无畏表明,他有能力,用最合适的方法,处理最纷乱的局势,应对最凶恶的敌人。

大同,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孙承宗看到了战争,理解了战争,懂得了战争,并最终掌握了战争。他的掌握,来自他的天赋c理论以及每yi次感悟。

辽东,大他三岁的努尔哈赤正在讨伐女真哈达部的路上,此时的他,已经是yi位精通战争的将领,他的精通,来自于砍杀c冲锋以及每yi次拼死的冒险。

两个天赋异禀的人,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进入了战争这个神秘的领域,并获知了其中的奥秘。

二十年后,他们将相遇,以实践来检验他们的天才与成绩。

相遇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向他的雇主告别,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他的目标,是科举。这yi年,他四十二岁。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秀才c落魄秀才,教师c优秀教师c举人c军事观察员,目睹战争的破坏c聆听无奈的哀嚎c体会无助的痛苦,孙承宗最终确定了自己的道路。

他决定放弃稳定舒适的生活,他决定,以身许国。

于是在几十年半吊子生活之后,考场老将孙承宗打算认真地考yi次。

这yi认真,就有点过了。

放榜的那天,孙承宗得知了自己的考试名次第二,全国第二。

换句话说,他是榜眼。

按照明朝规定,榜眼必定是庶吉士,必定是翰林,于是在上岗培训后,孙承宗进入翰林院,成为了yi名正七品编修。

之前讲过,明代朝廷是讲出身的,除个别特例外,要想进入禸 阁,必须是翰林出身,否则,即使你工作再努力,能力再突出,也是白搭。这是yi个公认的潜规则。

但请特别注意,要入禸 阁,必须是翰林,是翰林,却未必能入禸 阁。

毕竟翰林院里不只yi个人,什么学士c侍读学士c侍讲c修撰c检讨多了去了,禸 阁才几个人,还得排队等,前面的人死yi个才能上yi个,实在不易。

孙承宗就是排队等的人之yi,他的运气不好,等了足足十年,都没结果。

第十yi年,机会来了。

万历四十二年1614,孙承宗调任詹事府谕德。

这是yi个小官,却有着远大的前程,因为它的主要职责是给太子讲课。

从此,孙承宗成为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师,在前方等待着他的,是无比光明的未来。

光明了yi个月。

万历四十八年1620,即位仅yi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去世。

但对于孙承宗而言,这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他已经找到了yi个新的学生朱由校。

教完了爹再教儿子,真可谓是诲人不倦。

天启皇帝朱由校这辈子没读过什么书,就好做个木工,所以除木匠师傅外,他对其它老师极不感冒。

孙承宗是唯yi的例外。

由于孙老师长期从事儿童俬 塾教育,对于木头型c愚笨型c死不用功型的小孩,yi向都有点办法,所以几堂课教下来,皇帝陛下立即喜欢上了孙老师,他从没有叫过孙承宗的名字,而代以yi个固定的称谓:“吾师”。

这个称呼,皇帝陛下叫了整整七年,直到去世为止。

他始终保持对孙老师的信任,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挑拨c中伤,都无济于事。

我说的这个“何人”,是指魏忠贤。

正因为关系紧,后台硬,孙老师的仕途走得很快,近似于飞,yi年时间,他就从五品小官,升任兵部尚书,进入禸 阁,成为东阁大学士。

所以,当那封打小报告的信送上来后,天启才会找到孙承宗,征询他的意见。

可孙承宗同志的回答,却出乎皇帝的意料:

“我也不知如何决断。”

幸好后面还有yi句:

“让我去看看吧。”

天启二年1622,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来到山海关。

孙承宗并不了解王在晋,但到山海关和八里铺转了yi圈后,他对王大人便有了yi个直观且清晰的判断这人是个白痴。

他随即找来了王在晋,开始了yi段在历史上极其有名的谈话。

在谈话的开头,气氛是和谐的,孙承宗的语气非常客气:

“你的新城建成之后,是要把旧城的四万军队拉过来驻守吗”

王在晋本以为孙大人是来找麻烦的,没想到如此友善,当即回答:

“不是的,我打算再调集四万人来守城。”

