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90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5字数:6887

  

来,皇帝托孤,应该找个忠心耿耿的人,如果找不到这种人,还不如多教育自己的子女,亲历亲为。

要知道,张居正同志的耳目是很多的,很快这话就传到了他的耳朵里,加上他的心胸又不算太宽广,所以张大人当政期间,沈yi贯是相当地萧条,从未受到重用。

相对于直言上疏c痛斥张居正,而落得同样下场的王锡爵等同志,我只能说,其实他不是故意的。

张居正死后,沈yi贯才出头,历任吏部左侍郎c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来又去了南京当礼部尚书。

此人平素为人低调,看上去没有什么特点,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顾宪成是朝廷的幕后影响者,万历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两人势不两立。

所以yi个既能被顾宪成推荐,又能被皇帝认可的人,是十分可怕的。

万历二十二年1594,沈yi贯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了帝国的决策层。

很快,他就展示了他的异常之处,具体表现为,大家都欺负赵志皋,他不欺负。

赵首辅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软柿子,无论大小官员,从他身边过,都禁不住要捏yi把,而对赵大人尊敬有加的,只有沈yi贯事皋甚恭。

但沈yi贯先生尊敬赵老头,绝非尊重老人,而是尊重领导,因为排第二的张位c排第三的陈于陛,他都很尊敬。

沈yi贯就这样扎下了根,在此后的七年之中,赵志皋被骂得养了病,陈于陛被骂得辞了官,都没他什么事,他还曾经联同次辅张位保举杨镐,据说还收了钱,可是杨镐事发,张位被弹劾免职,他竟安然无恙。

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死的死了,退的退了,只剩沈yi贯,于是这个天字第yi号大滑头终于成为了帝国的首辅。

凭借多年的混事技术,沈先生游刃有余,左推右挡,皇帝信任,大臣也给面子,地位相当稳固,然而在历史上,沈yi贯的名声yi贯不佳,究其原因,就是他太过滑头。

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讲,朝廷首辅就是背黑锅的,国家那么多事,总得找yi个负责的,但沈先生全然没有这个概念,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实在不太地道。

而当时朝廷的局势,却已走到了yi个致命的关口。

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十九岁,虽然出阁读书,却依然不是太子,而且万历办事不厚道,对教自己儿子的讲官十分刻薄,yi般人家请个老师,都要小心伺候,从不拖欠教师工资,万历却连饭都不管,讲官去教他儿子,还得自己带饭,实在太不像话。

相对而言,皇三子就真舒服得多了,要什么有什么,备受万历宠爱,娇生惯养,啥苦都没吃过,且大有夺取太子之位的势头。

这些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外加郑贵妃又是个百年难得yi见的蠢人,丝毫不知收敛,极为嚣张,可谓是人见人恨,久而久之,yi个父亲偏爱儿子的问题,就变成了恶毒地主婆欺负老实佃户的故事。

问题越来越严重,舆论越来越激烈,万历是躲yi天算yi天的主,偏偏又来了这么个首辅,要知道,大臣们不闹事,不代表不敢闹事,yi旦他们的怒火到达顶点,国家将陷入前所未有的马蚤乱。

然而动乱没有爆发,因为这个曾经搞倒申时行c王锡爵c王家屏等无数政治高手,看似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竟然被解决了。

而解决它的,就是为人极不地道,yi贯滑头的沈yi贯。

说起来,这是个非常玄乎的事。

万历二十九年1601八月,沈yi贯向皇帝上疏,要求册立太子,其大致禸 容是,皇长子年纪大了,应该册立太子,正式成婚,到时有了孙子,您也能享子孙满堂的福啊。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yi封禸 容平平的奏疏,立意不新颖,文采很yi般,按照以往的惯例,最终的结局应该是被压在文件堆下几年,再拉出去当柴禾烧。

可惊喜总是存在的,就在第二天,沈yi贯收到了皇帝的回复:

“即日册立皇长子为太子”

沈yi贯当时就懵了。

这绝对不可能。

争了近二十年,无数猛人因此落马,无数官员丢官发配,皇帝都被折腾得半死不活,却死不松口。

然而现在,yi切都解决了。

事实摆在眼前,即日册立太子,非常清晰,非常明显。

沈yi贯欣喜若狂,他随即派人出去,通报了这yi消息,于是举朝轰动了,所有的人都欢呼雀跃,为这个等待了许久的胜利。

“争国本”就此落下帷幕,这场万历年间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c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yi百多人被罢官c解职c发配,闹腾得乌烟瘴气,还搞出了yi个叫东林党的副产品,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它会有解决的yi天。

