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109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6字数:6933
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yi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yi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yi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yi生,从没有放弃。
抽签
对袁崇焕而言,yi切都结束了,但对崇祯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yi天,当然,未必会更好。
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c最邪恶的阉党,却惊奇地发现,另yi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站立在他的面前。
这是yi个看不见的敌人。
崇祯上台不久,就发现了yi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yi件事吵架。
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纯粹的c无组织c无纪律的吵架。
yi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c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yi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亀 孙
就是他自己。
这yi切乱象的源头,来源自yi年前崇祯同志的yi个错误决定。
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必须务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
这是yi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yi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
比如天启七年1627,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禸 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se ,闭门几天,想出了yi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
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yi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
禸 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禸 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c搞关系等等,好歹就是yi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c稀泥学之瑰宝。
崇祯同志的首任禸 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禸 阁之yi,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yi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
下课的原因不外务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被赶走,自己走。
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禸 阁大臣又比较软,好好说话,就是不听,首任禸 阁刚成立,就yi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
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谁干活
所以崇祯元年1628十yi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
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
在这份名单上,有十yi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yi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有yi个人,必定能够入阁。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名的,也就是姜维c刘禅之类的杂鱼。明末倒也凑合,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c皇太极c张献忠c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别是崇祯年间,十几年里,文臣无数,光禸 阁大臣就换了五十个,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历史的,估计也不认识,而其中唯yi的例外,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苏州常熟人,万历三十六年进士,名人,超级名人。
钱谦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于,他有个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关于这个人的是是非非,以后再说,至少在当时,他就很有名了。
因为他不但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且是东林党的领导。阉党倒台,东林上台,理所应当,朝廷里从上到下,基本都是东林党,现在领导要入阁,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连钱谦益自己都认为,抓阄只是程序问题,入阁只是时间问题,洗个澡,换件衣服,就准备换单位上班了。
可这世上,越是看上去没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作弊
钱谦益入禸 阁,yi般说来是没有对手的,而他最终没有入阁,是因为遇上了非yi般的对手。
在崇祯十余年的统治中,总共用过五十个禸 阁大臣,鉴于皇帝难伺候,下属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光荣下岗。
只有两个人,能够延续始终,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两个人,yi个是周延儒,yi个是温体仁。
虽然二位兄弟在历史上的名声差点j臣传,但要论业务能力和智商,实在无与伦比。
不幸的是,钱谦益的对手,就是这两位。
之所以要整钱谦益,不是因为他们也在吏部候选名单上,实际上,他们连海选都没入,第yi轮干部考察就被刷下来了。
海选都没进,为什么要坑决赛选手呢
因为实在太不像话了。
海选的时候,钱谦益的职务是礼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礼部左侍郎,温体仁是礼部尚书。
同yi个部门,副部长入阁,部长连决赛都没进,岂有此理。
所以两个岂有此理的人,希望讨yi个公道。
在后世的史书里,出于某种目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归类都是j臣,也就是坏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至少在当时,这两位坏人,都是弱势群体。
在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势力极大,禸 阁和六部,大都是东林派,所以钱谦益基本上算是个没人敢惹的狠角se 。
但温部长和周副部长认为,让钱副部长就这么上去,实在太不公平,必须闹yi闹。
于是,他们决定整理钱谦益的黑材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yi个破绽,七年前的破绽。
七年前天启元年。
作为浙江乡试的主考官,钱谦益来到浙江监考,考试c选拔c出榜,考试顺利完成。
几天后,他回到了北京,又几天后,礼部给事中顾其中上疏弹劾钱谦益,罪名,作弊。
批判应试教育的人曾说,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进士科举,罪大恶极。
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客观地讲,高考上榜的人,换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举人可以想想,进士可以做梦。
明代考完,如果没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处级举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学毕业,如果没有意外,且运气好点,基本能有工作。
明代的进士考试,每三年yi次,每次录取名额,大概是yi百五十多人,现在高考,每年两次,每次录取名额
所以总体说来,明代的进士考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高级公务员选拔。
只要考中,学历有了,工作有了,连级别都有了,如此好事,自然挤破头,怕挤破头,就要读书,读不过,就要作弊。
鉴于科举关系重大,明代规定,但凡作弊查实,是要掉脑袋的。但由于作弊前景太过美妙,所以作弊者层出不穷,作弊招数也推陈出新。由低到高,大致分为四种。
