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117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6字数:6951

  

熊大人没理他,结果气得阮大人回家自尽了。

总之,无论谁说张献忠要反,熊文灿都表示,这是没可能的,张献忠绝不会反。

对此,许多史料都奋笔疾书,说熊大人是白痴,是智商有问题。

我觉得这么说,是典型的人身攻击,熊大人连忽悠都能玩,绝非白痴。他之所以始终不相信张献忠会反,是因为他不能相信。

我相信,此时此刻,熊文灿的脑海里,经常出现这样yi番对话,对话的时间,是两年前,熊大人刚刚接到调令,在以找死的觉悟准备赴任之前。

对话的地点,是庐山。对话的人,是个和尚,叫做空隐。

熊文灿找到空隐,似乎是想算卦,然而还没等他说话,空隐和尚就先说了:

“你错了公误矣”

怎么个错法呢

“你估量估量,你有能搞定流贼的士兵吗自度所将兵足制贼死命乎”

“不能。”

“有能够指挥大局,独当yi面的将领吗有可属大事c当yi面c不烦指挥而定者乎”

“没有。”

按照上下文的关系,下yi句话应该是:

那你还干个屁啊

但空隐毕竟是文明人,用了比较委婉的说法似乎也没太委婉:

“你两样都无,上面指皇帝又这么器重你,yi旦你搞不定,要杀头的”

熊文灿比较昏,等了半天,才想出yi句话:

“招抚可以吗”

然而空隐回答:

“我料定你yi定会招抚,但是请你记住,海贼不同流贼,你yi定要慎重”

这段对话虽然比较玄乎,但出自正统史料,并非杂谈笔记,所以可信度相当高,空隐提到的所谓海贼,指的就是郑芝龙,而流贼,就不用多说了。

他的意思很明确,熊大人你能招降海上的,却未必能招降地上的,可问题是,熊大人只有忽悠的能耐,就算海陆空yi起来,他也只能招抚。外加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无论如何,死撑都要撑下去。

死撑的结果,就是撑死。

张献忠之所以投降,不过是避避风头,现在风头过去,赶巧清军入侵,孙传庭和洪承畴两大巨头都到了辽东,千载难逢,决不能错过。

于是,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正当崇祯兄收拾清军入侵残局的时候,张献忠再次反叛,攻占谷城。

谷城县令阮之钿真是好样的,虽然他此前服毒自尽,没有死成,又抢救过来了,但事到临头,很有点士大夫精神,张献忠的军队攻入县城,大家都跑了,他不跑,非但不跑,就坐在家里等着,让他投降,不降,杀身成仁。

很明显,张献忠起兵,是有着充分准备的,因为他第yi个目标,并非四周的州县,而是曹艹 。

以曹艹 作为外号,对罗汝才而言,是比较贴切的,作为明末三大头领之yi,他很有点水平,作战极狡猾,部下精锐,所以张献忠在起兵之前,先要拉上他。

罗汝才效率很高,张献忠刚反,他就反,并与张献忠会师,准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

顺道说yi句,张献忠同志在离开谷城前,干的最后yi件事,是贴布告,布告的禸 容,是yi张名单,包括这几年他送出去的贿赂,金额,以及受贿人的名字,全部yi清二楚,诏告天下。

不该收的,终究要还。

我没有看到那份布告,估计熊文灿同志的名字,应该名列前茅。但此时此刻,受贿是个小问题,渎职才是大问题。

熊文灿还算反应快,而且他很幸运,因为当时世上,能与张献忠c罗汝才匹敌的人,不会超过五个,而在他的手下,就有yi个。

在众多头领中,左良玉最讨厌,也最喜欢的,就是张献忠。

他讨厌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太闹腾,他喜欢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虽然闹腾,却比较好打,他能当上总兵,基本就是靠打张献忠,且无论张头领状态如何,心情好坏,只要遇到他,就是必败无疑。

所以左总兵毅然决定,虽说熊大人很蠢,但看在张献忠份上,还是要去打打。

几天后,左良玉率军,与张献忠c罗汝才在襄阳附近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惨败左良玉。

所谓惨败,意思是,左良玉带着很多人去,只带着很少人跑回来。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过嚣张,瞧不上张献忠,结果被人打了埋伏。

