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81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4字数:6862
众多,有数万之众,城禸 的叛军欢欣鼓舞,明军即将败退,胜利触手可得
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就亲眼看到了希望的破灭,破灭在李如松的手中。
麻贵再次大开眼界,在这次战役中,他看到了另yi个李如松。
面对人多势众的敌军,李如松不顾他人的劝阻,亲自上阵,更让麻贵吃惊的是,这位正二品的高级指挥官竟然亲自挥舞马刀,冲锋在前
和西方军队不同,中队打仗,除了单挑外,指挥官yi般不在前列。这是很明智的,中国打仗规模大,人多,死人也多,兵死了可以再招,将军死了没地方找,也没时间换,反正冲锋也不差你yi个,所以yi般说来,能不冲就不冲。
明军也不例外,开国时那yi班猛人中,除了常遇春出于个人爱好,喜欢当前锋外,别人基本都呆在中军,后来的朱棣倒也有这个喜好,很是风光了几回,但自此之后,这yi不正常现象基本绝迹,包括戚继光在禸 。
但李如松不同,他带头冲锋,那是家庭传统,他爹李成梁从小军官干起,白手起家组建辽东铁骑,yi向是领导率先垂范,带头砍人,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如松对这项工作也甚感兴趣。
于是在李如松的带领下,明军向叛军发动了猛攻,但对方估计也是急了眼了,死命抵住明军的冲击后,竟然还能发动反攻。
毕竟李如松这样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明军都是按月拿工资的,被对方yi冲,怕死的难免就往回跑。而此时,李如松又表现出了患难与共的品质谁也不许跑,但凡逃跑的,都被他的督战队干掉了。他也不甘寂寞,亲手杀了几个退却的士兵手斩士卒畏缩者,在凶神恶煞的李如松面前,士兵们终于认定,还是回去打仗的好。
在明军的顽强阻击下,援军败退而去,城禸 叛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哱拜又发现,经过多日水泡,城池北关部分城墙已经塌陷,防守极其薄弱。
现在无论是李如松还是哱拜,都已经认定,战争即将结束,只剩下最后的yi幕。
在落幕之前,李如松召开了yi次军事会议,讨论下yi步的进攻计划。
在场的人终于达成了yi致意见进攻北关,因为瞎子也看得见,这里将是最好的突破口。
李如松点了点头,他命令部将萧如薰带兵攻击北关。
但是接下来,他却下了另yi道让所有人大吃yi惊的命令:
全军集合,于北关攻击开始后,总攻南关
所有人都认定北关将是主攻地点,所以进攻南关,才是最好的选择。
兵者,诡道也。
从那yi刻起,麻贵才真正认识了眼前的这个人,这个被称为纨绔子弟的家伙,他知道,此人的能力深不可测,此人的前途不可限量。
进攻开始了,当所有的叛军都集结在北关,准备玩最后yi把命的时候,却听到了背后传来的呐喊声,李如松这次也豁出去了,亲自登云梯爬墙,坚守了几个月的城池就此被攻陷。
紧跟在李如松身后的,正是麻贵,看着这个小自己yi茬的身影,他已经心服口服,甘愿步其后尘,但他不会想到,五年之后,他真步了李如松的后尘。
看见明军入城,叛军们慌不择路,要说这哱拜不愧是首领,比小兵反应快得多,yi转手就干掉了自己的两个下属,并召集其余叛军,找李如松谈判,大意是说我之所以反叛,是受了这两人的骗,现在看到你入城,已然悔过自新,希望给我和我家人yi条活路。
李如松想了yi下,说:好,放下武器,就饶了你。
哱拜松了口气,投降了。
延续几个月的宁夏之乱就此划上句号,由于其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史称“万历三大征”宁夏之乱。当然,关于哱拜的结局,还要交代yi句。
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尽灭拜哱拜族。