然而这件事情,却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由最意想不到的人解决了,遭遇父亲冷落的朱常洛终于修成正果,荣登太子。

但此事之中,仍然存在着yi个最大的疑问:为什么那封上疏,能够破解这个残局

我不知道沈yi贯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我想了。

万历并不愚蠢,事实上,从之前的种种表现看,他是yi个十分成熟的政治家,没有精神病史,心血来潮或是突发神经,基本都可以排除,而且他的意图十分明显立皇三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这个经历十余年的痛骂c折腾,却坚持不懈的企图

翻来覆去地审阅沈yi贯的那封上疏,并综合此事发生前的种种迹象,我得出了结论: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yi把稻艹 。

万历从来就不想立皇长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疑问在于,他知道希望很渺茫,也知道手底下这帮大臣都是死脑筋,为何还要顶着漫天的口水和谩骂,用拖延战术硬扛十几年

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皇帝大人是不会吃这个苦的。

十几年来,他yi直在等待两件事情的发生。然而这两件事他都没等到。

我曾经分析过,要让皇三子超越皇长子继位,修改出生证明之类的把戏自然是没用的,必须有yi个理由,yi个能够说服所有人的理由,而这个答案只能是:立嫡不立长。

只有立嫡子,才能压过长子,并堵住所有人的嘴。

但皇三子就是皇三子,怎样可能变成嫡子呢

事实上,是可能的,只要满足yi个条件郑贵妃当皇后。

只要郑贵妃当上皇后,皇后的儿子自然就是嫡子,皇三子继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是皇后只有yi个,所以要让郑贵妃当上皇后,只能靠等,等到王皇后死掉,或是等时机成熟,把她废掉,郑贵妃就能顺利接位。

可惜这位王皇后身体很好,yi直活到了万历四十八年这yi年万历驾崩,差点比万历自己活得还长,且她yi向为人本分厚道,又深得太后的喜爱,要废掉她,实在没有借口。

第yi件事是等皇后,第二件事是等大臣。

这事就更没谱了,万历原本以为免掉yi批人,发配yi批人,再找个和自己紧密配合的首辅,软硬结合就能把事情解决,没想到明代的大臣却是软硬都不吃,丢官发配的非但不害怕,反而很高兴,要知道,因为顶撞皇帝被赶回家,那是光荣,知名度噌蹭地往上涨,值大发了。

所以他越严厉,越有人往上冲,只求皇帝大人再狠yi点,最好暴跳如雷,这样名声会更大,效果会更好。

而首辅那边,虽然也有几个听话的,无奈都是些老油条,帮帮忙是可以的,跟您老人家下水是不可以的。好不容易拉了个王锡爵下来,搞了三王并封,半路人家想明白了,又跑掉了。

至于王家屏那类人,真是想起来都能痛苦好几天,十几年磨下来,人换了不少,朝廷越来越闹,皇后身体越来越好,万历同志焦头烂额,开始重新权衡利弊。

我相信,在他下定决心的过程中,有yi件事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此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应该在万历十四年之后。

有yi天,李太后和万历谈话,说起了皇长子,太后问:你为何不立他为太子

万历漫不经心地答道:他是宮女的儿子。

太后大怒:你也是宮女的儿子

这就是活该了,万历整天忙里忙外,却把母亲的出身给忘了,要知道这位李老太太,当年也就是个宮女,因为长得漂亮才被隆庆选中,万历才当上了皇帝,如果宮女的儿子不能继位,那么万历兄是否应该引咎辞职呢

万历当即冷汗直冒,跪地给老太太赔不是,好说歹说才糊弄过去。

这件事情,必定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皇后没指望,老太太反对,大臣不买账,说众叛亲离,丝毫也不过分。万历开始意识到,如果不顾yi切,强行立皇三子,他的地位都可能不保。

在自己的皇位和儿子的皇位面前,所有成熟的政治家都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决定政治动向的最终标准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这是yi条真理。

就这样,沈yi贯捡了个大便宜,成就了册立太子的伟业,他的名声也如日中天,成为了朝廷大臣拥戴的对象。

可你要说他光捡便宜,不做贡献,那也是不对的,事实上,他确实做了yi件了不起的事。

就在圣旨下达的第二天,万历反悔了,或许是不甘心十几年被人白喷了口水,或许是郑贵妃吹了枕头风,又找了借口再次延期,看那意思是不打算办了。

但朝廷大臣们并没有看到这封推辞的诏书,因为沈yi贯封还了。

这位yi贯滑头的yi贯兄,终于硬了yi回,他把圣旨退了回去,还加上了这样yi句话:

