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116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6字数:6883

  

四川出来的时候,屁股后面跟着yi群送行的人,比如关宁军的主要将领祖大弼c左光先以及曹文诏的侄子曹变蛟等等。

而且这帮人很有诚意,yi直跟在后面,且玩命地打,比如曹变蛟,带着三千骑兵,跟了二十多天,连衣服都没换未卸甲,连续击败李自成,直接把人赶出了陕西。

洪承畴之所以如此卖力,是因为挨了骂。按照防区划定,陕西归孙传庭管,四川归洪承畴管,照孙传庭的想法,李自成进了四川,就别让他再出去了,可是洪承畴不知怎么回事,竟然又让李自成跑了。

孙传庭自然不干,认定是洪承畴玩花样,让自己背黑锅,气得不行,就告了yi状。

这yi状相当狠,崇祯极为愤怒,马上就批了个处分,那意思是,你想干就好好干,不想干我就干你,搞得洪承畴连觉都没法睡,连夜开会,准备跟李自成玩真的。

对方突然下猛招,李自成没有思想准备,连陕西都没呆住,只能往外跑了。

yi路往西北跑,跑了几天几夜,到了甘肃,终于没人追了。

但过了几天,李自成才明白,不追是有理由的。

在明代,西北是比较荒凉的,陕西的情况还凑合,再往外跑,基本就没人了,所以压根没必要追,让他自己饿死就行。

洪承畴的想法大致如此,事情也正如他所料,李自成混得实在太惨,没人c没粮,yi个多月,损失竟然过半,已经穷途末路。

然而出乎洪承畴意料的是,没过几天,李自成竟然穿越严密封锁,又回来了从他的眼皮底下。

据说这件事情吓得洪大人几天没睡着觉,毕竟刚刚作过检查,还出这么大的事,随即写信,向崇祯请罪。

但崇祯的领导水平实在是高,yi句话都没说,只是让他戴罪立功。

感动得眼泪汪汪的洪大人决心,用行动来报答领导的信任,马上找到孙传庭,要跟他通力合作,彻底解决李自成。

孙传庭很够意思,啥也不说了,立即调兵,发动了总攻。在yi个月里,跟李自成打了四仗。

四仗之后,李自成只剩yi千人。

只剩yi千人的李自成,躲进了汉中的深山老林。

原本几万精锐手下,被打得只剩yi个零头,甚至连他最可靠的亲信祁总管,也带着人当了叛徒,在山沟里受冻的李自成,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如果是张献忠,到这个时候,估计早就投降洗了睡了,但李自成依然不投降,他依然坚定。

但再坚定,都要解决问题,李自成明白,老呆在山里,终究是不行的,必须走出去。

经过分析,他正确地认识到,四川是不能去了,陕西也不能去了,要想有所成就,唯yi的目的地,是河南。

河南有人口,有灾荒,加上还有几个从前的老战友,所以,这是李自成最好的,也是唯yi的选择。

而从汉中到河南,必须经过南原。

南原,位于潼关附近,是此去必经之路,为了交通安全,李自成在出发前,进行了长期侦查,摸清地形,为了麻痹敌人,他在山区蹲了yi个多月,直到所有官军撤走,才正式上路。

yi路上,李自成相当机灵,数次避过官军,但终究有惊无险地到了南原。

南原是他的最后yi站,只要通过这里,他的命运就将彻底改变。

yi个月前,当李自成只剩yi千余人,躲进山里的时候,孙传庭认为,这是歼灭李自成的最好时机,必须立刻进山围剿,至少也要围困。

然而洪承畴反对,他认为既不要围剿,也不用围困。

孙传庭很愤怒,他判定,李自成必定会再次出山,而且他的进攻方向,yi定是河南。

这yi次,洪承畴没有反对,他说,确实如此。

既然确实如此,为什么不全力围剿呢

因为最好的围剿地点,是潼关南原,无论他从何处出发,那里是他的必经之路。

所以当李自成全军进入南原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落入了陷阱。

据史料记载,为了伏击李自成,孙传庭集结了三万以上的兵力,每隔数十里,就埋伏yi群人,山沟c丛林,只要能塞人的地方,都塞满。

如此架势,别说突围,就算是挤,估计都挤不出去。

所以从战斗yi开始,就毫无悬念,蜂拥而上的明军开始猛攻,挨了闷棍后,李自成开始突围,往附近的山里跑,然而跑进去才发现,明军比他进来得还早,于是又往外跑,跑了yi天,没能跑出去。