这次失败还导致了两个后果:

yic由于左良玉跑得太过狼狈,丢了自己的官印,当年这玩意丢了,是没法补办的,所以不会刻公章的左总兵很郁闷。

二,熊文灿把官丢了,纵横忽海几十年,终于把自己忽了下去。

yi个月后,崇祯下令,免去熊文灿的职务,找了个人代替他,将其逮捕入狱,yi年后,斩首。

代替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逮捕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推举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

从头到尾,左转左转左转左转,结果就是个圈,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只剩下yi个选择。

崇祯十二年1639九月,杨嗣昌出征。

明朝有史以来,所有出征的将领中,派头最大的,估计就是他了,当时他的职务,是东阁大学士,给他送行的,是皇帝本人,还跟他喝了好几杯,才送他上路。

崇祯是个很容易激动的人,激动到十几年里,能换几十个禸 阁大学士,此外,他的疑心很重,很难相信人。

而他唯yi相信,且始终相信的人,只有杨嗣昌。在他看来,这个人可信,且可靠。

可信的人,未必可靠。

对于崇祯的厚爱,杨嗣昌很感动,据史料说,他当时就哭了,且哭得很伤心,很动容,表示yi定完成任务,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当然,光哭是不够的,哭完之后,他还向崇祯要了两样东西,yi样给自己的:尚方宝剑,另yi样是给左良玉的:平贼将军印。

然后,杨嗣昌离开了京城,离开了崇祯的视线,此yi去,即是永别。

崇祯十二年1639十月,杨嗣昌到达襄阳,第yi件事,是开会。与会人员包括总督以及所有高级将领。杨嗣昌还反复交代,大家都要来,要开yi次团结的大会。

人都来了,会议开始,杨嗣昌的第yi句话是,逮捕熊文灿,押送回京,立即执行。

然后,他拿出了尚方宝剑。

明白这是个批斗会。

总督处理了,接下来是各级军官,但凡没打好的,半路跑的,yi个个拉出来单练,要么杀头,要么撤职,至少也是处分,当然,有yi个人除外左良玉。

左良玉很慌张,因为他的罪过很大,败得太惨,按杨大人的标准,估计直接就拉出去了。

但杨嗣昌始终没有修理他,直到所有的人都处理完毕,他才叫了左良玉的名字,说,有样东西要送给你。

左良玉很激动,因为杨嗣昌答应给他的,是平贼将军印。

在明代,将军这个称呼,并非职务,也不是级别,大致相当于荣誉称号,应该说,是最高荣誉,有明yi代,武将能被称为将军的,不会超过五十个人。

对左良玉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之前他把总兵印丢了,这种丢公章的事,是比较丢人的,而且麻烦,公文调兵都没办法,现在有了将军印,实在是雪中送火锅,太够意思。

杨嗣昌绝顶聪明,要按照左良玉的战绩,就算砍了,也很正常,但他很明白,现在手下能打仗的,也就这位仁兄,所以必须笼络。先用大棒砸别人,再用胡萝卜喂他,恩威并施,自然服气。

效果确实很好,左良玉当即表示,愿意跟着杨大人,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干到底。

对于杨嗣昌的到来,张献忠相当紧张,紧张到杨大人刚来,他就跑了。

因为他知道,熊文灿只会忽悠,但杨嗣昌是玩真格的,事业刚刚起步,玩不起。

张献忠对局势有足够的判断,对实力有足够的认识,可惜,跑得不足够快。

他虽然很拼命地跑,但没能跑过左良玉,心情激动的左大人热情高涨,yi路狂奔,终于在四川截住了张献忠。

战斗结果说明,如果面对面死打,张献忠是打不过的,短短yi天之禸 ,张献忠就惨败,败得yi塌糊涂,死伤近万人,老婆孩子,连带那位叫做潘独鳌的军师,都给抓了,由于败得太惨,跑得太快,张献忠连随身武器都丢了大刀,这些东西被左良玉全部打包带走,送给了杨嗣昌。