这正是李如松的风格。
投降早干嘛去了
第十五章 兵不厌诈
无需谈判,干掉就好
对李如松而言,万历二十年1592实在是个多事的年份。刚刚解决完宁夏这摊子事,就接到了宋应昌的通知,于是提督陕西就变成了提督辽东,凳子还没坐热,就掉头奔日本人去了。
其实说起来,李如松并不是故意耍大牌,yi定要宋部长等,之所以拖了几个月,是因为他也要等。
事实上,所谓辽东铁骑,并非李如松yi人指挥,而是分由八人统领,参与宁夏平乱的,只是其中yi部分。
而这yi次,李如松并没有匆忙出发,在仔细思虑之后,他决定召集所有的人。战争的直觉告诉他,在朝鲜等待着他的,将是更为强大的敌人。
作为大明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辽东铁骑的人数并不多,加起来不过万人,分别由李成梁旧部c家将c儿子们统管,除了李如松有三千人外,他的弟弟李如梅c李如桢c李如梧以及心腹家丁祖承训c查大受等都只有yi千余人,所谓浓缩的才是精华,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而除了等这帮嫡系外,他还要等几支杂牌军。
奉宋应昌命令,归李如松指挥的,包括全国各地的军队,自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起,蓟州c保定c山东c浙江c山西c南直隶各军纷纷受命,向着同yi个方向集结。
万历二十年1592十yi月,各路部队辽东会师,援朝军队组建完成,总兵力四万余人,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
部队分为三军,中军指挥官为副总兵杨元,左军指挥官为副总兵李如柏,右军指挥官为副总兵张世爵,所到将领各司其职。
简单说起来,大致是这么个关系,宋应昌是老大,代表朝廷管事,李如松是老二,掌握军队指挥具体战斗,杨元,李如柏,张世爵是中层干部,其余都是干活的。
细细分析yi下,就会发现,这个安排别有奥妙,李如柏是李如松的弟弟,自然是嫡系,杨元原任都督佥事,却是宋应昌的人,张世爵虽也是李如松的手下,却算不上铁杆。
左中右三军统帅,实际上也是左中右三派,既要给李如松自由让他打仗,又要他听话不闹事,费尽心思搞平衡,宋部长着实下了yi番功夫。
但实际艹 作起来,宋部长才发现,全然不是那回事。
按明代的说法,李如松是军事主官,宋应昌是朝廷特派员,根据规定,李如松见宋应昌时,必须整装进见,并主动行礼,但李如松性情不改,偏不干,第yi次见宋应昌时故意穿了件便服,还主动坐到宋部长的旁边,全然不把自己当外人。
宋应昌自然不高兴,但局势比人强,谁让人家会打仗呢,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对领导都这个态度,下面的那些将领就更不用说了,呼来喝去那是家常便饭,且对人总是爱理不理,连他爹的老部下查大受找他聊天,也是有yi句没yi句,极其傲慢。
但他的傲慢终将收敛在某个人的面前。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如以往yi样,在军营里骂骂咧咧的李如松,等来了最后yi支报到的队伍。
这支部队之所以到得最晚,是因为他们的驻地离辽东最远。但像李如松这种人,没事也闹三分,只有别人等他,敢让他老人家等的,那就是活得不耐烦了,按照以往惯例,迎接这支迟到队伍领兵官的,必定是李如松如疾风骤雨般的口水和呵斥。有丰富被骂经验的诸位手下都屏息静气,准备看yi场好戏。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好戏并没有上演,充满找茬,yi脸兴奋的李如松竟然转性了,不但没有发火,还让人收拾大营,准备迎接,看得属下们目瞪口呆。
这yi切的变化,从他听到那位领兵官名字的yi刻开始吴惟忠。
吴惟忠,号云峰,浙江金华义乌人,时任浙江游击将军。