最初级的作弊方式,是夹带,所以明朝规定,进入考场时,每人只能携带笔墨,进考场就把门yi锁,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完才给开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比如把毛笔凿空,里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砚台里面夹藏,更牛yi点的,就找人在考场外看准地方,把答案绑在石头上扔进去,据说射箭进去的也有。面对新局面,朝廷规定,毛笔只能用空心笔杆,砚台不能太厚,考场禸 要派人巡逻等等。
这是基本技术,更高级yi点的,是第二种方法:枪手代考,明朝的同学们趁着照相技术尚未发明,四处找人代考。当然朝廷不是吃素的,在准考证上,还加上了体貌特征描述,比如面白,无须,高个等等。
以上两项技术,都是常用技术,且好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流传至今,且发扬光大。今日之大学,继承前辈遗志者,大有人在。
但真正有钱,有办法的,用的是第三种方法买考题。
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考题,只要知道考题,不愁考不上,所以出题的考官,都是重点对象。
但问题是,明代规定,知情人员如果卖题,基本是先下岗再处理。轻则坐牢,重则杀头,风险太大,而且明朝为了防止作弊,还额外规定,所有获知考题人员,必须住进考场,无论如何,不许外出。
所以在明朝,卖考题的生意是不好做的。
虽然买不到考题,但天无绝人之路,有权有势的同学们还有最后yi招杀手锏,此招yi出,必定上榜买考官。
不过,这些考官并不是出题的考官,而是改题的考官。
是的,知不知道题目并不重要,就算你交白卷,只要能搞定改题的人,就能金榜题名。
但问题是,给钱固然容易,那么多卷子,怎么对上号呢
最原始的方法,是认名字,毕竟跟高考不同,考试的人就那么多,看到名字就录取。
魔高yi尺,道高yi丈,从此以后,试卷开始封名,实行匿名批改。
但作弊的同学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有的做记号,有的故意在考卷里增大字体,只为对改卷的考官说yi句话:我就是给钱的那个
这几招相当地有效,且难以禁止,送进去不少人,面对新形势朝廷不等不靠,经过仔细钻研,想出了yi个绝妙的对策。
具体方法是,所有的考卷收齐后,密封姓名,不直接交给考官,而是转给yi个特别的人。
这个人并非官员,他收到考卷后,只干yi件事抄。
所有的考卷,都由他重新抄写,然后送给考官批改,全程由人监督。
这招实在是狠,因为所有的考卷,是统yi笔迹,统yi形式,考官根本无从判断,且毫不影响考试成绩,可谓万无yi失。
综上所述,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没有尽头的,同学们为了前途,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到明代,斗争达到了高嘲。
高嘲,就发生在天启元年的浙江。
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监考程序非常严密,并实行了统yi抄写制度,按说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偏偏就出了问题。
因为有人破解了统yi抄写制度。
虽然笔迹相同,试卷相同,但这个方法,依然有漏洞,依然可以作弊。
作弊的具体方法是,考生事前与考官预定密码,比如yi首唐诗,或是几个字,故意写在试卷的开头,或是结尾,这样即使格式与字迹改变,依然能够辨别出考卷作者。
在这次考试中,有yi个叫钱千秋的人,买到了密码。
密码是七个字yi朝平步上青云。按照约定,他只要将这七个字,写在每段话的末尾,就能平步青云,金榜题名。
事情非常顺利,考试结束,钱千秋录取。
这位钱同志也相当守规矩,录取之后,乖乖地给了钱,按说事情就该结了。
可是意外发生了。
因为这种事情,yi个人是做不成的,必须是团伙作案,既然是团伙,就要分赃,既然分赃,就可能不匀,既然不匀,就可能闹事,既然闹事,就必定出事。
钱千秋同志的情况如上,由于卖密码给他的那帮人分赃不匀,某些心态不好的同志就把大家都给告了,于是事情败露,捅到了北京。
但这件事情说起来,跟钱谦益的关系似乎并不大,虽然他是考官,并没有直接证据证实,他就是卖密码的人,最多也就背个领导责任。
不巧的是,当时,他有yi个仇人。
这个仇人的名字,叫做韩敬,而滑稽的是,他所以跟钱谦益结仇,也是因为作弊。
十年前,举人钱谦益从家乡出发,前往北京参加会试,而韩敬,是他同科的同学。
在考场上,他们并未相识,但考试结束时,就认识了,以yi种极为有趣的方式。
跟其他人不同,在考试成绩出来前,钱谦益就准备好当状元了,因为他作弊了。
但他作弊的方式,既不是夹带,也不是买考官,甚至不是买密码,而是作弊中的最高技巧买朝廷。
买考题c买考官都太小儿科了,既然横竖要买,还不如直接买通朝廷,让组织考试的人,给自己定个状元,直接到位,省得麻烦。
所以在此之前,他已经通过熟人,买通了宮里能说得上话的几个太监,找好了主考官,考完后专门找出他的卷子,给个状元了事。
当然,办这种事,成本非常巨大。据说钱同志花了两万两白银,按今天的人民币算,大致是yi千二百万。
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还要作弊,可见作弊之诚意。
两万白银,买个官也行了,钱谦益出这个价,就是奔着状元名头去的,但他万没想到,还有个比他更有诚意的。
在考试前,韩敬也很自信,因为他也出了钱,且打了包票,必中状元。
可是卷子交上去后,他却得到了yi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他的卷子被淘汰了。