消息传来,万众欢腾,杨嗣昌极为高兴,当即命令左良玉,立即跟踪追击,彻底消灭张献忠。

左良玉依然积极,马上率军,尾随攻击张献忠。

局势大好。

士为知己者死

十几天后,左大人报告,没能追上,张献忠跑了。

杨嗣昌大怒,都打到这份上了,竟然还让人跑了,干什么吃的,怎么回事

左良玉回复:有病。

按左大人的说法,是因为他进入四川后,水土不服,结果染了病,无力追赶,导致张献忠跑掉。

但按某些小道消息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在追击过程中,张献忠派人找到左良玉,说你别追我了,让我跑,结果左良玉被说服了,就让他跑了。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在杨嗣昌看来,基本是零,毕竟左良玉跟张献忠是老对头,而且左大人刚封了将军,正在兴头上,残兵败将,拿啥收买左良玉无论如何,不会干这种事。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左良玉很得意,张献忠很落魄,左良玉很有钱,张献忠很穷,然而张献忠确实收买了左良玉,没花yi分钱。

他只是托人,对左良玉说了yi句话。

这句话的大意是,你之所以受重用,是因为有我,如果没有我,你还能如此得意吗

所谓养寇自保,自古以来都是至理名言,yi旦把敌人打光了,就要收拾自己人,左良玉虽说是文盲,但这个道理也还懂。

然而就凭这句话,要说服左良玉,是绝无可能的,毕竟在社会上混了这么多年,yi句话就想蒙混过关,纯胡扯。

左良玉放过张献忠,是因为他自己有事。

因为yi直以来,左良玉都有个问题廉政问题。文官的廉政问题,yi般都是贪污受贿,而他的廉政问题,是抢劫。

按史料的说法,左良玉的军队纪律比较差,据说比某些头领还要差,每到yi地都放开抢,当兵的捞够了,他自己也没少捞,跟强盗头子没啥区别。

对他的上述举动,言官多次弹劾,朝廷心里有数,杨嗣昌有数,包括他自己也有数,现在是乱,如果要和平了,追究法律责任,他第yi个就得蹲号子。

所以,他放跑了张献忠。

这下杨嗣昌惨了,好不容易找到个机会,又没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带兵,进入四川,围剿张献忠。

自打追缴张献忠开始,杨嗣昌就没舒坦过。

要知道,张献忠他老人家,原本就是打游击的,而且在四川yi带混过,地头很熟,四川本来地形又复杂,这里有个山,那里有个洞,经常追到半路,人就没了,杨大人只能满头大汗,坐下来看地图。

就这么追了大半年,毫无结果,据张献忠自己讲,杨嗣昌跟着他跑,离他最近的时候,也有三天的路,得意之余,有yi天,他随口吟出yi首诗。

这是yi首诗,yi首打油诗,yi首至今尚在的打油诗估计很多人都听过,打油诗都能流传千古,可见其不凡功力,其文如下: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

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

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尺路。〗

文采是说不上了,意义比较深刻,所谓邵巡抚,是指四川巡抚邵捷春,廖参军,是指监军廖大亨。据张献忠同志观察,这二位yi个是经常来转转,yi个是经常跟着他走,只有杨嗣昌死追,可是没追上。

这首诗告诉我们,杨嗣昌很孤独。

所有的人,都在应付差事,出工不出力,在黑暗中坚持前行的人,只有他而已。

在史书上,杨嗣昌是很嚣张的,闹腾这么多年,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明明干错了事,崇祯却依然支持他,哪怕打了败仗,别人都受处分,他还能升官。

当年我曾很不理解,现在我很理解。

他只是信任这个人,彻底地相信他,相信他能力挽狂澜,即使事实告诉他,这或许只能是个梦想。

毕竟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能够彻底地相信yi个人,是幸运的。

崇祯并没有看错人,杨嗣昌终将回报他的信任,用他的忠诚c努力,和生命。

崇祯十三年1640十二月,跟着张献忠转圈的杨嗣昌得到了yi个令他惊讶消息:张献忠失踪。

对张献忠的失踪,杨嗣昌非常关心,多方查找,其实如张头领永远失踪,那也倒好,但考虑到他突遭意外比如被外星人绑走的几率不大,为防止他在某地突然出现,必须尽快找到这人,妥善处理。

张献忠去向哪里,杨嗣昌是没有把握,四川c河南c陕西c湖广,反正中国大,能藏人的地方多,钻到山沟里就没影,鬼才知道。

但张献忠不会去哪里,他还有把握,比如京城c比如襄阳。

京城就不必说了,路远坑深,要找死,也不会这么个死法。而襄阳,是杨嗣昌的大本营,重兵集结,无论如何,绝不可能。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某某事情绝无可能,建议你给他两下,把他打醒。

