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宠妾 分卷阅读242

作者:假面的盛宴书名:王府宠妾更新时间:2021/03/02 07:45字数:1241

  

便去了荣禧院。

他一副沉凝的冷然,瑶娘还寻思着莫是又没成,心里还想着怎么哄哄他,让他别生气了。

她在四周摸摸索索,摸到晋王身边,佯装去拾晋王面前的炕桌,明明这炕桌上已经被红绸她们拾得很干净了,她还是挪挪茶盏,佯装自己在忙。

心里寻思不能太刻意,不然他脸上挂不住,正想着怎么开口,突然一把被人搂着腰抓上炕。

“你怎么知道这种法子有用的?”

有用?那就是成了!

瑶娘笑得有些不好意思:“都是当娘的嘛,大长公主虽然上了年纪,也是当娘的。儿女都是父母的债,生得越多债越多。”

见晋王和小宝都看着自己,她先对小宝解释:“娘没觉得我小宝是债。”又对晋王道:“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市井民间的说法。”

顿了顿,她才又道:“对全天下的娘来说,谈她的孩子才最能打动她的心。只要不假大空,切合实际,应该不会太难。”

所以晋王就顺着这条思路进行了扩充,终于拿下了安庆公主。

事实上没人是傻子,有没有诚心,是不是用心,其实都能体会出来。所以工部的人去了就被打出来,甚至激得安庆公主放言要拆就从她身上踏过去。

也所以晋王成了。

就在晋王和瑶娘在说这件事的同时,安庆公主也在府中静静思索。

她想了很多,想清楚想明白的她,又拄着龙头杖上宮里去了。

这次去是谢恩的。

据说,安庆公主谢了恩后,对着弘景帝哭着忏悔了自己的错误,同时对弘景帝的宽容大度感到无地自容。

其实姑侄俩坐在一起说说话,说到动感情时哭一场,也没有什么,关键当时有数位朝臣在。

这数位重臣目睹这姑侄俩演了一场长辈慈爱晚辈孝顺的大戏,同时其中一人在其中的作用也让人不能轻忽,那就是晋王。

第145章

安庆公主走了,弘景帝也没有想继续议事的心情,遂说了改日再议,便让数位大臣退下了。

宮室里一片寂静,弘景帝坐在龙椅上,也不知在想些什么。表情十分复杂,有些失笑的忍俊不住,有些惆怅,甚至还有几分赧然。

李德全走上前来,在弘景帝手边放了一盏茶,便在边上站下了。

弘景帝端起茶盏,拂了拂上面的茶沫,啜了一口,才道:“倒是小瞧了他。”

这个他虽是没指名道姓,但李德全知道是指晋王。

是啊,谁也没想到晋王竟会能把这事给办成了。还办得这般让人无可挑剔,里子面子都给弘景帝挣足了。关键安庆公主不愧是出身皇家,可能是打着哪怕晋王是哄她,也要做成木已成舟,也可能是顺势而为的一种识趣。

这一场戏演罢,弘景帝的面子全了,安庆公主的面子也全了,顺道还给晋王表了功,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竟然敢当着大长公主面前这般说朕,朕什么时候对他说过大长公主也是明事理的通达之人……还朕不忍心夺了她的宅子,真若是不忍心,会派了他去了……”

弘景帝一面喝茶,一面嫌弃道。看似口气颇为不悦,实则嘴角却是上翘的。

这话李德全可不好接,只能弯腰笑着道:“晋王殿下打小聪慧过人,这长大自然也是不差的。”

弘景帝点点头:“像德妃。”一样的通透,心思澄明。

提起德妃,弘景帝抚触在茶盖上的手指停顿了一下,时光在一瞬间飞速倒流。他似乎想了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想,捏着茶盖又拂了拂茶汤,才啜了一口。

一口之后,他搁下茶盏,站了起来:“好像又快到德妃的忌日了,忌一忌。”

“是。”

这句话每年弘景帝总会提起,每年李德全也会这么答着。

德妃去了多久了?也有二十多年了吧。能让陛下记上二十多年,也算是天大的福气了。

李德全莫名有一丝感慨,弓着腰跟在弘景帝的身后往外行去。

出了大殿的门,抬眼是一片辽阔无际。远处有绵延起伏的山脊,层层叠叠的飞檐翘角、黄se 的琉璃瓦,其上点点金光,在此时都显得甚是微不足道的渺小。

普天之下,只有帝王能如此俯视这一切,以深沉而凝重的目光。

弘景帝站了一会儿,便打算离开。

刚抬起脚,眼角余光就见惠王世子赵祚正从宮殿前的甬道上走来。似乎远远见到殿前伫立着一个明黄se 龙袍的人,他脚步加快,来到丹陛石前,便顺着殿阶一路小跑而上。

他仰着头,脚步轻盈,面上带着诧异、惊喜、恭敬的神情。

从上往下,一览无遗。

“是惠王世子来了。”李德全凑趣地说了一句。

弘景帝只顿了一下,就抬步离开了,似乎并没有看见这一幕,也似乎并为听见李德全所说的话。

李德全微哂,这惠王世子最近往宮里跑得也太勤了些,不怪陛下不想见他。

见殿前之人要离开,赵祚下意识就想叫,却又想起这里不得随意喧哗。

他跑了上来,气喘吁吁,想要见的人却已经离开了。

难道皇祖父没有看见他?

安庆公主居然答应挪府了。

自打这事开始闹起来,就有无数人关注着。两边相持不下,一边是大长公主,一边是朝廷功臣。到底是皇权至上,还是不寒功臣的心,谁也不知道。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实则并不简单。

强行拆了公主府,是没有长幼尊卑,是有违伦常,是大不孝,历朝历代天子都是以孝治天下。可若是寒了功臣的心,那就是寒了无数官员与千千万万将士们的心,以后还有谁愿意为大乾朝出生入死,肝脑涂地。

后来事情摊到晋王头上,俬 下里都在说晋王这次恐怕要遭了。事情无论成与不成,以后他都将止步于此。

可,能怪谁呢?若是怪就去怪圣上吧,没有圣上的默许,恐怕工部尚书也不敢将这差事分派给晋王。

说白了,圣上这是把晋王推出来背黑锅。

只是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晋王竟然把这事办成了。

不动一兵一卒,甚至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将事办成了。若不是安庆公主大张旗鼓去宮里哭了一场,谁也不知道这老太婆竟然变了心思。

至于为何会变了心思,谁也不知道,也许晋王知晓。总而言之,这件事让晋王在京中大出了一回风头。

就在外面因此事议论得沸沸扬扬之际,晋王又向工部那里告了假。

什么理由也没有。

工部那边却什么也没有说,甚至说赵主事辛苦了,让他多休沐几日。

晋王便就回去了,连着在府里闲散了三日,瑶娘劝他去上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