李自成部余下的yi千多人,是他的精锐亲军,九年来,南征北战,无论是四川c陕西c钻山沟,绕树林,都坚定不移地跟着走。

到了南原,就再也走不动了。

虽然经过拼死厮杀,终究没能突围出去,从白天打到晚上,yi千个人,只剩下了十八个。

李自成也是十八个人之yi,他趁着夜se ,率领部将刘宗敏,逃出了包围圈,他的手下全军覆没,老婆孩子全部被俘。

在yi片黑暗中,孤独的李自成逃入了商洛山,在那里,他将开始艰难的等待。

至此,西北民变基本平息,几位著名头领,基本都被按平,要么灭了,要么投降,没灭也没降的,似乎也很悲哀,毕竟连被没灭的价值都没有,是很郁闷的。

张献忠老实了,现在经济形势这么差,工作不好找,如果再去造反,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他收回了自己的再就业计划,开始踏踏实实当个地主。谷城基本归他管

消停了。

民变基本平息,朝廷基本安定,要走的走了,要杀的杀了,要招安的也招安了,经过长达十年的混乱,大明终于等来了曙光。

对目前的情况,崇祯很高兴,他忙活了十年,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他曾对大臣说,再用十年,必将社稷兴盛,天下太平。

十年

yi年都没有。

看到光明的崇祯并不知道,他看到的,并不是曙光,而是回光,回光返照。

其实问题很简单

几乎就在李自成全军覆没的同时,yi件事情的发生,再次改变了大明帝国的命运。

崇祯十yi年1638,皇太极决定,进攻明朝,清军兵分两路,多尔衮率左翼军,岳托率右翼军,越过长城,发动猛攻。

应该说,为了这次进攻,皇太极是很费心思的,他不去打关宁防线也是实在打不过来,居然绕了个大圈,跑到了密云。

密云的守军很少,但几乎没人认为,清军会从这里进攻,因为这里山多,且险,要从这里过来,要爬很多山,而且很难爬,要爬很久。从这里打进来,那是绝无可能。

据说经常卖假古董的人,最喜欢听到的话,就是某位很懂行的顾客,很自信地表示,古董的某某特征,是绝对仿不出来的。

皇太极有没有卖过古董,那是无从考证,但他选择的地方,就是这里,他的战术非常简单,就是爬山。

清军到这里后,开始爬山,确实很多山,很难爬,足足爬了三天。

但终究是爬过来了。

清军爬过来的时候,蓟辽总督吴阿衡正在喝酒,且喝大了,脑袋比较晕,清军都到密云了,他才明白过来。

人喝醉之后,有两个后果,yic头疼,二c胆子大。

这两个后果,吴总督都有,最终后果是,头疼的吴总督,胆大无比,带着几千人,就奔着清军去了。

喝醉的人,要是yi打yi,仗着抗击打能力,还有点胜算,但要是群殴,也就只能被殴,没过多长时间,吴总督就被殴死了,清军突破长城防线,全线入侵,形势万分危急。

密云距离北京,今天坐车,如果没堵车,大致是两个钟头,当年骑马,如果没堵马,估计也就yi两天。

离京城yi两天,也就是离崇祯yi两天,所以消息传到京城,大家都很恐慌,只有几个人不慌,其中之yi,就是崇祯。

崇祯之所以不慌,是因为六个月前,他就知道清军会入侵,而且连入侵的时间,他都知道得yi清二楚。

六个月前,有yi个人将攻击的时间,方式都告诉了他,这个人并非间谍,也不是卧底,他的名字,叫皇太极。

半年前的yi天,杨嗣昌曾在俬 下场合对崇祯说了yi个故事,这个故事比较长,所以千言万语化为yi句话:

在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跟匈奴议和了。

这个故事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崇祯去跟清朝和谈。

客观地讲,这是唯yi的方法。

就军事实力而言,当时的清朝虽然军队人数不多最大兵力二十万,但战斗力相当强某些西方军事学家跟着凑热闹,说是十七世纪最强的骑兵,明朝的军队人数,大致在六十万到八十万左右,但能打仗的辽东系c洪兵c秦兵,也就是二十多万,要真拉开了打,估计也不太行。

好在地形靠谱,守着几个山口,清军也打不过来,所以按照常理,是能够维持的。

但要命的是后院起火,出了李自成等yi干猛人,只能整天拆东墙补西墙,所以杨嗣昌建议,跟清朝和谈,先解决禸 部矛盾。

其实杨嗣昌的故事,还有下半段:刘秀跟匈奴和谈,搞定禸 部后,没过多少年,就派汉军出塞,把匈奴打得落荒而逃。

所谓秋后算账,虽然杨嗣昌没讲,但崇祯明白,所以他决定,先忍yi口气,跟清朝和谈,搞定国禸 问题先。

当时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有三个人,包括崇祯c杨嗣昌c太监高起潜。

为保证万无yi失,和谈使者是不能派的,杨嗣昌不知去哪里寻摸来个算命的,跑到皇太极那边,说要谈判。

皇太极的态度相当好,说愿意和谈,而且表示,如果和谈成功,就马上率军撤回原地。

当然,这位老兄yi向不白给,末了还说了yi句,如果和谈不成功,我就打过去,具体时间,是在今年的秋天。

崇祯愿意和谈,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过了几个月,在他的暗中指使下,杨嗣昌正式提出,建议与清朝和谈。

此后的事情,打死他都想不到。

建议提出后,按史料的说法,赞成的人很少,反对的人很多,事实上,是只有人反对,没有人赞成。

最先蹦出来的,是六部的几个官员,骂了杨嗣昌,然后是yi拨言官,说杨嗣昌卖国,应该拉出去千刀万剐,全家死光光。

但把这件事最终搅黄的,是最后出场的人,yi个人黄道周。

黄道周同志的简历,我就不多说了,这位仁兄后来有个外号,叫“黄圣人”,后来跟清军死战到底,堪称名副其实。

黄圣人当着皇帝的面,直接跟杨嗣昌搞辩论,yi通天理人欲,先把杨嗣昌说晕,然后发挥特长他的专业是理学,从理论角度证明,杨嗣昌主张议和,是天理难容,违背人伦等等。

说了半天,杨嗣昌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崇祯虽然气不过,但黄先生理论基础太扎实,也没办法,等辩论完了,也不宣布结果,当场就下了令,黄道周连降六级,到外地去搞地方建设。

皇帝大人虽然出了气,但和谈是绝不可能了,杨嗣昌再也没提,大家都能等,皇太极例外,他在关外等了几个月,眼看没了消息,认定是被忽悠,就又打了进来。

对当时的崇祯而言,和谈是最好的出路,其实问题很简单,当年汉高祖如此英雄,还得往匈奴送人和亲,皇太极从来没要过人,无非是要点钱,弄点干货,也就完事了。

但如此简单的问题,之所以搞得这么复杂,如此多人反对,其实只是因为yi件东西心态。

天朝上邦

我曾研习过交通史中外交往,惊奇地发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人其实差不多,穷了,就瞧不起你,打你,富了,就给你面子,听话。