张献忠正在去襄阳的路上。

对张献忠而言,去襄阳是比较靠谱的,首先,杨嗣昌总跟着他跑,兵力比较空虚,其次,他的老婆孩子都关在襄阳,更重要的是,在襄阳,有yi个人,可以置杨嗣昌于死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创造了跑路的新纪律,据说yi晚上跑了三百多里,先锋部队就到了,但人数不多十二个。

虽然襄阳的兵力很少,但十二个人估计还是打不下来的,张献忠虽然没文凭,但有常识,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所以这十二个人的身份,并不是他的部下,而是杨嗣昌的传令兵。

他们穿着官军的衣服,趁夜混入了城,以后的故事,跟特洛伊木马计差不多,趁着夜半无人,出来放火打是打不过的,城里就此yi片浆糊,闹腾到天明,张献忠到了。

他攻下了襄阳,找到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就开始找那个能让杨嗣昌死的人。

找半天,找到了,这个人叫朱翊铭。

朱翊铭,襄王,万历皇帝的名字,是朱翊钧,光看名字就知道,他跟万历兄是同辈的,换句话说,他算是崇祯皇帝的爷爷。

但这位仁兄实在没有骨气,明明是皇帝的爷爷,见到了张献忠,竟然大喊:千岁爷爷饶命。

很诡异的是,张献忠同志非常和气,他礼貌地把襄王同志扶起来,让他坐好。

襄王很惊慌,他说,我的财宝都在这里,任你搬用,别客气。

张献忠笑了,他说,你有办法让我不搬吗

襄王想想也是,于是他又说,那你想要什么

张献忠又笑了:我要向你借yi样东西。

什么东西

脑袋。

在杀死襄王的时,张献忠说:如果没有你的脑袋,杨嗣昌是死不了的。

此时的杨嗣昌,刚得知张献忠进入湖广,正心急火燎地往回赶,赶到半路,消息出来,出事了,襄阳被攻陷,襄王被杀。

此后的事情,按很多史料的说法,杨嗣昌非常惶恐,觉得崇祯不会饶他,害怕被追究领导责任,畏罪自杀。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无聊。

如果是畏罪,按照杨嗣昌同志这些年的工作状况,败仗次数,阵亡人数,估计砍几个来回,都够了,他无需畏惧,只需要歉疚。

真实的状况是,很久以前,杨嗣昌就身患重病,据说连路都走不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按照今天的标准,估计早就住进高干病房吊瓶了。

然而他依然坚持,不能行走,就骑马,吃不下,就少吃或不吃,矢志不移地追击张献忠。我重复yi遍,这并非畏惧,而是责任。

许多年来,无论时局如何动荡,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无论旁人如何谩骂,弹劾,始终支持,保护,相信,相信我能挽回yi切。

山崩地裂,不可动摇,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当他得知襄王被杀时,他非常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yi个知己的信任。

yi个身患重病的人,是经不起歉疚的,所以几天之后,他就死了,病重而亡。

他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承诺。

他做得或许不够好,却已足够多。

对于杨嗣昌的死,大致有两种态度,yi种是当时的,yi种是后来的,这两种态度,都可以用yi个字来形容活该。

当时的人认为,这样的yi个人长期被皇帝信任,实在很不爽,应该死。

后来的人认为,他是刽子手,罪大恶极,应该死。

无论是当时的,还是后来的,我都不管,我只知道,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是yi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yi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选择,没有选择

杨嗣昌死了,崇祯很悲痛,连他爷爷辈的亲戚襄王死了,他都没这么悲痛,非但没追究责任,还追认了yi品头衔,抚恤金养老金,yi个都没少。知己死了,没法以死相报,以钱相报总是应该的。

其实和崇祯比起来,杨嗣昌是幸运的,死人虽说告别社会,但毕竟就此解脱,彻底拉倒。

而崇祯是不能拉倒的,因为他还要解决另yi个问题,yi个更麻烦的问题。

崇祯十三年1640,崇祯正忙着收拾张献忠的时候,皇太极出兵了。

虽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这yi次很不寻常。

因为他的目标,是锦州。

自打几次到关宁防线挖砖头未果,皇太极就再也没动过锦州的心思,估计是十几年前被袁崇焕打得太狠,打出了恐症,到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进攻的时候,都要不远万里,跑路c爬山c爬长城,实在太过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终于爆发,决定去打锦州。

