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中剑 4.第4章 疑案

作者:黎九天书名:警中剑更新时间:2022/10/20 08:39字数:1866

  

笔趣阁 www.18xxs.com,最快更新警中剑最新章节!

第四章疑案

姜山带队上案,青年民警俬 底下也有着争抢,不过能跟住他节奏的渐渐也就固定在几个人的身上。

那些跟着上案,受不了他疯狂“熬大鹰”的也就自动地打了“退堂鼓”。剩下的自然就是精英了。

跟着姜山中蹲守的王渐进,就是其中之一。

姜山接手这起疑难案件后,经过精心谋划,该做的工作大大部分做过了。

细算起来,案子的几个转承起伏情节,按照计划部署,各方面基本上都有新进展。

今天,如果顺利,一举将这个蹲守目标拿下,其它几个疑难情节就可顺藤摸瓜地解决掉。

在办案过程中,姜山跟着老侦察员们学会了忍耐。

案件不到火候,不交底。

分析案情,拿不准的从来不说出来。

胡乱猜测,只会让领导和同事低看一眼。

办案子不能全靠猜测,推理也是建立在查证基础之上。

多年来,姜山作为警察群体的一员,深以这个职业自豪,同时也为身陷水深火热的同行们担忧。

他体会最为深刻的,有的同行价值取向越来物化,心态越来越扭曲,将职业的权力极度俬 欲,又极力最大限度地演绎、运用着这些权力,攫取个人俬 利。

以俬 欲为核心的价值观一旦占有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交易的就是各自权力弹性的便利,互惠互利,互不侵犯,各自为政。

执剑者,受到侵蚀越甚,手腕也就越软。

有的还会为维护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惜精心布局,动用权力,去制裁侵犯者、忤逆者。

一位老领导对姜山被评为上级功模后表示祝贺,在个别交谈时,送了姜山一句令他终生难忘的忠告。

“别看不起他人,有些人尽管不学无术,但不是一无是处,他们善于琢磨人,骨头里挑刺是一顶一的。他们尽管说不对,但说的多了,也就成你的毛病了。”

有时真是“舌头底下压死人”啊,三人成虎也就这样了。

姜山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不露锋芒地做人,竭尽所能地做事,当然先做好份禸 之事。

接手这起案件,让他为难堪了很长时间。

上级的命令,不能不接受。更重要的,还需要顾及同事的脸面,毕竟是一个锅里摸勺子。

上级压重任,看似轮派责任,实际上也是一种考验。

考验就会有所奖掖,面对这种微妙的机遇,姜山更为小心。

自己不想与他人一样应付了事,那不是他的行事风格。

但是,又坚决不能让人看出来自己太能,如果你太能就会伤及他人。

显得他人无能,就是厄运的开始,时不时你就会碰个钉子什么的。

有时,他们暗中下的药,真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中毒伤亡。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着血的教训。

公安系统里,有多少红极一时的人,到最终一件事情败北,就从此一蹶不振。

其中很多人,就是中了同行妒忌之“药”。

姜山一直保持着沉稳,尽量避开雷区,做事情既保证对社会有益,又不会伤及他人。

此次,他无处可逃,面对着这样一起看似简单、却因为背景关系错综复杂而变得扑朔迷离的案件,真是绞尽脑汁。

他首先向大队提出要求,原班人马上案,再就是将自己用顺了手的王渐进带上,没声张地调阅了案卷材料,亲自参与办案的侦察员逐个谈了话,征询看法。

组建专案组时,他首先肯定了前期的工作成绩,只要求重新梳理案件材料,进一步搜集证据。

自己当面全体办案人员的面,戏称是继承先烈遗志,坚决为刑警大队争回脸来。

借着这股热乎劲,利用晚饭,他带着办案人员,到自己同学的企业食堂里,放开喝了个痛快。

然后唱歌说笑,出气放松,算是扫除晦气,重新开始。

在专案组中,姜山只不过听他们说,看他们写的材料,重新对自己感到有疑点、不太扎实的情节进行具体的核实,对他们说的都是感到困难重重、压力太大的话。

经过数天的工作,虚实结合,姜山终于寻到案件的突破口,当然是将此案办成铁案的重要环节,或者说是将此案澄清的关键证据。

他清醒地知道自己面对的强大背景,其中的势力强横,不是自己轻易能够撼动的。

但是,剑在手,不能“拔剑四顾心茫然”。

执掌正义,箭在弦上,却不能发。

姜山办事讲究火候,功力终于得以体现。

他先慎重地找到大队长、分管局长,将自己已经非常把握的几个案件环节谈了看法,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汇报,是逐级进行的,他先汇报大队长,让这些看法成为大队长的,再让大队长带着自己去汇报给分管局长,再成为分管局长的看法和决策。

逐级汇报下来,事情就好办多了。

毕竟领导要有准确的信息才能决策,而且决策不能无的放矢。

姜山多年从事机关工作得出的经验。

下属的好想法、好点子,只有让领导吸纳了,再变成领导更全面、更具体的决策,才会生效。

领导毕竟是领导,历来上级就比下级高明。

如果谁感到自己比领导高明,那就大错特错了,不仅你的想法实现不了,而且你的想法将无处可说,空想去吧。

姜山等着领导们有时间了,开了个案件调度会。

他先让最初办案的主侦办人汇报了全案情况,自己又汇报了接手案子后工作开展的情况和需要进一步查证、核实的情节和证据。

这时,姜山汇报的,还是两个方向,以保证进退有余。

大队长肯定了专案组的成绩,也肯定了姜山的假设,提出了下步查证、核实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分管局长则除了肯定,还比较把握和充分论证了这些假设与可能,指明了侦办方向与讲究的策略,并强调了纪律。

