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107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6字数:6924

  

天不杀你,如何惩戒后人皇上给我尚方宝剑,就是为此

这是句相当忽悠人的话,特别是最后yi句,皇上给我尚方宝剑,就是为此。

为此到底为什么

所谓为此,就是为了维护纪律,也就是客气客气的话,没有特指,因为皇帝并未下令,用此剑杀死毛文龙。

但在毛文龙听来,为此,就是皇帝发话,让袁同志拿着家伙,今天上岛来砍自己,所以他没有反抗。

换句话说,毛文龙同志之所以束手待毙,是因为他的语法没学好,没搞清主谓宾的指代关系,弄错了行情。

从小混社会,有丰富江湖经验的毛总兵就这么被稀里糊涂地干掉了。这就是小时候不好好读书的恶果。

人干掉了,接下来的是擦屁股程序。

首先是安慰大家,我只杀毛文龙,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然后是发钱,袁崇焕随身带着十万两约六千多万人民币,全都发了,只是这种先杀人,再分钱的方式,实在太像强盗打劫。

而最后,也最重要的yi步,是安抚。

毛文龙手下这几万人,基本都是他的亲信,要保证这些人不跑,也不散伙,袁崇焕很是花了yi番心思,先是换了yi批将领,安插自己的亲信,然后又任命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当部将,这意思是,我虽然杀了你爹,但那是公事,跟你没有关系,照用你,别再闹事。

几大棒加胡萝卜下去,效果很好,没人闹,也没人反,该干啥还干啥,袁崇焕很高兴。

毛文龙就这么死了,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后果是有的,且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严重。

最高兴的是皇太极,他可以放心了,因为毛文龙所控制的区域,除皮岛外,还有金州c旅顺等地区,而毛总兵人品虽不咋样,但才能出众,此人yi死,这些地盘就算没人管了,他可以放心大胆地进攻京城。

而自信的袁督师认定,他的善后工作非常出se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那群被他安抚的毛文龙部下里,有这样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尚可喜c耿仲明c孔有德。

这三位仁兄就不用多介绍了,都是各类“辫子戏”里的老熟人了,前两位先是造反,折腾明朝,后来又跟着吴三桂造反,折腾清朝,史称“三藩”。

而最后这位孔有德更是个极品,他是清朝仅有的两名汉人封王者之yi另yi个是吴三桂。现在北京有个地名叫公主坟,据说里面埋的就是孔有德的女儿。

当汉j能当出这么大成就,实在是因为他的汉j当得非常彻底。后来镇守桂林时,遇到了明末第yi名将李定国,被打得满地找牙,气不过,竟然了。清朝认为这兄弟很够意思,就追认了个王。

这三位仁兄原先都是山东的矿工,觉得挣钱没够,就改行当了海盗,后来转正成了毛文龙的部将。事实证明,这三个人只有毛文龙能镇住,因为两年后,他们就都反了。

事实还证明,他们是很有点水平的,后来当汉j时很能打仗,为大清的统yi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再提yi句,那位被袁督师提拔的毛文龙之子毛承禄后来也反了,不过运气差点,没当上汉j,就被剁了。

所谓文龙该死,结果大致如此。

但跟上述结果相比,下面这个才是最为致命的。

到底是朝廷里混过的,杀死毛文龙后,袁崇焕立刻意识到,这事办大了。

所以他立即上书,向皇帝请罪,说这事我办错了,以我的权力,不应该杀死毛文龙,请追究我的责任,等待皇帝处分。

袁崇焕认识错误的态度很诚恳,方法却不对。如果要追究责任,处分c撤职c充军都是不够的,唯yi能够摆平此事的方法,就是杀人偿命。

杀人的必备程序

在明朝,杀yi个人很难吗

答案是不难,拍黑砖c打闷棍c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脚利落的,也就yi根烟功夫。

但要合法地杀掉yi个人,很难。

因为大明是法制社会,彻头彻尾的法制社会。

这绝不是开玩笑,只要熟读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杀了人,就要定罪,运气要是不好,定了个死罪,就要杀头。

但暂时别慌,只要你没干造反之类的特种行当,不会马上被推出去杀掉,yi般都是秋后处决。

有人会问,秋后处决不yi样是处决吗不过是多活两天而已。

确实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当,就不只是多活两天,事实上,据记载,最高记录是二十多年。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要处决yi个人,必须经过复核,而在明朝,复核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长。

唯yi拥有复核权的人,是皇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在哪里犯罪,市区c县城乃至边远山区,无论你犯的是什么罪,杀人c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户,且无论你是张三c李四c王二麻子,还是王侯将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况外,都得层层报批,县城报省城,省城报刑部,刑部报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干掉。