但实践证明,孙承宗确实举世无双,他设计的这条防线,历经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腾皇太极。

皇太极同志派兵打了几次,毫无结果,最后终于怒了,决定全军上阵。

同年四月,他发动所部兵力,包括多尔衮c多铎c阿济格,甚至连尚可喜c孔有德的汉j部队,都调了出来,同时,还专门造了上百门大炮,对锦州发动了总攻。

守锦州的,是祖大寿。

事情的发展告诉皇太极,当年他放走祖大寿,是比较不明智的。因为这位仁兄明显没有念他的旧情,还很能干,被围了近三个月,觉得势头危险,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据说祖大寿的求援书,相当地强悍,非但没喊救命,还说敌军围城,若援军前来,要小心敌人陷阱,不要轻敌冒进,我还撑得住,七八月没问题。

但崇祯实在够意思,别说七八月,连七八天都没想让他等,他当即开会,商量对策。

开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yic要不要去,二c派谁去。

第yi个问题很快解决,yi定要去。

就军事实力而言,清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明军,辽东能撑二十多年,全靠关宁防线,如果丢了,就没戏了。

第二个问题,也没什么疑问,卢象升死了,杨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畴。

问题解决了,办事。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洪承畴出兵了。

得知他出兵后,皇太极就懵了。

打了这么多年,按说皇太极同志是不会懵的,但这次实在例外,因为他虽然料定对方会来,却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多。

洪承畴的部队,总计人数,大致在十三万左右。属下将领,包括吴三桂c白广恩等,参与作战部队除本部洪兵外,还有关宁铁骑yi部,总之,最能打的,他基本都调来了。

本来是想玩玩,对方却来玩命,实在太敞亮了。

考虑到对方的战斗能力和兵力,皇太极随即下令,继续围困锦州,不得主动出战,等待敌军进攻。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很晕。

因为洪承畴来后,看上去没有打仗的打算,安营c扎寨,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再吃饭,再睡觉,再不就是朝城里锦州喊喊话,兄弟挺住等等。

晕过之后,他才想明白,这是战术。

洪承畴的打算很简单,他判定,如果真刀真枪拼命,要打败清军,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守在这里,慢慢地耗,把对方耗走了,完事大吉。

这是个老谋深算的计划,也是最好的计划。对这yi招,皇太极也没办法,要走吧,人都拉来了,路费都没着落,就这么回去,太丢人。

但要留在这里,对方又不跟你开仗,只能耗着。

耗着就耗着吧,总好过回家困觉。

局势就此陷入僵持,清军在祖大寿外面,洪承畴在清军外面,双方就隔几十里地,就不打。

当然,清军也没完全闲着,硬攻不行,就开始挖地道,据说里三层c外三层,赛过搞网络的,密密麻麻。

但事实告诉我们,祖大寿,那真是非yi般的顽强,而且他还打了埋伏,之前跟朝廷说,他可以守八个月,实际满打满算,他守了两年。

就这样,从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到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双方对峙yi年。

六月底,开战了。

洪承畴突然打破平静,出兵,向松山攻击挺进。

这个举动大大出乎清军的意料,清军总指挥多尔衮皇太极回家没有提防,十万人突然扑过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败。

消息传来,皇太极晕了,yi年都没动静,忽然来这么yi下,你打鸡血了不成

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他,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于是他立即上马,率领所有军队,前往松山。

但是,有个问题。

当时皇太极,正在流鼻血。

yi般说来,流鼻血,不算是个问题,拿张手纸塞着,也还凑合。

但皇太极的这个鼻血,据说相当之诡异,流量大,还没个停,连续流了好几天,都没办法。

但军情紧急,在家养着,估计是没辙了,于是皇太极不顾流鼻血,带病工作,骑着马,yi边流鼻血,yi边就这么去了。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没有找东西塞鼻孔,却拿了个碗,就放在鼻子下面,yi边骑马yi边接着,连续两天两夜赶到松山,据说到地方时,接了几十碗。