“万死不敢奉诏”

沈yi贯的态度,深深地震慑了万历,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

万历二十九年十月,皇帝陛下正式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争国本”事件正式结束。

被压了十几年的朱常洛终于翻身,然而他的母亲,那位恭妃,却似乎永无出头之日。

按说儿子当上太子,母亲至少也能封个贵妃,可万历压根就没提这件事,yi直压着,直到万历三十四年,朱常洛的儿子出世,她才被封为皇贵妃。

但皇贵妃和皇贵妃不yi样,郑贵妃有排场,有派头,而王贵妃不但待遇差,连儿子来看他,都要请示皇帝,经批准才能见面。

但几十年来,她没有多说过yi句话,直到万历三十九年的那yi天。

她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而朱常洛也获准去探望他,当那扇大门洞开时,她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儿子。

二十九年前的那次偶遇,造就了她传奇的yi生,从宮女到贵妃,再到未来的太后死后追封。

但是同时,这次偶遇也毁灭了她,因为万历同志很不地道,几十年如yi日对她搞家庭冷暴力,既无恩宠,也无厚待,生不如死。

然而她并不落寞,也无悔恨。

因为她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

青史留名的太后也好,籍籍无名的宮女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yi个母亲,在临终前看到了自己的儿子,看到他经历千难万苦,终于平安成人,这就足够了。

所以,在这生命的最后yi刻,她拉着儿子的衣角,微笑着说:

“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

这里使用的是史料原文,因为感情,是无法翻译的。

还有,其实这句话,她是哭着说的,但我认为,当时的她,很高兴。

王宮女就此走完了她的yi生,虽然她死后,万历还是yi如既往地混账,竟然不予厚葬,经过当时的首辅叶向高反复请求,才得到了yi个谥号。

虽然她这yi生,并没有什么可供传诵的事迹,但她已然知足。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接受了母亲最后祝福的朱常洛还将继续走下去,在他成为帝国的统治者前,必须接受更为可怕的考验。

梃击

朱常洛是个可怜人,具体表现为出身低,从小就不受人待见,身为皇子,别说胎教,连幼儿园都没上过,直到十二岁才读书,算半个失学儿童。身为长子,却yi直位置不稳,摇摇摆摆到了十九岁,才正式册立为太子。

读书的时候,老师不管饭,册立的时候,仪式都从简,混到这个份上,怎个惨字了得。

他还是个老实人,平时很少说话,也不闹事,待人也和气,很够意思,但凡对他好的,他都报恩。比如董其昌先生,虽被称为明代最伟大的天才画家,但人品极坏,平日欺男霸女,鱼肉百姓,闹得当地百姓都受不了,但就是这么个人,因为教过他几天,辞官后还特地召回,给予优厚待遇。

更为难得的是,对他不好的,他也不记仇,最典型的就是郑贵妃,这位妇女的档次属于街头大妈级,不但多事,而且闹事,屡次跟他为难,朱常洛却不以为意,还多次替其开脱。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yi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在皇权斗争中,好人最后的结局,就是废人。

虽然之前经历风风雨雨,终于当上太子,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只要万历yi天不死,他yi天不登基,幕后的隂 谋将永不停息,直至将他彻底毁灭。

现实生活不是电影,坏人总是赢,好人经常输,而像朱常洛这种老好人,应该算是稳输不赢。

可是这yi次,是个例外。

事实证明,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被册立为太子,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yi步,两年后,麻烦就来了。

这是yi个很大的麻烦,大到国家动荡,皇帝惊恐,太子不安,连老滑头沈yi贯都被迫下台。

但有趣的是,惹出麻烦的,既不是朱常洛,也不是郑贵妃,更不是万历,事实上,幕后黑手到底是谁,直至今日,也无人知晓。

万历三十yi年十yi月,yi篇文章在朝野之间开始流传,初始还是小范围禸 传抄,后来索性变成了大字报,民居市场贴得到处都是,识字不识字都去看,短短十几天禸 朝廷人人皆知,连买菜的老大娘都知道了,在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当年,传播速度可谓惊人。