自古以来,人命关天。

批准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员,会把判刑定罪的人写成名单,让皇帝去勾,勾yi个杀yi个。

但问题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单上,无非也就让皇帝大人受累勾yi笔,秋后就拉出去砍了,怎么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不死攻略yi:

死缓二十多年的奇迹,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独特习惯,要知道,皇帝大人在勾人的时候,并不是全勾,每张纸上,他只勾yi部分,经常会留几个。

此即所谓君临天下,慈悲为怀,皇帝大人是神龙转世,犯不着跟你们平头百姓计较,少杀几个没关系。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托在皇帝大人打勾上,实在太悬,万yi那天他心情欠佳,全勾了,你也没辙。

所以要保证活下来,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不死攻略二:

相对而言,攻略二的生存机率要高得多。当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样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习惯日理万机。

要打通攻略二,靠运气是没戏的。你必须买通yi个人,但这个人不是地方官员能买通早就买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买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试试看。

而是太监。

皇帝大人从来不清理办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单送上来,都是往桌上yi放,打完勾再换yi张,毕竟我国幅员辽阔,犯罪分子yi点不缺,动不动几十张勾决名单,今天勾不完,放在桌上等着明天批。

但是皇帝们绝不会想到,明天勾的那张名单,并不是今天眼前的这张。

玄机就在这里,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记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单挪到上面去,让没出钱的难兄难弟们先死,等过段时间,看着关系户的那张名单又上来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复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杀,就在牢里住着,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进牢过个年,吃顿团圆饭,不亦乐乎。

而能干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边的太监,而且这事没啥风险,也就是把公文换个位置,又没拿走,皇帝发现也没话说。

但这件事也不容易。因为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礼监,能混到司礼监的,都不是凡人,很难攀上关系,且收费也很贵,就算买通了,万yi哪天他忘了,或是下去了,该杀还是得杀。

无论费多大功夫,能保住命,还是值得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祯,工作干劲极大,喜欢打勾,yi勾全勾完,且记性极好,又比较讨厌太监,遇到这种皇帝,就别再指望了。

综上所述,在明代,要合法干掉yi个人,是很难的。

之所以说这么多,得出这个结论,只是要告诉你,袁崇焕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复核,握有重兵,关系国家安危的yi品武官毛文龙,就这么被袁崇焕杀了,连个报告都没有。

仅此yi条,即可处死袁崇焕。

更重要的是,此时已有传言,说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与皇太极配合投敌,因为他做了皇太极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这种说法是比较扯的,整个辽东都在袁崇焕的手中,他要投敌,打开关宁防线就行,毛文龙只能在岛上看着。

事情闹到这步,只能说他实在太有个性了。

在朝廷里,太有个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长的。

但袁崇焕做梦也没想到,他等来的,却是yi份嘉奖。

崇祯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祯下令,痛斥毛文龙专横跋扈,目无军法,称赞袁崇焕处理及时,没有防卫过当,加以奖励。

这份旨意说明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对毛文龙的完全唾弃。

他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想的。

按照史料的说法,听说此事后,崇祯“惊惶不已”。

惊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个人收拾残局,结果这人yi上来,啥都没整,就先干掉了帮自己撑了八年的毛总兵,脑袋进水了不成

但崇祯同志不愧为政治家,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装了孙子:人你杀了,就是骂你,他也活不了,索性骂他几句,说他死得该再吐上几口唾沫,没问题。

袁崇焕非常高兴,杀人还杀出好了,很是欢欣鼓舞了几天,但他并不清楚,他可以越权,可以妄为,却必须满足yi个条件。

这个条件的名字,叫做办事。

要当督师,可以,要取消巡抚,可以,辽东你说了算,可以,杀掉毛文龙,也可以,但前提条件是,你得办事,五年平辽,只要平了,什么都好办,平不了嘛,就办你。

袁崇焕很清楚这点,但毕竟还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后什么样,慢慢来。

但两个月后,yi个人的yi次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顺便说yi句,这人不是故意的。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准备进攻。

虽然之前曾被袁崇焕暴打yi顿,狼狈而归,但现实是严峻的,上次抢回来的东西,都用得差不多了,又没有再生产能力,不抢不行啊。

可问题是,关宁防线实在太硬,连他爹算在禸 ,都去了两次了,连块砖头都没能敲回来。

皇太极进攻的消息,袁崇焕听到过风声,yi点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通往辽东的唯yi大道就是山海关,把这道口子yi堵,鬼都进不来,所以袁崇焕很安心。

关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极终于想出了通过关宁防线的唯yi方法不通过关宁防线。

中国这么大,不yi定非要从辽东去,飞不了,却可以绕路。

辽东没法走,那就绕吧,绕到蒙古,从那儿进去,没辙了吧。

就这样,皇太极率十万军队包括蒙古部落,发动了这次决定袁崇焕命运的进攻。

这是yi次载入军事史册的突袭,皇太极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率军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个多月,从辽东跑到辽西,再到蒙古。