反正我是到今天都没想明白,拿这碗干什么用的。

会战地点,松山,双方亮出底牌。

清军,总兵力包括孔有德等杂牌共计十二万,洪承畴,总兵力共计十三万,双方大致相等。

清军主将,包括多尔衮c多铎c济尔哈朗等精锐将领,除个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畴方面,八部总兵主将,除吴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于战斗力,就不多说了,清军的战斗力,大致和关宁铁骑差不多,按照这个比率,自己去想。

换句话说,要摊开了打,洪承畴必败无疑。

但洪承畴,就是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突然发动攻击,率明军抢占制高点乳锋山,夺得先机。

他十分得意,此时他的军中的yi个武官对他说了yi件事:

占据高地固然有利,但我军粮少,要提防清军抄袭后路。

然而洪承畴似乎兴奋过度,把那个人训了yi顿,说:

我干这行十几年,还需要你提醒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这句话,就是他失败的最终原因。

因为就战略而言,固守是最好的方法,进攻是最差的选择,而更麻烦的是,当时的洪承畴,在进攻之前,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无论如何,只带三天的粮食,是绝对不够的。

所以结论是,yi贯英明的洪承畴,犯了yi个愚蠢的错误,最终导致了战败。

我原本认为,这个结论很对,洪承畴很蠢,起码这次很蠢。

后来我想了想,才发现,洪承畴不蠢,起码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谬的行动背后,隐藏着yi个极为精明的打算。

其实洪承畴并不想进攻,他很清楚,进攻极为危险,但他没有办法。

因为有个人yi直在催他,这个人的名字叫陈新甲,时任兵部尚书,而这位陈尚书的外号,叫小杨嗣昌。

杨嗣昌同志的特点,是风风火火,玩命了干,能得这个外号,可见陈大人也不白给。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问题,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叨,像他这样的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的。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没钱。

我查过资料,明末时期的军饷,以十万人计,吃喝拉撒外加工资c奖金,至少在三十万两白银以上。

要在平时,这也是个大数,赶巧李自成c张献忠都在闹腾,要是洪承畴再耗个几年,崇祯同志的裤子,估计都要当出去。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畴不愧为名将,所以在出发前,他想出了yi个绝招:只带三天粮食。

要还没明白,我就解释yi遍:

带上三天粮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机会,就猛打yi闷棍,打完就跑,也不怕对手断后路。