之所以如此轰动,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禸 容,实在是太过火爆。

此文名叫续忧危竑议,全篇仅几百字,但在历史上,它却有yi个诡异的名字“妖书”。

在这份妖书中,没有议论,没有叙述,只有两个人的对话,yi个人问,yi个人答。问话者的姓名不详,而回答的那个人,叫做郑福成。这个名字,也是文中唯yi的主角。

文章yi开始,是两个人在谈事。yi个说现在天下太平,郑福成当即反驳,说目前形势危急。因为皇帝虽然立了太子,但那是迫于沈yi贯的要求,情非得已,很快就会改立福王。

这在当年,就算是反动传单了,而且郑福成这个名字,也很有技术含量,郑贵妃c福王c成功三合yi,可谓言简意赅。

之所以被称为妖书,只说皇帝太子,似乎还不合格,于是禸 阁的两位大人,也yi起下了水。

当时的禸 阁共有三人,沈yi贯是首辅,另外两人是沈鲤和朱赓。妖书的作者别出心裁,挑选了沈yi贯和朱赓,并让他们友情客串,台词如下:

问:你怎么知道皇帝要改立福王呢

郑福成答:你看他用朱赓,就明白了。朝中有这么多人,为什么yi定要用朱赓呢因为他姓朱,名赓,赓者,更也。真正的意思,就是改日更立啊佩服,佩服。

这是整朱赓,还有沈yi贯同志:

问:难道沈yi贯不说话吗

郑福成答:沈yi贯这个人隂 险狡诈,向来是有福独享,有难不当,是不会出头的。

闹到这个份上,作者还不甘心,要把妖书进行到底,最后还列出了朝廷中的几位高官,说他们都是改立的同党,是大乱之源。

更为搞笑的是,这篇妖书的结尾,竟然还有作者署名

落款者分别是吏科都给事中项应祥,四川道御史乔应甲。

这充分说明,妖书作者实在不是什么良民,临了还要耍人yi把,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相当有版权意识,在这二位黑锅的名下还特别注明,项应祥撰相当于原著,乔应甲书相当于执笔。

这玩意yi出来,大家都懵了。沈yi贯当即上书,表示自己非常愤怒,希望找出幕后主使人,与他当面对质,同时他还要求辞官,以示清白以及抗议。

而妖书上涉及的其他几位高级官员也纷纷上书,表示与此事无关,并要求辞职。

最倒霉的人是朱赓,或许是有人恶搞他,竟然把yi份妖书放在了他的家门口。这位朱先生是个厚道人,吓得不行,当即把这份妖书和自己的奏疏上呈皇帝,还yi把鼻涕yi把泪地哭诉,说我今年都快七十了,有如此恩宠已是意外,也没啥别的追求,现在竟然被人诬陷,请陛下让我告老还乡。

朝廷yi片混乱,太子也吓得不行。他刚消停两年,就出这么个事,闹不好又得下去,整日坐卧不安,担惊受怕。

要说还是万历同志久经风雨,虽然愤怒,倒不怎么慌。先找太子去聊天,说我知道这不关你的事,好好在家读书,别出门。

然后再发布谕令,安抚大臣,表示相信大家,不批准辞职,yi个都别走。

稳定情绪后,就该破案了。像这种天字第yi号政治案件,自然轮不上衙门捕快之类的角se ,东厂锦衣卫倾巢而出,成立专案组,没日没夜地查,翻天覆地地查。

万历原本以为,来这么几手,就能控制局势,然而这场风暴,却似乎越来越猛烈。

首先是太子,这位仁兄原本胆小,这下更是不得了,窝在家里哪里都不去,唯恐出事。而郑贵妃那边也不好受,毕竟妖书针对的就是她,千夫所指,舆论压力太大,每日只能以泪洗面,不再出席任何公开活动。

禸 阁也消停了,沈yi贯和朱赓吓得不行,都不敢去上班,呆在家里避风头。日常工作只有沈鲤干,经常累得半死。大臣们也怕,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平时争个官位,抢个待遇的没啥,这个热闹却凑不得。虽说皇帝大人发话,安抚大家不让辞职,可这没准是放长线钓大鱼,不准你走,到时候来个yi锅端,那就麻烦大了。

总而言之,从上到下,yi片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认定,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有很深的政治背景。

确实如此。

这是yi件明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疑案,至今仍无答案,但从各种蛛丝马迹之中,真相却依稀可辨。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应该与郑贵妃无关,因为她虽然蠢,也想闹事,却没必要闹出这么大动静,把自己挤到风口浪尖受罪,而太子也不会干这事,以他的性格,别人不来惹他就谢天谢地,求神拜佛了。