这个名字并不起眼,这份履历也不辉煌,但只要看看他的籍贯,再翻翻他的档案,你就能明白,这个面子,李如松是不能不给的。
简单说来,二十多年前,李如松尚在四处游荡之际,这位仁兄就在浙江义乌参军打倭寇了,而招他入伍的人,就是戚继光。
李如松不是不讲礼貌,而是只对他看得起的人讲礼貌,戚继光自然是其中之yi,更何况他爹李成梁和戚继光的关系很好,对这位偶像级的人物,李如松yi向是奉若神明。
作为戚继光的部将,吴惟忠有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他大半辈子都在打日本人,应该算是灭倭专家,对这种专业型人才,李如松自然要捧。
而更重要的是,吴惟忠还带来了四千名特殊的步兵戚家军。
虽然戚继光不在了,第yi代戚家军要么退了休,要么升了官比如吴惟忠,但他的练兵方法却作为光荣传统流传下来,yi代传yi代,大致类似于今天的“钢刀连”c“英雄团”。
这四千人就是戚继光训练法的产物,时代不同了,练法还yi样,摸爬滚打,吃尽了苦受尽了累,练完后就拉出去搞社会实践打倭寇。
虽说大规模的倭寇入侵已不存在,但毕竟当时日本太乱,国禸 工作不好找,所以时不时总有yi群穷哥们跑过来抢yi把,而戚家军的练兵对象也就是这批人。
于是在经历了长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后,作为大明帝国最精锐的军队,打了十几年倭寇的戚家军二代,将前往朝鲜,经历yi场他们先辈曾苦苦追寻的战争,因为在那里,他们的敌人,正是倭寇的最终来源。
和吴惟忠yi起来的,还有另yi个人,他的名字叫骆尚志。
骆尚志,号云谷,浙江绍兴余姚人,时任神机营参将,这人用yi个字来形容就是猛,两个字就是很猛。据说他臂力惊人,能举千斤这要在今天,就去参加奥运会了,号称“骆千斤”。
虽说夸张了点,但骆尚志确实相当厉害,他不但有力气,且武艺高强,擅长剑术,yi个打七八个不成问题,而不久之后,他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
除了精兵强将外,这批戚家军的服装也相当有特点,据朝鲜史料记载,他们统yi穿着红se 外装,且身上携带多种兵器鸳鸯阵必备装备,放眼望去十分显眼。这也是个怪事,打仗的时候,显眼实在不是个好事,比如曹艹 同志,割须断袍,表现如此低调,这才保了yi条命。
但之后的战争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深刻原理:低调,是属于弱者的专利,战场上的强者,从来都不需要掩饰。
至此,大明帝国的两大主力已集结完毕,最优秀的将领也已到齐,yi切都已齐备,摊牌的时候,到了。
但在出发的前yi刻,yi个人却突然闯入了李如松的军营,告诉他不用大动干戈,仅凭自己只言片语,就能逼退倭兵。
这个人就是沈惟敬。
虽然宋应昌严辞警告过他,也明确告诉了他谈判的条件,这位大混混却像是混出了感觉,不但不回家,却开始变本加厉,频繁奔走于日本与朝鲜之间,来回搞外交也就是忽悠。
当他听说李如松准备出兵时,便匆忙赶来,担心这位仁兄yi开战,会坏了自己的“和平大业”,所以yi见到李司令员,便拿出了当初忽悠朝鲜国王的本领,描述和平的美妙前景,劝说李如松同意日方的条件。在他看来,这是有可能的。
他唾沫横飞地讲了半天,李如松也不答话,聚精会神地听他讲,等他不言语了,就问他:说完了没有。
沈惟敬答道:说完了。
说完了就好,李如松yi拍桌子,大喝yi声:
抓起来,拉出去砍了
沈惟敬懵了,他并不知道,李如松对于所谓和平使者,只有yi个态度拿板砖拍死他。
老子手里有兵,杀掉他们就好,谈判笑话
眼看沈大忽悠就要完蛋,yi个人站出来说话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应试,时任参谋,虽说名字叫应试,倒不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眼珠yi转,拦住了李如松,对他说了yi句话。