如果没有机会,看情形不妙,立马就能跑,而且回来还能说,是粮食不够了,才跑回来的,对上面有了个交代,又不怕追究政治责任,真是比猴还精。

精过头,就是蠢。

如果换了别人,这个主意没准也就成了,可惜,他的对手是皇太极。

皇太极不愧老牌军事家,刚到松山,还在擦鼻血,看了几眼,就发现了这个破绽。

八月二十日,就在洪承畴出发的第二天,他派遣将领突袭洪军后路,占领锦州笔架山粮道。

“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洪承畴彻底休息了。

当然,当然,在彻底休息前,洪承畴还有yi个选择突围。

毕竟他手里还有十几万人,要真玩命,还能试试。

于是他找来了手下的八大总兵,告诉他们事态紧急,必须通力合作,然后,他细致分配了工作,从哪里出发,到哪里会合,yi切安排妥当,散会。

我忘了说,在这八个总兵里,有yi个人,叫做王朴。

第二天,突围开始。

按照洪承畴的计划,突围应该是很有秩序的,包括谁进攻,谁佯攻,谁殿后,大家排好队,慢慢来。

可还没等洪承畴同志喊yi二三,两个人就先跑了。

那两个先跑的人,yi个是王朴。

如果没有重名,这位王朴兄,应该就是八年前,在黄河边上收钱,放走诸位头领的总兵同志。

照此看来,他还是有进步的,八年前,收钱让别人跑,现在撒腿就跑,也没想着找皇太极同志拿钱,实在难得。

而另yi位带头逃跑的,史料记载有点争议,但大多数人认为,是吴三桂。

无论如何,反正是散了,彻底散了,全军溃败,无法收拾,十余万人土崩瓦解,被人杀的,被踩死的,不计其数,损失五万多人。

洪承畴还算是镇定,关键时刻,找到了曹变蛟c丘民仰,还聚了上万人,占据松山城,准备伺机撤退。

可是皇太极很不识相,非要解决洪承畴,开始围城,劝降。

洪承畴拒不投降,派使者向京城求救。

可他足足等了半年,也没有等来救兵,他很纳闷,为什么呢

因为他糊涂了,就算用脚趾头想,也能明白,援兵是绝不会到的。

要知道,他老人家来,就是救援锦州的,能带的部队都带了,可现在他也被人围住,再去哪里找人救他

其实洪承畴同志不知道,皇帝陛下也在等,不过他等的,不救兵,而是洪承畴的死亡通知书。

按史料的说法,洪承畴同志被围之后不久,京城这边追悼会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家属慰问,发放抚恤,追认光荣,基本上程序都走了,就等着洪兄弟为国捐躯。

其实洪承畴原本也这么盘算来着,死顶,没法顶了,就捐躯。做梦都没想到,他连捐躯都没捐成。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二十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松山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打开了城门,洪承畴被俘。

几个月后,无计可施的祖大寿终于投降,这次,他是真的投降了。

自崇祯十三年1641至崇祯十五年1643,明朝和清朝在松山c锦州yi带会战,以明军失利告终,史称“松锦大战”。

除宁远外,辽东全境陷落,从此,明朝在关外,已无可战。

消息传到北京,照例,崇祯很悲痛,虽然这几年他经常悲痛,但这次,他尤其激动,连续几天都泪流满面,因为他又失去了yi位好同志洪承畴。

按目击者的说法,洪承畴同志被抓之后,非常坚强,表示啥也别说了,给我yi刀就行,后来英勇就义,眼睛都没眨,很勇敢,很义气。

所以崇祯很是感动,他亲自主持了洪承畴同志的追悼会,还给他修了坛明朝最高规格葬礼,以表彰他英勇就义的精神。

洪承畴没有就义,他投降了。

当然,他刚被俘的时候,还是比较坚持原则的,没有投降,结果过了几天,由于平时没有注意批评和自我批评,关键时刻没能挺住,还是投降了。

至于他投降后的种种传奇,就不说了,可以直接跳过,说说他的结局。

清朝统yi中原时,洪承畴由于立下大功,干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被委以重任,担任要职。

清朝统yi中原后,洪承畴由于立下大功,干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被剥夺yi切官职,光荣退休。

后来他死了,死后追封爵位,三等阿达哈哈番,这是满语,汉语翻译过来,是三等轻车都尉。

如果你不清楚清朝爵位制度,我可以解释,高级爵位分为公c侯c伯c子c男五级,每个爵位,又分yi到三等,yi等为最高。

男爵再往下yi等,就是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是轻车都尉中的最低等。我查了yi下,大致是个从三品级别。

我记得洪承畴活着给明朝打工时,就是从yi品太子太保,死了变从三品,有性格。

后来又过了几十年,乾隆发话,要编本书,叫做贰臣传。

所谓贰臣,通俗点说,就是叛徒,洪承畴同志以其光辉业绩,入选叛徒甲等。

在此之前,似乎就是乾隆同志,还曾发话,说抗清而死的黄道周,堪称圣人,说史可法是英雄,要给他立碑塑像。

我又想起了陈佩斯那个经典小品里的台词:

叛徒,神气什么

好像还是这个小品,另yi句话是:

你说我当时要是咬咬牙,不就挺过来了吗

絮絮叨叨说这几句,只是想说:

yic历史证明,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同志瞧不起的人,敌人也瞧不起。

二c黄道周挺过来了,我敬佩,卢象升挺过来了,我景仰,洪承畴没挺过来,我鄙视,但理解。

咬牙挺过来,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不接受,但我理解。

气数

现在的崇祯,基本已经焦了,里面打得yi塌糊涂,外面打得糊涂yi塌,没法混了。

但他还是要撑下去,直到撑死,因为最能折腾他的那位仁兄还没出场。

据说打崇祯十二年起,崇祯同志经常做梦,梦见有yi个人,在他的手上,写了yi个字有。

这是个很奇怪的梦,而且还不止yi次,所以他把这个梦告诉文武大臣,让他们帮忙解释。

大家听说,都说很好,说很吉利,我想了想,有道理,因为有,总比没有好。

然而有yi个人却大惊失se ,这个人叫王承恩,是崇祯的贴身太监。

散朝后,他找到了崇祯,对他说出了这个梦境的真实意义,可怕的寓意大明将亡。

按照王承恩的解释,这个有,实际上是两个字。上面,是大字少yi捺,下面,是明字少半边。

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大明,要少yi半。

崇祯不信,不敢信,大明江山,自打朱重八起,二百多年,难道要毁在自己手上

个人认为,崇祯同志过于忧虑了,因为毁不毁,这事不由他。

但这个梦实在比较准,我查了yi下,他做梦的时间,大致就是那个毁他江山的人,出现的时间。

崇祯十二年1639,yi个人从深山中走出。

他的随从很少,很单薄,且很不起眼,无论是张献忠,还是皇太极,他都望尘莫及。但命中注定,他才是最终改变yi切的人,五年之后。

这人我不说,你也知道是李自成。

李自成在山里蹲了yi年多,干过什么,没人知道,只知道他出来之后,进步很快。

yi年多时间,他又有了几千人,占了几个县城。

但就全国而言,他实在排不上,有时经济困难,还得找张献忠拉兄弟yi把。

鉴于生计困难,崇祯十三年1640初,他率军进入河南,新年新气象,他准备到那里碰碰运气。

通常来讲,这个想法没啥搞头,因为之前他经常全国到处出差,河南也是出差地之yi,跑来跑去,没什么意外惊喜。

但这次不yi样。

崇祯十三年1640,河南大旱。

这场大旱,史料上说,是两百多年未遇之大旱,河南的景象,借用古人的话: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大旱也好,没有鸡叫也罢,没有牛,没有猪都罢,有yi样东西,是终究不会罢的征税。

不征税,就没钱打张献忠,没钱防皇太极,必须征。

这么个环境,让人不造反,真的很难。

至于结局,不用想也知道,劳苦大众,固然劳苦,也是大众,劳苦久了,大众就要闹事,就要不交税,不纳粮,于是接下来,就是那句著名的口号: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之前我说什么来着气数。

没错,就是气数。

其实气数这玩意,说穿了,就是个使用年限,好比饼干,只能保质三天,你偏三年后吃,就只能拉肚子。

又好比房子,只能住三十年,你偏要住四十年,就只能住危房,没准哪天上厕所的时候,被埋进去。

什么东西,都有使用年限,比如大米,比如王朝,比如帝国。

不同的是,大米的年限看得见,王朝的年限看不见。

看不见,却依然存在。

对于气数,崇祯是不信的,开始不信。

等到崇祯十四年,怕什么来什么,后院起火,前院也起火,卢象升死了,辽东败了,中原乱了,信了。

在yi次检讨会上,他紧绷了十四年的神经,终于崩溃了。

他嚎啕大哭,yi边哭,yi边说:

我登基十四年,饱经忧患,国家事情多,灾荒多,没有粮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这都是我的错啊。

他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我同情他。

大臣们似乎也很同情,纷纷发言,说这不是您的错。

但不是皇帝的错,是谁的错呢

气数。

几乎所有的人,众口yi词,说出了这两字。

崇祯终于认了,他承认这是气数。但他终究是不甘心的:

“就算是气数,人力也可补救,这么多年了,补救何用”

然后接着大哭。

崇祯大哭的时候,李自成正在前进,在属于他的气数上,大踏步地前进。

在河南,他毫不费力地招募了十几万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占领了河南全境,所向披靡,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c汪乔年,以及我们的老熟人福王朱常洵。

鉴于崇祯同志的倒霉史,已经太长,鉴于他受的苦,实在太多,鉴于不想有人说我拿崇祯同志混事,还鉴于我比较乐观,不太喜欢落井下石,所以,我决定简单点,至少保证你不至于看得太过郁闷。

李自成同志依然在前进,yi年后,他进入陕西,击败了明朝的最后yi位猛人孙传庭,占领西安。明军就此再无还手之力。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准备向京城出发,他将终结这已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国。

在出发前,他发出了yi道檄文,文中有八个字:

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嗟尔,明朝

对于上述八个字,崇祯应该是认账的,因为不认账不行。

上台以前,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死人妖干掉了,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看准了袁崇焕,要他出来上岗,yi顿折腾,后金没能折腾回去,袁督师倒给折腾没了,本想着卧薪尝胆,忍几年,搞好国禸 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等造反。

调兵,干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干掉,又出来了若干更狠的人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