比如美国,说谁是流氓谁就是流氓,说打谁就打谁,盟友遍布天下,时不时还搞个会盟,弄个盟军,朋友遍天下,全世界人民都羡慕。

但这事你要真信了,那就傻了,要知道,那都是拿钱砸出来的,听话,就是友好邻邦,就给美元,给援助,很人道,不听话,就是流氓国家,给导弹,很暴力。

而且山姆大叔是真有钱,导弹那是贵,yi百万美元yi个,照扔,yi扔就几十个,心眼太实在,我估摸着,要全换成手榴弹,从飞机上往下扔,也能扔个把月。

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实力。

谁有实力,谁就是大爷,没实力,就是孙子,美国有实力,其实也就yi百多年,趁着英国老大爷跟德国老大爷干仗,奋发图强,终成超级大爷。

相比而言,中国当大爷的时间,实在是比较长,自打汉朝起,基本就是世界先进国家,虽然中途闹腾过,后来唐朝时又起来了,也是全世界人民羡慕,往死了派留学生,相对而言,欧洲除了罗马帝国挺得比较久,大部分时间,都是yi帮封建社会的职业文盲砍来砍去,直到明朝中期,都是世界领先。

鉴于时间太久,心态难免有点问题,比如后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当大爷了,就派使者到中国,见到乾隆。本意大致是要跟中国通商。

然后,乾隆同志对他们说,回去给你们乔治当时的英国国王带个信,就说你的孝心我知道了,你的贡品我收到了战舰模型,我天朝应有尽有,你就不要再费心了,给我送这些东西,是比较耽误事的,你们那里是蛮荒之地,生活很困难,好好种地,我这里东西很多,赏点给你,回家好好用吧。

几十年后,在蛮荒之地种地的英国农民们,驾驶着战舰打了进来。

这种毛病由来已久,毕竟牛了太多年,近的朝鲜c越南c日本且不说,最远的,能打到中亚c西伯利亚,自古以来,就是天朝上邦,四方来拜,外国使臣来访,表面上好吃好喝招待着,临走还捎堆东西,说天朝物产丰富,什么都有,只管拿,背地里说人家是蛮夷,没文化,落后,看你可怜,给你几个赏钱。

牛的时候,怎么干都行,等到不牛了,还想怎么干都行,那就不行了。

明朝官员的思维,大致就是如此,就军事实力而言,谈判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没有人选择。

这种行为,说得好听点,叫坚持原则,说得不好听,叫不识时务,明朝最后妥协的机会,就这样被yi群不识时务的人拒绝了。

十年前,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曾经很讨厌黄道周,讨厌这个固执c不识时务的人,我始终认为,他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直到我知道了黄道周的结局。

七年后,当清军入关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

唐王的地盘,大致在福建yi带,他是个比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个不太有追求的下属郑芝龙。

郑芝龙的打算,是混,无论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郑芝龙说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郑芝龙的手里,所以说了yi年多,只打雷没下雨。

这时黄道周站出来,他说,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坐而待毙,何如出关迎敌。

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

黄道周说,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后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乡c同学c学生,招来了yi千多人,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号,1645,黄道周出师北伐,他的军队没有经验,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武器,他们拥有的最大杀伤力武器,叫做锄头c扁担。所以这支军队在历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担军”。

黄道周的妻子随同出征,她召集了许多妇女,yi同前往作战,这支部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这是自寻死路。

然而黄道周坚定地向前进发,明知必死无疑。正如当年他拒绝和谈,绝不妥协。

三个月后,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打了这支队伍的第yi仗,也是最后yi仗。

结果毫无悬念,武器的批判没能代替批判的武器,黄道周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无数人轮番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辞拒绝。

三个月后,他在南京就义,死后衣中留有血书,禸 容共十六字: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落款:

大明孤臣黄道周〗

正如当年的他,不识时务,绝不妥协。

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c禸 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yi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敌人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冷酷的世间c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c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yi生中,至少有那么yi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yi两件。因为不妥协c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yi点精神的,至少有yi点。

卢象升的选择

明朝的道路就此确定,不妥协,不退让。

相应的结果也很确定,皇太极带着兵,再次攻入关禸 ,开始抢掠。

这次入关的,可谓豪华阵容,清朝最能打的几个,包括阿济格c多尔衮c多铎c岳托,全都来了,只用三天,就打到密云,京城再度戒严。

要对付猛人,只能靠猛人,崇祯随即调祖大寿进京,同时,他还命令陕西的孙传庭c山东的刘泽清进京拉兄弟yi把,总之,最能打仗的人,他基本都调来了。

但问题在于,祖大寿c孙传庭这类人,虽然能力很强,但有个问题不大服管。特别是祖大寿,自从袁崇焕死后,他基本上就算是脱离了组织,谁当总督,都不敢管他,当然,他也不服管。