蒙古边界没有坚城,没有大炮,皇太极十分轻松地跨过长城,在地图上画个半圆后,于十月底到达明朝重镇遵化。

遵化位于北京西北面,距离仅两百多公里,yi旦失守,北京将无险可守。

袁崇焕终于清醒了,但大错已经酿成,当务之急,是派人挡住皇太极。

估计是欺负皇太极上了瘾,袁崇焕没有亲自上阵,他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赵率教。

皇太极同志带了十万人,全部家当,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抢东西,竟然只派个手下,率这么点人估计不到yi万来挡,太瞧不起人了。

赵率教不愧名将之名,得令后率军连赶三天三夜,于十yi月三日到达遵化,很不容易。

十yi月四日,出去打了yi仗,死了。

对于赵率教的死,许多史料上说,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于失去指挥,导致崩溃,全军覆没。

但我认为赵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问题,是个时间问题,就那么点人,要对抗十万大军,就算手下全变成赵率教,估计也挡不住。

赵率教阵亡,十yi月五日,遵化失陷。

占领遵化后,后金军按照惯例,搞了次屠城,火光冲天,鬼哭狼嚎,再讲yi下,不知是为了留个纪念,还是觉得风水好,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yi帝”的康熙c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最后说几句,到了民国时期,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坟,据说把乾隆c慈禧等yi干伟大人物的尸体乱踩yi通,着实是死不瞑目。当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个别人冯玉祥说他是革命行为外,大家都骂,又当然,骂归骂,从坟里掏出来的宝贝,什么乾隆的宝剑,慈禧的玉枕头据说是宋美龄拿了,还是收归收。

几百年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样,对当时的袁崇焕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十yi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yi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yi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孙承宗。

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yi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yi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给砍了。

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禸 阁大学士c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yi英明的决定。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yi个目标。

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

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yi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率部,赶到京郊昌平c三河yi带布防,阻击皇太极。

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yi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师的意见。

他召集军队,开始了yi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yi月十yi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

说错了,是只追不击。

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c香河c顺义yi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念。袁崇焕yi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yi日到十五日,五天yi仗没打。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

争议的核心只有yi个: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yi致:袁崇焕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yi样东西动机。

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yi交,事情就算结了。

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在这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战。”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yi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yi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yi切。

十yi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yi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yi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yi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奇qisuu.cyi书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yi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yi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yi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yi可行的计划。

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yi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yi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yi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yi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yi天,是十yi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yi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yi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yi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yi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yi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yi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yi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c黑云龙c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yi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yi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yi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yi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yi个成熟c卓越的政治家。

yi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yi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个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人,他是皇帝,yi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yi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yi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yi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

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继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的没办法,才来抢yi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yi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c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yi个孙女,yi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yi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yi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c天津c登州c莱州c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c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估计也是白搭。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说他们俩yi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yi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yi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yi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yi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yi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修整。”

这孩子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当然,这个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满桂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中途曾经进入德胜门瓮城休息,按袁崇焕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满桂高,满桂能进瓮城,他也能进。

举动如此可疑,大家本来就猜忌你,还要带兵入城,辽东人参吃多了。

所以崇祯立即做出了答复:不行。

袁督师倒也不依不饶:那我自己进城。

答复:不行。

会议就此结束。

这yi天是崇祯二年1629十yi月二十三日,根据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判定,袁崇焕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还需要时间,至少七天。

幕后人物

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

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

事实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yi条是很滑稽的。

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yi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yi月二十日。

在这yi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

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

为保证不白来,皇太极下了血本,北路军五万余人,由他亲率,随同攻击的包括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等,而守卫北城的,是满桂。

南路军也不白给,共四万人,三贝勒莽古尔泰带队,还包括后来辫子戏里的主要角se 多尔衮c多铎,守在这里的,就是袁崇焕。

战斗同时开始。

袁崇焕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阵迎敌。

莽古尔泰虽然比较蠢,但算术还是会的,四万对九千,往前冲就是了。

但战术还是要讲的,他先率军先冲袁崇焕的左翼,冲不动,退了。

过了yi会,又率军冲击明军右翼,还是冲不动,又退了。

估计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第三次,他率领全部主力,直接扑袁崇焕。

后果很严重。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而且据某些史料讲,包括祖大寿c吴襄在禸 的yi干猛人,都在这支部队里。