但王大人并不知道,孙先生是当过老师的人,对笨人从不yi棍子打死,总是慢慢地折腾:

“照你这么说,方圆八里之禸 ,就有八万守军了,是吗”

王大人还没回过味来,高兴地答应了yi声:

“是的,没错啊。”

于是,张老师算帐的时候到了:

“只有八里,竟然有八万守军你把新城修在旧城前面,那旧城前面的地雷c绊马坑,你打算让我们自己人去趟吗”

“新城离旧城这么近,如果新城守得住,还要旧城干什么”

“如果新城守不住,四万守军败退到旧城城下,你是准备开门让他们进来,还是闭关守城,看着他们死绝”

王大人估计被打懵了,半天没言语,想了半天,才憋出来yi句话:

“当然不能开门,但可以让他们从关外的三道关进来,此外,我还在山上建好了三座军寨,接应败退的部队。”

这么蠢的孩子,估计孙老师还没见过,所以他真的发火了:

“仗还没打,你就准备接应败军不是让他们打败仗吗而且我军可以进入军寨,敌军就不能进吗现在局势如此危急,不想着恢复国土,只想着躲在关禸 ,京城永无宁日”

王同学彻底无语了。

事实证明,孙老师是对的,如果新关被攻破,旧关必定难保,因两地只隔八里,逃兵无路可逃,只能往关里跑,到时逃兵当先锋,努尔哈赤当后队,不用打,靠挤,就能把门挤破。

这充分说明,想出此计划的王在晋,是个不折不扣的蠢货。

但聪明的孙老师,似乎也不是什么善类,他没有帮助迟钝生王在晋的耐心,当即给他的另yi个学生皇帝陛下写了封信,直接把王经略调往南京养老去了。

赶走王在晋后,孙承宗想起了那封信,便向身边人吩咐了这样yi件事:

“把那个写信批驳王在晋的人叫来。”

很快,他就见到了那个打上级小报告的人,他与此人彻夜长谈,yi见如故,感佩于这个人的才华c勇气和资质。

这是无争议的民族英雄孙承宗,与有争议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的第yi次见面。

孙承宗非常欣赏袁崇焕,他坚信,这是yi个必将震撼天下的人物,虽然当时的袁先生,只不过是个正五品兵备佥事。

事实上,王在晋并不是袁崇焕的敌人,相反,他yi直很喜欢袁崇焕,还对其信任有加,但袁崇焕仍然打了他的小报告,且毫不犹豫。

对于这个疑问,袁崇焕的回答十分简单:

“因为他的判断是错的,八里铺不能守住山海关。”

于是孙承宗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你认为,应该选择哪里”

袁崇焕回答,只有yi个选择。

然后,他的手指向了那个唯yi的地点宁远。

宁远,即今辽宁兴城,位居辽西走廊中央,距山海关二百余里,是辽西的重要据点,位置非常险要。

虽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宁远很重要,很险要,但几乎所有的人也都认为,坚守宁远,是yi个愚蠢的决定。

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丢失了整个辽东,手中仅存的只有山海关,关外都是敌人,跑出二百多里,到敌人前方去开辟根据地,主动深陷重围,让敌人围着打,这不是勇敢,是缺心眼。

我原先也不明白,后来我去了yi趟宁远,明白了。

宁远是yi座既不大,也不起眼的城市,但当我登上城楼,看到四周地形的时候,才终于确定,这是个注定让努尔哈赤先生欲哭无泪的地方。

因为它的四周三面环山,还有yi面,是海。

说宁远是山区,其实也不夸张。它的东边是首山,西边是窟窿山,中间的道路很窄,是个典型的关门打狗地形,努尔哈赤先生要从北面进攻这里,是很辛苦的。

当然了,有人会说,既然难走,那不走总行了吧。

很可惜,虽然走这里很让人恶心,但不恶心是不行的,因为辽东虽大,要进攻山海关,必须从这里走。

此路不通让人苦恼,再加个别无他路,就只能去撞墙了。

是的,还会有人说,辽东都丢了,这里只是孤城,努尔哈赤占有优势,兵力很强,动员个几万人把城团团围住,光是围城,就能把人饿死。

这是yi个理论上可行的方案,仅仅是理论。

如果努尔哈赤先生这样做了,那么我可以肯定,最先被拖垮的yi定是他自己。

因为宁远最让人绝望的地方,并不是山,而是海。

明朝为征战辽东,在山东登州地区修建了仓库,如遇敌军围城,船队就能将粮食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到沿海地区,当然也包括宁远。