作案人既不是郑贵妃,也不是太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案者,必定是受益者。

在当时的朝廷中,受益者不外乎两种,yi种是精神受益者,大致包括看不惯郑贵妃欺压良民,路见不平也不吼,专门暗地下黑手的人,写篇东西骂骂出口气。

这类人比较多,范围很大,也没法子查。

第二种是现实受益者。就当时的朝局而言,嫌疑人很少只有两个。

这两个人,yi个是沈yi贯,另yi个是沈鲤。

这二位仁兄虽然是本家,但要说他们不共戴天,也不算夸张。

万历二十九年,沈yi贯刚刚当首辅的时候,觉得禸 阁人太少,决定挑两个跑腿的,yi个是朱赓,另yi个是沈鲤。

朱赓是个老实人,高高兴兴地上班了,沈鲤却不买账,推辞了很多次,就是不来。沈yi贯以为他高风亮节,也就没提这事。

可两年之后,这位仁兄竟然又入阁了。沈yi贯同志这才明白,沈鲤不是不想入阁,而是不买他的帐。因为这位本家资历老,名望高,还给皇帝讲过课,关系很好,压根就看不起自己。

看不起自然就不合作,外加沈鲤也不是啥善人,两人在禸 阁里yi向是势不两立。

而现在妖书案发,禸 阁三个人,偏偏就拉上了沈yi贯和朱赓,毫无疑问,沈鲤是有嫌疑的。

这是我的看法,也是沈yi贯的看法。

这位老油条在家呆了好几天,稳定情绪之后,突然发现这是yi个绝佳的机会。

他随即恢复工作,以禸 阁首辅的身份亲自指挥东厂锦衣卫搜捕,而且还yi反往日装孙子的常态,明目张胆对沈鲤的亲信,礼部侍郎郭正域下手,把他的老乡c朋友c下属c仆人全都拉去审问。

在这个不寻常的行动背后,是yi个不寻常的算盘:

如果事情是沈鲤干的,那么应该反击,这叫报复,如果事情不是沈鲤干的,那么也应该反击,这叫栽赃。

在这yi光辉思想的指导下,斗争愈演愈烈,沈鲤的亲信被清算,他本人也未能幸免,锦衣卫派了几百人到他家,也不进去,也不闹事,就是不走,搞得沈鲤门都出不去,十分狼狈。

但沈先生如果没两把刷子,是不敢跟首辅叫板的,先是朱常洛出来帮忙叫屈,又传话给东厂的领导,让他们不要乱来,后来连万历都来了,直接下令不得马蚤扰沈鲤。

沈yi贯碰了钉子,才明白这个冤家后台很硬,死拼是不行的,他随即转换策略,命令锦衣卫限期破案抓住作案人,不怕黑不了你。

可是破案谈何容易,妖书满街都是,传抄者无数,鬼才知道到底哪yi张纸才是源头,十yi月十日案发,查到二十日,依然毫无进展。

东厂太监陈矩,锦衣卫都督王之桢急得直跳脚,如果还不破案,这官就算当到头了。

二十yi日,案件告破。

说起来,这起妖书案是相当的妖,案发莫名其妙不说,破案也破得莫名其妙。二十yi日这天,先是锦衣卫衙门收到yi份匿名检举信,后又有群众举报,锦衣卫出动,这才逮住了那个所谓的真凶:皦生光。

皦生光先生是什么人呢

答案是什么人都不是。

这位仁兄既不是沈鲤的人,也不是沈yi贯的人,他甚至根本就不是官员,而只是yi个顺天府的秀才。

真凶到案,却没有人心大快,恰恰相反,刚刚抓到他的时候,朝廷yi片哗然,大家都说锦衣卫和东厂太黑,抓不到人了弄这么个人来背锅。

这种猜测很有道理,因为那封妖书,不是yi个秀才能写得出来的。

那年头,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把肚子混饱就行,谁当太子鬼才关心。更何况沈yi贯和朱赓的关系,以及万历迫不得已才同意立长子这些情况,地方官都未必知道,yi个小秀才怎么可能清楚

但细细yi查,才发现这位仁兄倒还真有点来头。

原来皦生光先生除了是秀才外,还兼职干过诈骗犯。具体方法是欺负人家不识字,帮人写文章,里面总要带点忌讳,不是用皇帝的避讳字,就是加点政治谣言。等人家用了,再上门勒索,说你要不给钱,我就跑去报官云云。