这样,姜山带领的专案组才正式开展工作。

尚方宝剑到手,号令畅顺。没人再说闲话,每个需要查证的情节、需要获取的证据都已经转化成命令。

服务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也是警察的天职,即便出了问题,也有下达命令的行政长官负责。

姜山一直非常审慎重,每一个环节,他都让原主侦人互相交叉,重新核实了案件的所有情节,做了充分的取证工作。

自己则带了王渐进,缉捕另一涉案人员。

具体进行缉捕是最为困难的,也是此案最为关键的一个突破口,所以姜山亲自来抓这个环节。

这保缉捕对象的所有情况,全部被他搜集到手,就连与被害人、作案人的关系也摸了个“底朝天”。

疑难案件之所以疑难,就因为案情太过简单。

案件涉及的当事人简单,只有两人,犯罪嫌疑人王国良,另一名受害人马一彪。

发案现场,除了他们,再无证人。

案情也简单,马一彪受伤,王国良存有嫌疑。

发案过程更简单,只是下车时发生争执的一瞬间。

犯罪嫌疑人王国良,是个卖建材的生意人。

他赶上了好时候,房地产市场火爆,建材生意就红火。

王国良本来就是个小混混角se ,做生意有了钱,身边的狐朋狗友就蜂拥而至。

狐朋狗友为了混吃混喝,王国良也乐得花钱买个场面,讲究个面子。

混子嘛,自己的身价地位有限,现在有钱了,也有车了,就需要人捧着,抬高一下地位。

王国良做建材生意,与他人不一样,供应建材,整幢大楼供应,能不发吗?

重新调查,姜山摸清了他发家的底细。

王国良发家的关键,就在有背景的亲戚身上。这年头,无关系无门子要做成点大事,难啊!

从王国良被刑事拘留到出监,直至刑警大队副大队长被追着问责、免职来看,此人举足轻重。

姜山已经从王国良身边的一个小混混口里得知,那人曾是省里前几把手,一个电话就够县里管事人忙活的。

其实,王国良也不是什么坏人,混社会,却没有劣迹,只不过吃喝玩乐地烧钱罢了。

他涉嫌犯罪,起因很简单,情节不也复杂。

只不过因为他嘴硬,得理不饶人,将相邻做建材生意的马一彪打成重伤,至于怎么打的,说法颇多。

先是同去一地请客吃饭,发生口角。

马一彪凭身强力壮,不买钱多势大王国良的账。

王国良气得让他等着,晚上酒局散后,冤家路窄,互相又嘴炮一阵,被人劝开。

回到建材店处,王国良停车时,又与马一彪相遇。

平时胆小、靠小混混支撑门面的王国良,酒壮英雄胆,扔下车,就要与马一彪单挑,正中马一彪下怀。

实际上,马一彪暗中正在与王国良争夺一座楼的建材供应指标。

在人脉关系和背景上,他比不过王国良,就想在体力上将王国良打败,让他惧怕几分。

马一彪是体育教师出身,身强力壮不说,还有几分武术功底,根本就没将王国良放在眼里。

任由王国良放马过来,他根本不屑一顾。

他凶神一样站立,威风凛凛,更加刺激着王国良。

王国良酒后胆壮,钱多腰粗,上前没几下,就将马一彪放倒在地,逆袭成功。

王国良经常与混混们一起,也学了些泼皮招数。

令马一彪没有防备时,他突然拔出随身携带的一把藏刀子,不管不顾,朝着马一彪就刺过去。

马一彪腿上受伤,血流如注,见状晕血,当场昏厥,以后的事情就不记得了。

王国良站起身来,吓得驾车逃跑,还没忘打120急救。

发案过程简单,因果明确,事实清楚。

王国良被拘传到刑警大队,也没抗拒,就交待了,藏刀也找到了。

邻居听见吵闹,也有在楼上看到的两个人互相推了一下的。

马一彪被伤后经过治疗,然后又做法医鉴定,却是重伤。因为他的筋腱被伤严重,影响了功能。

姜山反复分析、查证、比对,发现王国良的交待与马一彪的陈述没有很大出入,基本符合。

王国良后来翻供,也不知道什么明人指点,只承认朝着马一彪蹬来的脚刺了一刀,就一刀。

马一彪的脚上、腿上各被刺一刀,脚上的伤连轻伤也构不上,腿上的一刀却是重伤。

蹊跷的腿伤!

马一彪腿上挨的那一刀,最终成为案件的难点和症结。

马一彪家里也四处找人,上访信满天飞。

这样,将一起简单案件弄得沸沸扬扬。背景复杂,案件办起来就复杂化了。

在办案中,姜山极少遇到这种情况,每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敢放过。

他梳理出这些问题后,重新走访了一遍目击证人,并扩大了调查访问范围。

随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线索也就越来越多。

终于,据了解,有人提供,在医院救护车到达之前,马一彪身边有人早赶到。

其中有一位关键人物,就是马一彪的下属杜金清。

杜金清的及时出场,使案件增加了一种可能。因为杜金清与马一彪有说不清的关系。

杜金清更不是个省油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