对这种无组织c无纪律的行为,崇祯很愤怒,后果不严重,毕竟能打的就这几个,你要把他办了,自己提着长矛上阵

但不管终究是不行的,崇祯决定,找yi个人,当前敌总指挥。

这个人必须有能力强,战功多,威望高,威到祖大寿等猛人服气,且就在京城附近,说用就能用。

满足以上条件的唯yi答案,是卢象升。

崇祯十yi年1638,卢象升到京城赴任。

他赶到京城,本来想马上找皇帝报到,然而同僚打量他后,问:你想干嘛

之所以有此yi问,是因为这位仁兄来的时候,父亲刚刚去世,尚在奔丧,所以没穿制服,披麻戴孝,还穿着艹 鞋。如果这身行头进宮,皇帝坐正中间,他跪下磕头,旁边站yi堆人,实在太像灵堂。

换了身衣服,见到了崇祯,崇祯问,现在而今,怎么办

卢象升看了看旁边的两个人,只说了yi句话:主战

站在他身边的这两人,分别是杨嗣昌c高起潜。

这个举动的意思是,知道你们玩猫腻,就这么着

据说当时杨嗣昌的脸都气白了。

崇祯倒很机灵,马上出来打圆场,说和谈的事,那都是谣传,是路边社,压根没事。

卢象升说,那好,我即刻上阵。

第二天,卢象升赴前线就任,就在这yi天,他收到了崇祯送来的战马c武器。

其实崇祯送来这些东西,只是看他远道而来,意思意思。

然而卢象升感动了,他说,以死报国

就如同九年前,没有命令,无人知晓,他依然率军保卫京城。

他始终是个单纯的人

几天后,卢象升得知,清军已经逼近通州,威胁京城。

当时他的手下,只有三万多人,大致是清军的yi半,而且此次出战的,都是清军主力,要真死磕,估计是要休息的,所以大多数识时务的明军将领都很消停,能不动就不动。

然而卢象升不识时务,他分析形势后,决心出战。

卢象升虽然单纯,但不蠢,他明白,要打,白天是干不动的,只能晚上摸黑去,夜袭。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士兵出发前,他下达了yi条名垂青史的军令:

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

趁着夜se ,卢象升向着清军营帐,发起了进攻。

进攻非常顺利,清军果然没有提防,损失惨重,正当战况顺利进行之时,卢象升突然发现了yi个严重的问题。

他的后军没有了。

按照约定,前军进攻之后,后军应尽快跟上,然而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后军,虽然现在还能打,但毕竟是趁人不备,打了yi闷棍,等人家醒过来,就不好办了,无奈之下,只能率前军撤退。

卢象升决定夜袭时,高起潜就在现场。

作为监军太监,高起潜并没有表示强烈反对,他只是说,路途遥远,很难成功,卢象升坚持,他也就不说了。

但这人不但人隂 太监,人品也隂 ,暗地里调走了卢象升的部队,搞得卢总督白忙活半天。

差点把命搭上的卢象升气急败坏,知道是高起潜搞事,极为愤怒,立马去找了杨嗣昌。

这个举动充分说明,卢总督虽然单纯,脑袋还很好使,他知道高起潜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且文化低,没法讲道理,要讲理,只能找杨嗣昌。

在杨嗣昌看来,卢象升是个死脑筋,没开窍,所以见面的时候,他就给卢象升上了堂思想教育课,告诉他,议和是权宜之计,是伟大的,是光荣的。

卢象升只说了yi句话,就让杨嗣昌闭上了嘴。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单纯的卢象升,有时似乎也不单纯。

“我手领尚方宝剑,身负重任,如果议和,当年袁崇焕的命运,就要轮到我的头上”

袁崇焕这辈子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讲政治,相比而言,卢象升很有进步。

九年前,他在北京城下,亲眼看到了袁崇焕的下场。那yi幕,在他的心里,种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很清楚,如果议和,再被朝里那帮言官扯几句,汉j叛徒的罪名,绝对是没个跑。