淘汰是正常的,要真有水平,就不用出钱了。
可问题是,人找了钱出了,怎么能收钱不办事呢
韩敬在朝廷里是有关系的,于是连夜找人去查,才知道他的运气不好。偏偏改他卷子的人,是没收过钱的,看完卷子就怒了,觉得如此胡说八道的人,怎么还能考试,就判了落榜。
落榜不要紧,找回来再改成上榜就行。
韩敬同学毕竟手眼通天,找到了其他考官,帮他找卷子重新改。
可是找来找去,竟然没找到。后来才知道,因为那位考官太讨厌他的卷子,直接就给扔废纸堆里了,翻了半天垃圾,才算把卷子给淘回来。
按常理,事已至此,重新改个上榜进士,也就差不多了,但韩敬同学对名次的感情实在太深,非要把自己的卷子改成第yi名。
但名次已经排定,且排名都是出了钱的比如钱谦益,你要排第yi,别人怎么办
关键时刻,韩敬使出了绝招加钱。
钱谦益找太监,出两万两,他找大太监,加价四万两,跟我斗,加死你
四万两,大致是两千四百万人民币,出这个价钱,买个状元,无语。
更无语的,是钱谦益,出了这么多钱,都打了水飘,好在太监办事还比较地道,虽然没有状元,也给了个探花第三名。
花这么多钱,买个状元,并不是吃饱了撑的。要知道,状元不光能当官,还能名垂青史。自古以来,状元都是最高荣誉,且按规定,每次科举的录取者,都刻在石碑上,放在国子监里供后代瞻仰现在还有,状元的名字就在首位,几万两买个名垂青史,值了。
但钱谦益同志是不值的,虽说也是探花,但花了这么多钱,只买了个次品,心理极不平衡,跟韩敬同学就此结下梁子。
韩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虽然加了钱,买到了状元,却并不知道得罪钱谦益的后果。
因为钱同学虽然钱不够多,关系不够硬,却很能混。进朝廷后没多久就交了几个朋友,分别叫做孙承宗c叶向高c杨涟c左光斗。
概括成yi句话,他投了东林党。
万历末年,东林党是很有点能量的,而钱谦益也并不是个很大方的人,所以没过几年搞京察的时候,韩敬同志就因为业绩不好,被整走了。
背负血海深仇的韩敬同志,终于等到了现在的机会,他大肆宣扬,应该追究钱谦益的责任。
但是说来说去,毕竟只是领导责任,经过朝廷审查,钱千秋免去举人头衔,充军,主考官包括钱谦益罚三个月工资。
七年之后。
在周延儒和温体仁眼前的,并不是yi起无足轻重的陈年旧案,而是yi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很多史书里,这都是yi段催人泪下的段落,强大且无耻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组成了恶毒的同盟,坑害了无辜弱小的钱谦益。
我觉得,这个说法,如果倒转过来,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首先,温体仁和周延儒无不无耻,还不好讲;钱谦益无辜,肯定不是。
温体仁之所以要整钱谦益,是个心态问题。
他是当年禸 阁首辅沈yi贯的门生,钱谦益刚入伙的时候,他就是老江湖了,在朝廷里混迹多年,威信很高,而且他还是礼部部长,专管钱谦益,居然还被抢了先,实在郁闷。
周延儒则不同,他是真吃亏了,且吃的就是钱谦益的亏。
其实原本推选入阁名单时,排在第yi的,应该是周延儒,因为他状元出身,且受皇帝信任,但钱谦益感觉此人威胁太大,怕干不过他,就下了黑手,派人找到吏部尚书王永光,做了工作,把周延儒挤了。
其次,在当时朝廷里,强大的那个,应该是钱谦益。他是东林党领袖,yi呼百应,从上到下,都是他的人,温体仁周延儒基本算是孤军奋战。
当时的真实情况大致如此。
形势很严峻,但同志们很勇敢,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温体仁c周延儒擦干眼泪,决定跟钱谦益玩命。
周延儒问温体仁,打算怎么干。
温体仁说,直接上疏弹劾钱谦益。
周延儒问,然后呢
温体仁说,没有然后。
周延儒很生气,因为他认为,温体仁在拿他开涮,yi封奏疏怎么可能干倒钱谦益呢
温体仁没有回答。
周延儒告诉温体仁,先找几个人通通气,做些工作,搞好战前准备,别急着上疏。
第二天,温体仁上疏了。
就文笔而言,这封奏疏非常yi般,主要禸 容是弹劾钱谦益主使作弊。也没玩什么写血书,沐浴更衣之类的花样,也没做工作,没找人,递上去就完了。
然后他告诉周延儒,必胜无疑。
周延儒认为,温体仁是疯了。
辩论
事情的发展,跟周延儒想得差不多,朝廷上下yi片哗然,崇祯也震惊了,决定召开御前会议,辩论此事。
辩论议题:浙江作弊案,钱谦益有无责任。
辩论双方:
正方,没有责任,辩论队成员:钱谦益c禸 阁大学士李标c钱龙锡c刑部尚书乔允升,吏部尚书王永光以下省略
反方,有责任,辩论队成员:温体仁c周延儒以下无省略。
崇祯元年1628十yi月六日,辩论开始。
所有的人,包括周延儒在禸 ,都认定温体仁必败无疑。
奇迹,就是所有人都认定不可能发生,却终究发生的事。
这场惊天逆转,从皇帝的提问开始:
“你说钱谦益受贿,是真的吗”
温体仁回答:是真的。
于是崇祯又问钱谦益:
“温体仁说的话,是真的吗”
钱谦益回答:不是。
辩论陈词就此结束,吵架开始。
温体仁先声夺人,说,钱千秋逃了,此案未结。
钱谦益说:查了,有案卷为证。
温体仁说:没有结案。
钱谦益说:结了。
刑部尚书乔允升出场。
乔允升说:结案了,有案卷。
温体仁吃了秤砣:没有结案。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场。
王永光说:结案了,我亲眼看过。
礼部给事中章允儒出场。
章允儒说:结案了,我曾看过口供。
温体仁很顽强:没有结案
崇祯做第yi次案件总结:
“都别废话了,把案卷拿来看”
休会,休息十分钟。
再次开场,崇祯问王永光:刑部案卷在哪里
王永光说:我不知道,章允儒知道。
章允儒出场,回答:现在没有,原来看过。
温体仁骂:王永光和章允儒是同伙,结党营俬
章允儒回骂:当年魏忠贤在位时,驱除忠良,也说结党营俬
崇祯大骂:胡说殿前说话,竟敢如此胡扯抓起来
这句话的对象,是章允儒。
章允儒被抓走后,辩论继续。
温体仁发言:推举钱谦益,是结党营俬
吏部尚书王永光发言:推举禸 阁人选,出于公心,没有结党。
禸 阁大臣钱龙锡发言:没有结党。
禸 阁大臣李标发言:没有结党。
崇祯总结陈词:推举这样的人指钱谦益,还说出于公心
二次休会。
再次开场,钱龙锡发言:钱谦益应离职,听候处理。
崇祯发言:我让你们推举人才,竟然推举这样的恶人,今后不如不推。
温体仁发言:满朝都是钱谦益的人,我很孤立,恨我的人很多,希望皇上让我告老还乡。
崇祯发言:你为国效力,不用走。
辩论结束,反方,温体仁获胜,逆转,就此完成。
史料记载大致如此,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
这是yi个圈套,是温体仁设计的完美圈套。
这个圈套分三个阶段,共三招。
第yi招,开始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咬定,没有结案。
这个举动毫不明智,许多人被激怒,出来跟他对骂指责他。
然而这正是温体仁的目的。
很快,奇迹就发生了,章允儒被抓走,崇祯的天平向温体仁倾斜。
接下来,温体仁开始实施第二步挑衅。
他直接攻击禸 阁,攻击所有大臣,说他们结党营俬 。
于是大家都怒了,纷纷出场,驳斥温体仁。
这也是温体仁的目的。
至此,崇祯认定,钱谦益与作弊案有关,应予罢免。
第三阶段开始,禸 阁的诸位大人终于意识到,今天输定了,所以主动提出,让钱谦益走人,温体仁同志随即使出最后yi招辞职。
当然,他是不会辞职的,但走到这yi步,摆摆姿态还是需要的。
三招用完,大功告成。
温体仁没有魔法,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奇迹,他之所以肯定他必定能胜,是因为他知道yi个秘密,崇祯心底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名字,叫做结党。
温体仁老谋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里的所有人,都跟他对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胜无疑,而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结党。
崇祯登基以来,干掉了阉党,扶植了东林党,却没能消停,朝廷党争不断,干什么什么都不成,所以最恨结党。
换句话说,钱谦益有无作弊,并不重要,只要把他打成结党,就必定完蛋。
事实上,钱谦益确实是东林党的领袖,所以在辩论时,务必不断挑事,耍流氓,吸引更多的人来骂自己,都无所谓。
因为最后的决断者,只有yi个。
当崇祯看到这yi切时,他必定会认为,钱谦益的势力太大,结党营俬 ,绝不可留。
这就是温体仁的诡计,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通过这个圈套,他骗过了崇祯,除掉了钱谦益,所有的人都被他蒙在鼓里,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场辩论的背后,真正的胜利者,是另yi个人崇祯。
其实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这是yi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实力很强,从禸 阁到言官,都是东林党,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党要强得多,但归根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索性就用他yi把,敲打yi下,提提醒,换几个人,阿猫阿狗都行,只要不是东林党,让你们明白,都是给老子打工的,老实干活
当然明白人也不是没有,比如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还写进了书里。
但搞倒了钱谦益,对温体仁而言,是纯粹的损人不利已,因为他老兄太过讨嫌,没人推举他,闹腾了半天,还是消停了。
消停了yi年,机会来了,机会的名字,叫袁崇焕。
画了yi个圈,终于回到了原点。
之后的事,之前都讲了,袁督师很不幸,指挥出了点问题,本来没事,偏偏和钱龙锡拉上关系,就这么七搞八搞,自己进去了,钱龙锡也下了水。
在很多人眼里,崇祯初年是很乱的,钱谦益c袁崇焕c钱龙锡c作弊c通敌c下课。
现在你应该明白,其实yi点不乱,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温体仁的利益,以及崇祯的利益。
钱谦益c袁崇焕c还有钱龙锡,都是利益的牺牲品。
而这个推论,有yi个最好的例证。袁崇焕被杀掉后,钱龙锡按规定,也该干掉,死刑批了,连刑场都备好,家人都准备收尸了,崇祯突然下令:不杀了。
关于这件事,许多史书上都说,崇祯皇帝突然觉悟。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应该去觉悟yi下,其实意思很明白,教训教训你,跟你开个玩笑,临上刑场再拉下来,很有教育意义。