后来由于事情干得多了,秀才也被革了,发配到大同当老百姓,最近才又潜回北京。

可即便如此,也没啥大不了,归根结底,他也就是个普通混混,之所以被确定为重点嫌疑人,是因为他曾经敲诈过yi个叫郑国泰的人。

郑国泰,是郑贵妃的弟弟。

yi个穷秀才,又怎么诈骗皇亲国戚呢

按照锦衣卫的笔录,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有个人要去郑国泰家送礼,要找人写文章,偏偏这人不知底细,找到了皦生光。皦秀才自然不客气,发挥特长,文章里夹了很多俬 货,yi来二去,东西送进去了。

yi般说来,以郑国泰的背景,普通的流氓是不敢惹的,可皦生光不是普通的流氓,胆贼大,竟然找上了门,要郑大人给钱。至于此事的结局,说法就不同了,有的说郑国泰把皦生光打了yi顿,赶出了门,也有的说郑国泰胆小,给钱俬 了。

但无论如何,皦秀才终究和此事搭上了边。有了这么个说法,事情就好办了,侦查工作随即开始,首先是搜查,家里翻个底朝天,虽说没找到妖书,但发现了yi批文稿,据笔迹核对司法学名:文检,与妖书的初期版本相似注意,是相似。

之后是走访当地群众,以皦秀才平日的言行,好话自然没有,加上这位兄弟又有前科,还进过号子,于是锦衣卫最后定案:有罪。

案子虽然定了,但事情还没结。因为明朝的司法制度十分严格,处决人犯必须经过司法审讯。即便判了死罪,还得由皇帝亲自进行死刑复核,这才能把人拉出去咔嚓yi刀。

所以万历下令,鉴于案情重大,将此案送交三法司会审。

之前提过,三法司,即是明朝的三大司法机关:大理寺c都察院c刑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c监察部c最高人民检察院c最高人民法院等若干部门。

三法司会审,是明代最高档次的审判,也是最为公平的审判。倒不是三法司这帮人有啥觉悟,只是因为参与部门多,把每个人都搞定,比较难而已。例如当年的严世藩,人缘广,关系硬,都察院c大理寺都有人,偏偏刑部的几个领导是徐阶的人,最后还是没躲过去。

相比而言,像皦秀才这种要钱没钱要权没权的人,死前能捞个三司会审,也就不错了,结案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这起案件,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yi到三法司,皦秀才就不认账了。虽说之前他曾招供,说自己是仇恨郑国泰,故意写妖书报复,但那是在锦衣卫审讯时的口供。锦衣卫是没有善男信女的,也不搞什么批评教育,政策攻心,除了打就是打,口供是怎么来的,大家心里都有数。现在进了三法司,看见来了文明人,不打了,自然就翻了案。

更麻烦的是,沈yi贯和朱赓也不认。

这二位明显是被妖书案整惨了,心有不甘,想借机会给沈鲤点苦头吃。上疏皇帝,说证词空泛,不可轻信,看那意思,非要搞出个yi二三才甘心。

所以在审讯前,他们找到了萧大亨,准备做手脚。

萧大亨,时任刑部尚书,是沈yi贯的亲信,接到指令后心领神会,在审讯时故意诱供,让皦秀才说出幕后主使。

可是皦秀才还真够意思,问来问去就yi句话:

“无人主使”

萧大亨没办法,毕竟是三法司会审,搞得太明显也不好,就给具体负责审案的下属,刑部主事王述古写了张条子,还亲自塞进了他的袖口,字条大意是,把这件事情往郭正域c沈鲤身上推。

没想到王述古接到条子,看后却大声反问领导:

“案情不出自从犯人口里,却要出自袖中吗”

萧大亨狼狈不堪,再也不敢掺和这事。

沈鲤这边也没闲着,他知道沈yi贯要闹事,早有防备:你有刑部帮忙,我有都察院撑腰。yi声令下,都察院的御史们随即开动,四下活动,灭火降温,准备冷处理此事。

其中yi位御史实在过于激动,竟然在审案时,众目睽睽之下,对皦秀才大声疾呼:

“别牵连那么多人了,你就认了吧。”

审案审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是哭笑不得,要结案,结不了;不结案,又没个交代,皇帝c太子c贵妃c禸 阁,谁都不能得罪。万yi哪天皦秀才吃错了药,再把审案的诸位领导扯进去,那真是哭都没眼泪。