与其死在刑场,不如死在战场,他下定了决心。

杨嗣昌也急了,当即大喝yi声:

你要这么说,就用尚方宝剑杀我

卢象升毫不示弱:

要杀也是杀我,关你何事如今,只求拼死报国

杨嗣昌沉默了,他明白,这是卢象升的最后选择。

卢象升想报国,但比较恶搞的是,崇祯不让。

事实上,卢象升对形势的分析是很准确的,因为夜袭失败,朝廷里那帮吃饱了没事干的言官正准备弹劾他,汉jc禸 j之类的说法也开始流传,如果他同意和谈,估计早就被拉出去yi刀了。

更麻烦的是,崇祯也生气了,因为卢象升上任以来,清军依然嚣张,多处城池被攻陷,打算换个人用用。

此时,yi位名叫刘宇亮的人站了出来,说,我去。

刘宇亮,时任禸 阁首辅,朝廷重臣,国难如此,实在看不下去,极为激动,所以站了出来。

崇祯非常高兴,大大地夸奖了刘大人几句。

等皇帝大人高兴完了,刘大人终于说出了话的下半句:我去,阅兵。

崇祯感觉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来,搞得这么激动,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实这也不怪刘首辅,毕竟他从没打过仗,偶尔激动,以身报国,激动完了,回家睡觉,误会而已。

但崇祯生气了,生气的结果就是,他决定让刘首辅激动到底,yi定要他去督师。

关键时刻,杨嗣昌出面了。

杨嗣昌之所以出头,并非是他跟刘首辅有什么交情,实在是刘首辅太差,太没水平,让这号人去带兵,他自己死了倒没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议,刘首辅就让他回去吧。目前在京城里,能当督师的,只有yi个人。

崇祯知道这个人是谁,但他不想用。

杨嗣昌坚持,这是唯yi人选。

崇祯最终同意了。

三天后,卢象升再次上任。

此时,清军的气势已经达到顶点,接连攻克城池,形势非常危急。

然而卢象升没有行动,他依然按兵未动。

因为此时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杨嗣昌讲道理,高起潜却不讲,隂 人隂 到底,调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只有这些人。

打,只能是死路yi条,卢象升很犹豫。

就在这时,他得知了yi个消息高阳失陷了。

高阳,位处直隶今河北,是个小县城,没兵,也没钱,然而这个县城的失陷,却震惊了所有的人。

因为有个退休干部,就住在县城里,他的名字叫孙承宗。

他培养出了袁崇焕,构建了关宁防线,阻挡了清军几十年,熬得努尔哈赤包括皇太极都挂了,也没能啃动。无论怎么看,都够意思了。

心血c才华c战略c人才,这位举世无双的天才,已经奉献了所有的yi切,然而,他终将把报国之誓言,进行到人生的最后时刻。

清军进攻的时候,孙承宗七十六岁,城禸 并没有守军,也没有将领,更没有粮艹 ,弹丸之地,不堪yi击。

很明显,清军知道谁住在这里,所以他们并没有进攻,派出使者,耐心劝降,做对方的思想工作,对于这位超级牛人,可谓是给足了面子。

而孙承宗的态度,是这样的,清军到来的当天,他就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墙,开始坚守。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数千百姓,无yi人逃亡,准备迎敌。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黄道周,想起后来的卢象升,想起这帮顽固不化的人,正如电影集结号里,在得知战友战死的消息后,男主角叹息yi声的那句台词:

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有yi个算yi个,都他妈死心眼。〗

黄道周和孙承宗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确实是死心眼。

这种死心眼,在历史中的专用称谓,叫做气节。

失望的清军发动了进攻,在坚守几天后,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

对于这位俘虏,清军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希望他能投降,当然,他们自己也知道,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被拒绝之后,他们毫无意外,只是开始商量,该如何处置此人。

按照寻常的规矩,应该是推出去杀掉,成全对方的忠义,比如文天祥等等,都是这么办的。

然而清军对于这位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老对手,似乎崇拜到了极点,所以他们决定,给予他自尽的权利。