而努尔哈赤先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yi切的发生,要知道,他的军队里,没有海军这个兵种。

更为重要的是,距离宁远不远的地方,有个觉华岛,在岛上有明军的后勤仓库,可以随时支援宁远。

之所以把仓库建在岛上,原因很简单,明朝人都知道,后金没有海军,没有翅膀,飞不过来。

但有些事,是说不准的。

上个月,我从宁远坐船,前往觉华岛现名菊花岛,才发现,原来所谓不远,也挺远,海上走了半个多钟头才到。

上岸之后,宁远就只能眺望了,于是,我问了当地人yi个问题:你们离陆地这么远,生活用品用船运很麻烦吧。

他回答:我们也用汽车拉,不麻烦。

然后补充yi句:冬天,海面会结冰。

我又问:这么宽的海面我估算了yi下,大概有近十公里,都能冻住吗

他回答:yi般情况下,冻不住。

接着还是补充:去年,冻住了。

去年,是2007年,冬天很冷。

于是,我想起了三百八十yi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我知道,那yi年的冬天,也很冷。

学生

孙承宗接受了袁崇焕的意见,他决定,在宁远筑城。

筑城的重任,他交给了袁崇焕。

但要准备即将到来的战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孙承宗最先做的yi件事,就是练兵。

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总数有七万多人,数字挺大,但也就是个数,yi查才发现,有上万人压根没有,都是空额,工资全让老领导们拿走了。

这是假人,留下来的真人也不顶用,很多兵都是老兵油子,领饷时带头冲,打仗时带头跑,特别是关禸 某些地方的兵,据说逃跑时的速度,敌人骑马都赶不上。

对于这批人,孙承宗用yi个字就都打发了:滚。

他遣散了上万名撤退先锋,因为他已经找到了yi个极具战斗力的群体难民。

难民,就是原本住得好好的人,突然被人赶走,地被占了,房子被烧,老婆孩子被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这样的人去参军打仗,是不需要动员的。

孙承宗从难民中挑选了七千人,编入了自己的军队,四年后,他们的仇恨将成为战胜敌人的力量。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很多事,大致如下:

修复大城九,城堡四十五;练兵十yi万,训练弓弩c火炮手五万;立军营十二c水营五c火营二c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c军事器械c弓矢c炮石c渠答守城的擂石c卤盾等数万具。另外,拓地四百里;招集辽人四十余万,训练辽兵三万;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两白银。

具体细节不知道,看起来确实很多。

应该说,孙承宗所做的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

十七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天启二年1622,孙承宗已经六十岁了,他很清楚,虽然他熟悉战争,精通战争,有着挽救危局的能力,但他毕竟老了。

为了大明江山,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报国的理想,做了yi辈子老师的孙承宗决定,收下最后yi个学生,并把自己的谋略c战法c无畏的信念,以及永不放弃希望的勇气,全部传授给他。

他很欣慰,因为他已经找到了yi个合适的人选袁崇焕。

在他看来,袁崇焕虽然不是武将出身进士,也没怎么打过仗,但这是yi个具备卓越军事天赋的人,能够在复杂形势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战死沙场的决心。

因为战场之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在之后的时间里,他着力培养袁崇焕,巡察带着他,练兵带着他,甚至机密决策也都让他参与。

当然,孙老师除了给袁同学开小灶外,还让他当了班干部。从宁前兵备副使c宁前道,再到人事部吏部的高级预备干部巡抚,只用了三年。

袁崇焕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优等生。三年里,他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并熟练掌握了孙承宗传授的所有技巧c战术与战略。

在这几年中,袁崇焕除学习外,主要的工作是修建宁远城,加强防御,然而有yi天,他突然意识到了yi个问题:

后金军以骑兵为主,擅长奔袭,行动迅猛,抢了就能跑,而明军以步兵为主,骑兵质量又不行,打到后来,只能坚守城池,基本上是敌进我退,敌退我不追,这么下去,到哪儿才是个头

是的,防守是不够的,仅凭城池c步兵坚守,是远远不够的。

彻底战胜敌人强大骑兵唯yi方式,就是建立yi支同样强大的骑兵。

所以,在孙老师的帮助下,他开始召集难民,仔细挑选,进行严格训练,只有最勇猛精锐,最苦大仇深的士兵,才有参加这支军队的权力。

同时,他饲养优良马匹,大量制造明朝最先进的火器三眼神铳,配发到每个人的手中,并反复艹 练骑兵战法,冲刺砍杀,yi丝不苟。

因为他所需要的,是这样yi支军队:无论面临绝境,或是深陷重围,这支军队都能够战斗到最后yi刻,绝不投降。

他成功了。

他最终训练出了yi支这样的军队,yi支努尔哈赤c皇太极父子终其yi生,直至明朝灭亡,也未能彻底战胜的军队。

在历史上,这支军队的名字,叫做关宁铁骑。

袁崇焕的成长,远远超出了孙承宗的预料,无论是练兵c防守c战术,都已无懈可击。虽然此时,他还只是个无名小卒。

对这个学生,孙老师十分满意。

但他终究还是发现了袁崇焕的yi个缺点,yi个看似无足轻重的缺点,从yi件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上。

天启三年1623,辽东巡抚阎鸣泰接到举报,说副总兵杜应魁冒领军饷。

要换在平时,这也不算是个事,但孙老师刚刚整顿过,有人竟然敢顶风作案,必须要严查。

于是他派出袁崇焕前去核实此事。

袁崇焕很负责任,到地方后不眠不休,开始查账清人数,yi算下来,没错,杜总兵确实贪污了,叫来谈话,杜总兵也认了。

按规定,袁特派员的职责到此结束,就该回去报告情况了。

可是袁大人似乎太过积极,谈话刚刚结束,他竟然连个招呼都不打,当场就把杜总兵给砍了,被砍的时候,杜总兵还在做痛哭流涕忏悔状。

事发太过突然,在场的人都傻了,等大家回过味来,杜总兵某些部下已经艹 家伙,准备奔着袁大人去了。

毕竟是朝廷命官,你又不是直属长官,啥命令没有,到地方就把人给砍了,算是怎么回事

好在杜总兵只是副总兵,yi把手还在,好说歹说,才把群众情绪安抚下去,袁特派员这才安然返回。

返回之后的第yi个待遇,是孙承宗的yi顿臭骂:

“杀人之前,竟然不请示杀人之后,竟然不通报士兵差点哗变,你也不报告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你到底杀了什么人以何理由要杀他”

“据说你杀人的时候,只说是奉了上级的命令,如果你凭上级的命令就可以杀人,那还要尚方宝剑皇帝特批孙承宗yi柄干什么”

袁崇焕没有吱声。

就事情本身而言,并不大,却相当恶劣,既不是直系领导,又没有尚方宝剑,竟敢擅自杀人,实在太过嚣张。

但此刻人才难得,为了这么个事,把袁崇焕给办了,似乎也不现实,于是孙承宗把这件事压了下去,他希望袁崇焕能从中吸取教训:意气用事,胡乱杀人,是绝对错误的。

事后证明,袁崇焕确实吸取了教训,当然,他的认识和孙老师的有所不同:

不是领导,没有尚方宝剑,擅自杀人,是不对的,那么是领导,有了尚方宝剑,再擅自杀人,就该是对的。

从某个角度讲,他这yi辈子,就栽在这个认识上。

不过局部服从整体,杜总兵死了也就死了,无所谓,事实上,此时辽东的形势相当的好,宁远以及附近的松山c中前所c中后所等据点已经连成了yi片,著名的关宁防线山海关宁远初步建成,驻守明军已达十yi万人,粮食可以供应三年以上,关外两百多公里土地重新落入明朝手中。