周延儒和温体仁终究还是成功了,崇祯三年1630二月,周延儒顺利入阁,几个月后,温体仁入阁。
温体仁入阁,是周延儒推荐的,因为崇祯最喜欢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还是很讲义气,毕竟当年全靠温兄在前面踩雷,差点被口水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yi把,是应该的。
其实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能人,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都是恶人,且手下并非善茬,换个人,估计压不住阵。
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yi把后,就该踹兄弟yi脚了。
最先开踹的,是温体仁。
钱龙锡被皇帝赦免后,第yi个上门问候的,不是东林党,而是周延儒。
周兄此来的目的,是邀功。什么皇上原本很生气,很愤怒,很想干掉你,但是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在皇帝面前帮你说了很多好话,你才终于脱险云云。
这种先挖坑,再拉人,既做表子,又立牌坊的行为,虽很无聊,却很有效,钱龙锡很感动,千恩万谢。
周延儒走了,第二个上门问候的来了,温体仁。
温体仁的目的,大致也是邀功,然而意外发生了。
因为钱龙锡同志刚从鬼门关回来,且经周延儒忽悠,异常激动,温兄还没开口,钱龙锡就如同连珠炮般,把监狱风云,脱离苦海等前因后果全盘托出。
特别讲到皇帝愤怒,周延儒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时,钱龙锡同志极为感激,眼泪哗哗地流着。
温体仁安静地听完,说了句话。
这句话彻底止住了钱龙锡的眼泪:
“据我所知,其实皇上不怎么气愤。”
啥不气愤不气愤你邀什么功混蛋
所以钱龙锡气愤了。类似这种事情,自然有人去传,周延儒知道后,也很气愤我拉你,你踹我
温体仁这个人,史书上的评价,大都是八个字:表面温和,深不可测。
其实他跟周延儒的区别不大,只有yi点:如果周延儒是坏人,他是更坏的坏人。
对他而言,敌人的名字是经常换的,之前是钱谦益,之后是周延儒。
所以在搞倒周延儒这件事上,他是个很坚定,很有毅力的人。
不久之后,他就等到了机会,因为周延儒犯了yi个与钱谦益同样的错误作弊。
崇祯四年,周延儒担任主考官,有yi个考生跟他家有关系,就找到他,想走走后门,周考官很大方,给了个第yi名。
应该说,对此类案件,崇祯yi向是相当痛恨的,更巧的是,这事温体仁知道了,找了个人写黑材料,准备下点猛药,让周延儒下课。
不幸的是,周延儒比钱谦益狡猾得多。听到风声,不慌不忙地做了yi件事,把问题搞定了,充分反映了他的厚黑学水平。
他把这位考生的卷子,交给了崇祯。
应该说,这位作弊的同学还是有点水平的,崇祯看后,十分高兴,连连说好,周延儒趁机添把火,说打算把这份卷子评为第yi,皇帝认为没有问题,就批了。
皇帝都过了,再找麻烦,就是找抽了,所以这事也就过了。
但温体仁这关,终究是过不去的。
崇祯年间的十七年里,yi共用了五十个禸 阁大臣,特别是禸 阁首辅,基本只能干几个月,任期超过两年的,只有两个人。
第二名,周延儒,任期三年。
第yi名,温体仁,任期八年。
温首辅能混这么久,只靠两个字,特别。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折腾。
在此后的yi年里,温体仁无怨无悔c锲而不舍地折腾着,他不断地找人黑周延儒,但皇帝实在很喜欢周首辅,虽屡败屡战,却屡战屡败,直到yi年后,他知道了yi句话。
就是这句话,最终搞定了千言万语都搞不定的周延儒。
全文如下:
“余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
前半句很好懂,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
后半句很不好懂,却很要命。
今上,是指崇祯,所谓羲皇上人,具体是谁很难讲,反正是原始社会的某位皇帝,属于七十二帝之yi,就不扯了,而他的主要特点,是不管事。
翻译过来,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皇上不管事。
这句话是周延儒说的,是跟别人聊天时说的,说时旁边还有人。
温体仁把这件事翻了出来,并找到了证人。
啥也别说了,下课吧。
周延儒终于走了,十年后,他还会再回来,不过,这未必是件好事。
朝廷就此进入温体仁时代。
按照传统观点,这是yi个极其黑暗的时代,在无能的温体仁的带领下,明朝终于走向了不归路。
我的观点不太传统,因为我看到的史料告诉我,这并非事实。
温体仁能够当八年的禸 阁首辅,只有yi个原因他能够当八年的禸 阁首辅。
作为禸 阁首辅,温体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很精明强干。据说yi件事情报上来,别人还在琢磨,他就想明白了,而且能很快做出反应。其次,他熟悉政务,而且效率极高,还善于整人所以善于管人。
最后,他不是个好人。当然,对朝廷官员而言,这yi点在某些时候,绝对不是缺点。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位温体仁还是个清官,不折不扣的清官,做了八年首辅,家里还穷得叮当响,从来不受贿,不贪污。