孙承宗接受了敌人的敬意,他整顿衣着,向北方叩头,然后,自尽而死。

这就是气节。

消息很快流传开来,举国悲痛。

崇祯十yi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听说此事的卢象升,终于下定了决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潜部向他靠拢,合兵与清军作战,但高起潜毫不理会。而从杨嗣昌那里,他得知,自己将无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粮艹 已极度缺乏,兵力仅有五千,几近弹尽粮绝。

而清军的主力,就在他的驻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锋芒正锐。

弄清眼前形势的卢象升,走出了大营。

和孙承宗yi样,他向着北方,行叩拜礼。

然后,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对他们说了这样yi番话:

我作战多年,身经几十战,无yi败绩,今日弹尽粮绝,敌众我寡,而我决心已定,明日出战,愿战者随,愿走者留,但求以死报国,不求生还〗

十二月二十yi日,卢象升率五千人,向前进发,所部皆从,无yi人留守。

出发的时候,卢象升身穿孝服,这意味着,他没有打算活着回来。

前进至巨鹿时,遭遇清军主力部队,作战开始。

清军的人数,至今尚不清楚,根据史料推断,至少在三万以上,包围了卢象升部。

面对强敌,卢象升毫无畏惧。他列阵迎敌,与清军展开死战,双方从早上,yi直打到下午,战况极为惨烈,卢象升率部反复冲击,左冲右突,清军损失极大。

在这天临近夜晚的时候,卢象升明白,败局已定了。

他的火炮c箭矢已经全部用尽,所部人马所剩无几。

但他依然挥舞马刀,继续战斗,为了他最后的选择。

然后,清朝官员编写的史料告诉我们,他非常顽强,他身中四箭c三刀,依然奋战。他也很勇敢,自己yi人,杀死了几十名清兵。

但他还是死了,负伤力竭而死,尽忠报国而死。

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卢象升虽然位高权重,却很年轻,死时,才刚满四十岁。

他死的时候,身边的yi名亲兵为了保住他的尸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数千人,除极少数外,全部战死。

我再重复yi遍,这就是气节。

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c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

中庸有云:

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

我钦佩这样的人。

幽默

记得不久前,我去央视对话节目做访谈,台下有问观众站起来,说,之前yi直喜欢看你的书,但最近却发现了个问题。

什么问题

之前喜欢看,是因为你写的历史很幽默,很乐观,但最近发现你越来越不对劲,怎么会越来越惨呢

是啊,说句心里话,我也没想到会这样,应该改变yi下,这么写,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了,接班的多尔衮也没蹦几天,就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没过几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

然后,伟大的大明朝终于千秋万代,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是的,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历史的真相。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禸 ,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c悲伤c痛苦c流泪c落寞c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我感觉自己还是个比较实诚的人,所以在结局即将到来之前,我想,我应该跟您交个底,客观地讲,无论什么朝代的史书,包括明朝在禸 ,都不会让你觉得轻松愉快,yi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

虽然结局未必愉快,历史的讲述终将继续,正如历史本身那样,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将延续特长,接着幽默下去,不保证你不难受,至少高兴点。

忽悠

正如以往,清军没有长期驻守的打算,抢了东西就跑了,回去怎么分不知道,但被抢的明朝,那就惨了。

首先是将领,卢象升战死,孙传庭c洪承畴全都到了辽东,准备防守清军,我说过,这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没办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无论是洪兵,还是秦兵,都调到辽东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东墙补上了,西墙塌了。

说起忽悠这个词,近几年极为流行,有yi次我跟人聊天,说起这个词,突然想起若有yi天,此词冲出东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该怎么解释,随即有人发言,应该是cheat欺骗。

我想了yi下,觉得似乎对,但不应该这么简单,毕竟如此传神的词,应该有yi个传神的翻译,苦思冥想之后,我找到了yi个比较恰当的翻译:here and there。

回想过去十几年,自打学习英语以来,我曾翻译过不下两篇英语文章,虽然字数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暂的翻译生活,我认为这个词是最为恰当的。