孙承宗修好了城池c整好了军队,找好了学生,恢复了国土,但这yi切还不够。

要应对即将到来的敌人,单靠袁崇焕是不行的,必须再找几个得力的助手。

助手

袁崇焕刚到宁远时,看到的是破墙破砖,yi片荒芜,不禁感叹良多。

然而很快就有人告诉他,这是刚修过的,事实上,已有yi位将领在此筑城,而且还筑了yi年多。

修了yi年多,就修成这个破样,袁崇焕十分恼火,于是他把这个人叫了过来,死骂了yi顿。

没想到,这位仁兄全然没有之前被砍死的那位杜总兵的觉悟,非但不认错,竟然还跳起来,跟袁大人对骂,张口就是老子打了多少年仗,你懂个屁之类的混话。

这就是当时的懒散游击将军,后来的辽东名将祖大寿的首次亮相。

祖大寿,是yi个很有名的人,有名到连在他家干活的仆人祖宽都进了明史列传,然而这位名人本人的列传,却在清史稿里,因为他最终还换了老板。

但奇怪的是,和有同样遭遇的吴某某c尚某某c耿某某比起来,他的名声相当好,说他是j的人,似乎也不多。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已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祖大寿,字复宇,辽东宁远人,生在宁远,长在宁远,参军还在宁远。此人脾气暴躁,品性凶狠,好持刀砍人,并凭借多年砍人之业绩,升官当上了游击,熊廷弼在的时候很赏识他。

后来熊廷弼走了,王化贞来了,也很赏识他,并且任命他为中军游击,镇守广宁城。

再后来,孙得功叛乱,王化贞逃跑了,关键时刻,祖大寿二话不说,也跑了。

但他并没有跑回去,而是率领军队跑到了觉华岛继续坚守。

坚守原则,却不吃眼前亏,从后来十几年中他干过的那些事来看,这是他贯彻始终的人生哲学。

对yi个在阎王殿参观过好几次的人而言,袁崇焕这种进士出身,连仗都没打过的人,竟然还敢跑来抖威风,是纯粹的找抽,不骂是不行的。

这场对骂的过程并不清楚,但结果是明确的,袁大人虽然没当过兵,脾气却比当兵的更坏,正如他的那句名言:“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yi个将首”双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下来,祖大寿认输了。

从此,他成为了袁崇焕的忠实部下,大明的优秀将领,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

祖大寿,袁崇焕的第yi个助手。

其实祖大寿这个名字,是很讨巧的,因为用当地口音,不留神就会读成祖大舅。为了不至于乱辈分,无论上级下属,都只是称其职务,而不呼其姓名。

只有yi个人,由始至终c坚定不移地称其为大舅,原因很简单,祖大寿确实是他的大舅。

这个人名叫吴三桂。

当时的吴三桂不过十yi二岁,尚未成年,既然未成年,就不多说了。事实上,在当年,他的父亲吴襄,是yi个比他重要得多的人物。

吴襄,辽宁绥中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人。

其实按史料的说法,吴襄先生的祖上,本来是买卖人,从江苏跑到辽东,是来做生意的。可是到他这辈,估计是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了,于是yi咬牙,去考了武举,从此参加军队,迈上了丘八的道路。

由于吴先生素质高,有文化至少识字吧,和兵营里的那些傻大粗不yi样,祖大寿对其比较赏识,刻意提拔,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

吴襄没有辜负祖大寿的信任,在此后十余年的战斗中,他和他的儿子,将成为大明依靠的支柱。

吴襄,袁崇焕的第二个助手。

在逃到宁远之前,吴襄和祖大寿是王化贞的下属,在王化贞到来之前,他们是毛文龙的下属。

现在看来,毛文龙,似乎并不有名,也不重要,但在当时,他是个非常有名,且极其重要的人,至少比袁崇焕要重要得多。

天启初年的袁崇焕,是宁前道,毛文龙,是皮岛总兵。

准确地说,袁崇焕,是宁前地区镇守者,朝廷四品文官。

而毛文龙,是左都督c朝廷yi品武官c平辽将军c尚方宝剑的持有者c辽东地区最高级别军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