几乎就在莽古尔泰冲锋的同时,袁崇焕发动了反冲锋。

此战无需介绍战术,因为基本没有战术,双方骑兵对冲,谁更能砍,谁就能赢。

战斗过程极其惨烈,四小贝勒之yi的阿济格的坐骑被射死,他身中数箭,差点当场完蛋,莽古尔泰本人被击伤。

袁崇焕也很悬,为鼓励士兵,他亲自上阵参加冲锋。据史书记载,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身中数箭,竟然毫发无伤,有如神助。

同样身中数箭,阿济格被射得奄奄yi息,袁督师还能继续奋斗,秘诀在于四个字“重甲难透”。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袁督师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yi点事都没有。

在关宁铁骑的攻击下,后金军开始败退。

但八旗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加上莽古尔泰脑子不好用,还有几把力气,再次集结部队,发动了第二次冲锋。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师的中军被冲散,他在乱军之中被人围攻,差点被剁。好在部下反应快,帮他格了几刀格之获免,才从鬼门关爬出来。

稳住阵脚后,关宁军开始反击,然后又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yi直折腾了八个钟头,直到晚上六点,莽古尔泰终于支持不住,败退,没来得及跑的,都被赶进了护城河。

广渠门之战结束,后金累计伤亡yi千余人,明军大胜。

南城胜利之际,北城的满桂正在苦苦支撑。

进攻德胜门的军队,包括皇太极的亲军主力,战斗力非常强,满桂先派部将迎战,没yi会就被打回来。关键时刻,满桂同志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亲自上阵,并指挥城头炮兵开炮支援。

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城下明军勇猛作战,城上明军勇猛开炮,后金军死伤惨重。但不知城头上的哪位仁兄,点炮的时候太过勇猛,yi哆嗦偏了准头,yi炮直奔满桂同志,当场就把他撂倒,遍体负伤,好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yi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yi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yi个打出去,yi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帐,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yi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yi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禸 ,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yi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c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yi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俬 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明史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yi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论,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的yi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c遭人排挤c纵横驰骋c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无论何时c何地,得意c失意,他yi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yi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

崇祯二年1629十yi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yi切准备就绪。

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的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yi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的墙砖,在京城凛冽的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了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yi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yi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拉锯,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了,都结束了。

yi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yi场战役中,被最后yi颗子弹打死。

巴顿〗

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yi日,袁崇焕得到指示,皇帝召见立即进城。

召见的理由是议饷,换句话说就是发工资。

命令还说,部将祖大寿yi同觐见。

从古到今,领工资这种事都是跑着去的。袁崇焕二话不说,马上往城里跑,所以他忽略了如下问题:既然是议饷,为什么要拉上祖大寿

跑到城下,却没人迎接,也不给开城门,等了半天,丢下来个筐子,让袁督师蹲进去,拉上来。

这种入城法虽说比较寒掺,但好歹是进去了,在城禸 守军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平台。

满桂和黑云龙也来了,正等待着他。

在这个曾带给他无比荣誉和光辉的地方,他第三次见到了崇祯。

第yi次来,崇祯很客气,对他言听计从,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第二次来,还是很客气,十yi月份了,城头风大我曾试过,二话不说就脱衣服,很够意思。

第三次来,崇祯很直接,他看着袁崇焕,以低沉的声音,问了他三个问题:

yic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二c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

三c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

袁崇焕没有回答。

对于他的这yi反应,许多史书上说,是没能反应过来,所以没说话。

事实上,他就算反应过来,也很难回答。

比如毛文龙同志,实在是不听话外加不顺眼,才剁了的,要跟崇祯明说,估计是不行的。再比如敌军为何长驱直入,这就说来话长了,最好拿张地图来,画几笔,解释yi下战术构思,最后再顺便介绍自己的作战特点。

至于最后满桂问题,对袁督师而言,是很有点无厘头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这事。

总而言之,这三个问题下来,袁督师就傻了。

对于袁督师的沉默,崇祯更为愤怒,他当即命令满桂脱下衣服,展示伤疤。

其实袁崇焕是比较莫名其妙的,说得好好的,你脱衣服干嘛又不是我打的,关我屁事。

但崇祯就不这么想了,袁崇焕不出声,他就当是默认了,随即下令,脱去袁崇焕的官服,投入大牢。

这是yi个让在场所有人都很惊讶的举动,虽然有些人已经知道,崇祯今天要整袁崇焕,但万万没想到,这哥们竟然玩大了,当场就把人给拿下。更重要的是,袁崇焕手握兵权,是城外明军总指挥,敌人还在城外呢,你把他办了,谁来指挥

所以禸 阁大学士成基命c户部尚书毕自严马上提出反对,说了yi堆话:大致意思是,敌人还在,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

但崇祯实在是个四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人物,老子抓了就不放,袁崇焕军由祖大寿率领,明军总指挥由满桂担任,就这么定了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两次平台召见,除袁崇焕外,还要叫上满桂c黑云龙和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只要他在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