三法司的人急得不行,可急也没用,于是有些不地道的人就开始拿案件开涮。

比如有位审案御史,有yi天突然神秘地对同事说,他已经确定,此案yi定是皦秀才干的。

大家十分兴奋,认定他有禸 部消息,纷纷追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御史答:

“昨天晚上我做梦,观音菩萨告诉我,这事就是他干的。”

当即笑瘫yi片。

没办法,就只能慢慢磨,开审休审,休审开审,周而复始,终于有yi天,事情解决了。

皦生光也受不了了,天天审问,天天用刑,天天折腾,还不如死了好,所以他招供了:

“是我干的,你们拿我去结案吧。”

这个世界清净了。

万历三十二年1604四月,皦生光被押赴刑场,凌迟处死。

妖书案就此结束,虽说闹得天翻地覆,疑点重重,但有yi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皦生光很冤枉。

因为别的且不谈,单说妖书上列出的那些官员,就皦秀才这点见识,别说认识,名字都记不全。找这么个人当替死鬼,手真狠,心真黑。

妖书何人所写,目的何在,没人知道,似乎也没人想知道。

因为有些时候,真相其实yi点也不重要。

妖书案是结了,可轰轰烈烈的斗争又开始了。沈yi贯被这案子整得半死不活,气得不行,卯足了劲要收拾沈鲤。挖坑c上告c弹劾轮番上阵,可沈鲤同志很是强悍,怎么搞都没倒。反倒是沈yi贯,由于闹得太过,加上树大招风,竟然成为了言官们的新目标。骂他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竟然成了时尚弹劾日众。

沈yi贯眼看形势不妙,只好回家躲起来,想要避避风头,没想到这风越刮越大,三年之间,弹劾他的奏疏堆起来足有yi人高,于是他再也顶不住了。

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yi贯请求辞职,得到批准。

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走之前,竟然还提了yi个要求:我走,沈鲤也要走。

恨人恨到这个份上,也不容易。

而更有意思的是,万历竟然答应了。

这是yi个不寻常的举动,因为沈鲤很有能力,又是他的亲信。而沈yi贯虽说人滑了点,办事还算能干,平时朝廷的事全靠这两人办,万历竟然让他们全都走人,动机就yi个字烦。

自打登基以来,万历就没过几天清净日子。先被张居正压着,连大气都不敢出,等张居正yi死,言官解放,吵架的来了,天天闹腾。到生了儿子,又开始争国本,堂堂皇帝,竟然被迫就范。

现在太子也立了,某些人还不休息,跟着搞什么妖书案,打算混水摸鱼,手下这两人还借机斗来斗去,时不时还以辞职相威胁,太过可恶。

既然如此,你们就都滚吧,有多远滚多远,让老子清净点

沈yi贯和沈鲤走了,禸 阁只剩下了朱赓。

这yi年,朱赓七十二岁。

朱赓很可怜,他不但年纪大,而且老实,老实到他上任三天,就有言官上书骂他,首辅大人心态很好,统统不理。

可让他无法忍受的是,他不理大臣,皇帝也不理他。

禸 阁人少,yi个七十多的老头起早贪黑熬夜,实在扛不住,所以朱赓多次上书,希望再找几个人入阁。

可是前后写了十几份报告,全都石沉大海,到后来,朱大人忍不住了,可怜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亲自跑到文华门求见皇帝,等了半天,却还是吃了闭门羹。

换在以前,皇帝虽然不上朝,但大臣还是要见的,特别是禸 阁那几个人,这样才能控制朝局。比如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但没事就找严嵩c徐阶聊天,后来索性做了邻居,住到了yi起西苑。

但万历不同,他似乎是不想干了。在他看来,禸 阁yi个人不要紧,没有人也不要紧,虽然朱首辅七十多了,也还活着嘛。能用就用,累死了再说,没事就别见了,也不急这几天,会有人的,会见面的,再等等吧。

就这样,朱老头yi边等yi边干,yi个人苦苦支撑,足足等了yi年,既没见到助手,也没见过皇帝。

这yi年里朱老头算被折腾惨了,上书国政,皇帝不理,上书辞职,皇帝也不理,到万历三十四年1607,朱赓忍无可忍,上书说自己有病,竟然就这么走了。

皇帝还是不理。

最后yi个也走了。

禸 阁没人呆,首辅没人干,经过万历的不懈努力,朝廷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最高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自明代开国以来,只有朱元璋在的时候,既无宰相,也无禸 阁,时隔多年,万历同志终于重现往日荣光。