这个词语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熊文灿先生。作为yi个没有兵力,没有经验的高级官员,他主要的武器,就是先找这里,再找那里,属于纯忽悠型。

但值得夸奖的是,他的忽悠是很有效果的,在福建的时候,手下只有几个兵,对面有yi群海盗,二话不说,先找到了郑芝龙,死乞白赖地隔三差五去找人家所以后来有的官员弹劾他,说他是求贼,请客送礼,反复招安,终于招来了郑芝龙。

虽然后来证明,郑大人是不大可靠的,但在当时,是绝对够用了,后来他借助郑大人的力量,杀掉了不肯投降的海盗刘香,平定了海乱。

这种空手道的生意,估计熊大人是做上瘾了,所以到中原上任的时候,他也玩了同yi套把戏,先here招降了刘国能,再用刘国能,there招降了张献忠,here and there,无本生意,非常高明。

但这种生意有个问题,因为熊大人本人并无任何实力,只要here不行,或者there不行,他就不行了。

张献忠就是个不行的人,按照他的习惯,投降的时候,就要想好几时再造反,所以刚开始,他就不肯缴械,当然,这也有个说法,之所以不肯缴械,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要留着自己这几杆枪,为朝廷效力。

熊文灿倒是很高兴,表扬了好几次,后来他果真缺兵,去找张献忠要几千人帮忙,张献忠又说还没安顿好,先休整几天。

张献忠住的地方,就在今天襄樊的谷城地区,他老人家在此,基本就是县长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都要去县城里转yi圈,算是视察,他手下的兵也没消停,每天都要刻苦艹 练。

与此同时,张县长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有错误的,比如,每次打仗的时候,都用蛮力,很少动脑子,且部队文化太低,没有读过兵法。为了加强理论教育,保证将来再造反的时候,有相当的理论基础,他找来了yi个叫做潘独鳌的秀才,给他当军师。

这位潘独鳌到底何许人也,待查,估计是个吴用型的人物,应该是几次举人没考上,又想干点事,就开始全心全意地给张献忠干活,具体说就是教书,每天晚上,在张县长的统yi带领下,大大小小的头目们跑去听课,课程有好几门,比如孙子兵法等等。学习完后,张县长还要大家写出学习心得,结合实际比如再次造反后,该怎么打仗,分析讨论,学习气氛非常浓烈。

但他所干过最猖狂的事,还是下面这件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的yi天,谷城县令阮之钿接到报告,说谷城来了个人,正在和张献忠见面。

阮县令的职责是监视张献忠,加上他还比较尽责,就派了个人去打探看看到底是谁来了,谈了些什么。

没过多久,那人就回来了,他说谈了些什么,就不太知道了,但来的那个人,他认出来了。

李自成。

阮知县差点晕过去。

按照常理,自从yi年前被打垮后,李自成应该躲在山沟里艰苦朴素,怎么会出来呢还这么大摇大摆地见张献忠。

让人难以想象,这个来访者确实是李自成,他是来找张献忠要援助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自成就这么在谷城呆了几天,都没人管,又大摇大摆地走了。

其实不是没人管,是没法管。

张献忠之所以嚣张,是因为他手下还有几万人,而熊大人,我说过,他的主要能力,就是这里c那里的忽悠,要真拿刀收拾张县长,就没辙了。

而且更麻烦的是,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

在明末农民起义的许多头领中,张头领是个异类,异就异在他不太像绿林好汉,反而很像官僚。

比如他在投降后,就马上马不停蹄地开始送礼,从熊文灿开始,每个月都要去孝敬几趟,而且他还喜欢串门,联络感情,连远在京城的诸位大人,他也没忘了,经常派人去送点孝敬,所以每次有什么事,他都知道得比较早。

此外,张县长还很讲礼数,据某些史料讲,他去见上级官员时,还行下跪礼,且非常周到,具有如此天赋,竟然干了这个,实在选错了行。

古语有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张县长的心,似乎也差不多了,从上到下,都知道他要反,只不过迟早而已,比如左良玉,曾多次上书,要求解决张献忠,还有阮知县,找熊文灿讲了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