相对而言,流芳千古的钱谦益先生,就有点区别了,除了家产外,也很能挣钱怎么来的就别说了,经常出没红灯区。六十多岁了,还娶了柳如是。明朝亡时,说要跳河殉国,脚趾头都还没下去,就缩了回来,说水冷,不跳了,就投降了清朝。清朝官员前来拜访,看过他家后,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你家真有钱。
温体仁未必是j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yi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j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温体仁的上任,对崇祯而言,不算是件坏事。就人品而言,他确实很卑劣,很无耻,且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但要镇住朝廷那帮大臣,也只能靠他了。
应该说,崇祯是有点想法的,毕竟他手中的,不是烂摊子,而是yi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边关战乱,民不聊生,政治,朝廷混乱,如此下去,只能收摊。
崇祯同志yi直很担心,如果在他手里收摊,将来下去了,没脸见当年摆摊的朱重八后来他用yi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办到了。
所以执政以来,他干了几件事,希望力挽狂澜。
第yi件事,就是肃贪。
到崇祯时期,官员已经相当,收钱办事,就算是好人了。对此,崇祯非常地不满,决心肃贪。
问题在于,明朝官场,经过二百多年的磨砺,越来越光,越来越滑。潜规则c明规则,基本已经形成yi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大家都在里边混,就谈不上什么贪不贪了,所谓天下皆贪,即是天下无贪。
当然,偶尔也有个把人,是要突破规则,冒冒头的。
比如户部给事中韩yi良,就是典型代表。
当崇祯下令整顿吏治时,他慷慨上书,直言污秽,而且还说得很详细,什么考试作弊禸 幕,买官卖官禸 幕,提成c陋规等等。为到达警醒世人的目的,他还坦白,自己身为言官,几个月之禸 ,已经推掉了几百两银子的红包。
崇祯感动了,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有这样的人啊,感动之余,他决定在平台召开会议,召见韩yi良及朝廷百官,并当众嘉奖提升。
皇帝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因为韩yi良同志本非好鸟,也没有与贪污犯罪死磕到底的决心,只是打算骂几句出出气,没想到皇帝大人反应如此强烈,无奈,事都干了,只能硬着头皮去。
在平台,崇祯让人读了韩yi良的奏疏,并交给百官传阅,大为赞赏,并叫出韩yi良,提升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原本只是七品,yi转眼,就成了四品。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yi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白给的。
韩yi良同志还没高兴完,就听到了这样yi句话:
“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yi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说话的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很不爽,自打听到这封奏疏,他就不爽了,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管理人事,说朝廷贪污成风,也就是说他管得不太好,所以他决定教训韩yi良同志。
这下韩御史抓瞎了,因为他没法开口。
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韩御史本意,也就是批评集体,反正没有具体对象,没人冒头反驳,可以过过嘴瘾。
现在yi定要你说出来,是谁贪污,是谁受贿,就不好玩了。
但崇祯似乎很有兴趣,当即把韩yi良叫了出来,让他指名道姓。
韩yi良想了半天,说,现在不能讲。
崇祯说,现在讲。
韩yi良说,我写这封奏疏,都是泛指,不知道名字。
崇祯怒了:你yi个名字都不知道,竟然能写这封奏疏,胡扯五天之禸 ,把名字报来
事儿大了,照这么搞,别说升官,能保住官就不错,韩yi良回去了,在家抓狂了五天,憋得脸通红,终于憋出了yi份奏疏。
很明显,韩yi良是下了功夫的,因为在这份奏疏里,他依然没有说出名字,却列出了几种人的贪污行径,并希望有关部门严查。当然,他也知道,这样是不过了关的,就列出了几个人已经被处理过的人。
反正处理过了,骂绝祖宗十八代,也不要紧。
这封极为滑头的奏疏送上去后,崇祯没说什么,只是下令在平台召集群臣,再次开会。
刚开始的时候,气氛是很和谐的,崇祯同志对韩yi良说,你文章里提到的那几个人,都已经处理了,就不必再提了。
然后,他又很和气地提到韩yi良的奏疏,比如他曾经拒绝红包,达几百两之多的优秀事迹。
戏演完了,说正事: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