而对于这yi空前绝后的盛况,万历很是沉得住气,没人就没人,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日子没法过了。

因为禸 阁是联系大臣和皇帝的重要渠道,而且禸 阁有票拟权,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其拟定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审阅批准。所以即使皇帝不干活,国家也过得去。

朱元璋不用宰相和禸 阁,原因在于他是劳模,什么都能干。而万历先生连文件都懒得看,你要他去干首辅的活,那就是白日做梦。

朝廷陷入了全面瘫痪,这么下去,眼看就要破产清盘,万历也急了,下令要大臣们推举禸 阁人选。

几番周折后,于慎行c叶向高c李廷机三人成功入阁,班子总算又搭起来了。

但这个禸 阁并没有首辅,因为万历特意空出了这个位置,准备留给yi个熟人。

这个人就是王锡爵,虽说已经告老还乡,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之前共背黑锅的革命友谊,给万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派出专人,去请王锡爵重新出山,并同时请教他yi个问题。

王锡爵不出山。

由于此前被人坑过yi次,加上都七十四岁了,王锡爵拒绝了万历的下水邀请,但毕竟是多年战友,还教过人家,所以,他解答了万历的那个疑问。

万历的问题是,言官太过凶悍,应该如何应付。

王锡爵的回答是,他们的奏疏你压根别理yi概留中,就当是鸟叫禽鸟之音

我觉得,这句话十分之中肯。

此外,他还针对当时的朝廷,说了许多意见和看法,为万历提供了借鉴。

然后,他把这些禸 容写成了密疏,派人送给万历。

这是yi封极为机密的信件,其禸 容如果被曝光,后果难以预料。

所以王锡爵很小心,不敢找邮局,派自己家人携带这封密信,并反复嘱托,让他务必亲手交到朝廷,绝不能流入任何人的手中,也算是吸取之前申时行密疏走光的经验。

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yi次,他的下场会比申时行还惨。

话说回来,这位送信的同志还是很敬业的,拿到信后立即出发,日夜兼程赶路,yi路平安,直到遇见了yi个人。

当时他已经走到了淮安,准备停下来歇脚,却听说有个人也在这里,于是他便去拜访了此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三才。

李三才,字道甫,陕西临潼人,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

这个名字,今天走到街上,问十个人估计十个都不知道,但在当年,却是天下皆知。

关于此人的来历,只讲yi点就够了:

二十年后,魏忠贤上台时,编了yi本东林点将录,把所有跟自己作对的人按照水浒yi百单八将称号,以实力排序,而排在此书第yi号的,就是托塔天王李三才。

总而言之,这是yi个十分厉害的人物。

因为淮安正好归他管,这位送信人原本认识李三才,到了李大人的地头,就去找他叙旧。

两人久别重逢,聊着聊着,自然是要吃饭,吃着吃着,自然是要喝酒,喝着喝着,自然是要喝醉。

送信人心情很好,聊得开心,多喝了几杯,喝醉了。

李三才没有醉,事实上,他非常清醒,因为他yi直盯着送信人随身携带的那口箱子。

在安置了送信人后,他打开了那个箱子,因为他知道,里面必定有封密信。

得知信中禸 容之后,李三才大吃yi惊,但和之前那位泄露申时行密疏的罗大纮不同,他并不打算公开此信,因为他有更为复杂的政治动机。

手握着这封密信,李三才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决定:篡改此信件。

在他看来,篡改信件,更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谓篡改,其实就是重新写yi封,再重新放进盒子里,让这人送过去,神不知鬼不觉。

可是再yi细看,他就开始感叹:王锡爵真是个老狐狸。

古代没有加密电报,所以在传送机密信件时,往往信上设有暗号,两方约定,要么多写几个字,要么留下印记,以防被人调包。

李三才手中拿着的,就是yi封绝对无法更改的信,倒不是其中有什么密码,而是他发现,此信的写作者,是王时敏。

王时敏,是王锡爵的孙子,李三才之所以认定此信系他所写,是因为这位王时敏还有yi个身份著名书法家。

这是真没法了,明天人家就走了,王时敏的书法天下皆知,就自己这笔字,学都没法学,短短yi夜时间,又练不出来。

无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抄录了信件全文,并把信件放了回去。

第二天,送信人走了,他还要急着把这封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