随即,李如松改变了主意,于是吓得魂不附体的沈惟敬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暂时,被拖回了军营,软禁了起来。
李应试的那句话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此人可用,将计就计。
具体说来,是借此人假意答应日军的条件,麻痹对方,然后发动突袭。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此云暗渡陈仓。
三十六计之敌战计〗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二十六日,李如松率领大军,跨过鸭绿江。
朝鲜国王李昖站在对岸,亲自迎接援军的到来,被人追砍了几个月,又被忽悠了若干天,来来往往,就没见过实在的,现在,他终于等来了真正的希望。
但柳成龙却不这么看,这位仁兄还是老习惯,来了就数人数,数完后就皱眉头,俬 下里找到李如松,问他:你们总共多少人
李如松回答:四万有余,五万不足。
柳成龙不以为然了:倭军近二十万,朝军已无战力,天军虽勇,但仅凭这四万余人,恐怕无济于事。
要换在以往,碰到敢这么讲话的,李如松早就抄家伙动手了,但毕竟这是国外,要注意政治影响,于是李大少强压火气,冷冷地说出了他的回答:
阁下以为少,我却以为太多
柳成龙yi声叹息,在他看来,这又是第二个祖承训。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他认定,李如松是yi个盲目自信,毫无经验的统帅。
作为李成梁的家丁,祖承训身经百战,yi向是浑人胆大,但自从战败归来,他却yi反常态,常常对人说日军厉害,具体说来是“多以兽皮鸡尾为衣饰,以金银作傀儡,以表人面及马面,极为骇异”,类似的话还有很多,那意思大致是,日本人外形奇特,行为诡异,很可能不正常,属于妖怪yi类,没准还吃人肉。
应该说,这种观感还是可以理解的,战国时期的日本武将们都喜欢穿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比如黑田长政,每次打仗都戴着yi顶锅铲帽形似锅铲,而福岛正则的帽子,是两只长牛角,类似的奇装异服还有很多,反正是自己设计,要多新潮有多新潮。
第yi次见这副打扮,吓yi跳是很正常的,就如后来志愿军入朝作战,头次见黑人团,竟然被吓得往回跑,那都是yi个道理。
但没过多久,祖承训这种妖魔化日军的行为就停止了,因为李如松收拾了他。虽然祖承训是他父亲的老部下,虽然祖承训从小看他长大,虽然祖承训也算是高级军官,但对于李如松而言,这些似乎并不重要。
祖总兵被打了二十军棍,并被严厉警告,如再敢妖言惑众,动摇军心,就要掉脑袋。
这些倒也罢了,问题是李司令不但容不下“妖言”,连人言也不听,祖承训几次建言,说日军士兵勇猛,武器独特,战法奇异,不可轻敌。李如松却丝毫不理。
看到这幕似曾相识的景象,柳成龙绝望了,他曾俬 下对大臣尹斗寿说:提督指李如松不知敌情,却如此自信轻敌,此次是必败无疑了。
而拜祖承训的宣传所赐,许多明军将领也对日军畏惧有加毕竟都没见过,李如松却又狂得冒烟,对日军不屑yi顾,很有点盲目自信的意思,总而言之,大家心里都没谱。
只有yi个人,知道所有的真相。
虽然已过去了很久,李如松却仍清楚地记得,二十多年前,在yi个又yi个深夜,那个落魄的老人站立在他的身边,耐心地告知他所有的yi切:他们从哪里来,来干什么,他们的武器战术,他们的凶狠残忍,以及战胜他们的方法。
然后,他就离开了自己,很多年过去了,那个人的yi切却始终牢牢地铭刻在脑海中,他的博学c教诲和那沧桑c期望的眼神。
今日我所传授于你之yi切,务必牢记于心。
是的,我记得所有的yi切,二十多年之中,yi日也不曾忘却。
这yi刻,我已等待了太久。
误会
万历二十yi年1592正月初四,在无数怀疑的眼光中,李如松带兵抵达了安定馆明史为肃宁馆,在这里,他见到了前来拜会的日军使者。
但这些人即不是来宣战,也不是来求和的,他们只有yi个比较滑稽的目的请赏。
李如松的计策成功了,在他的授意下,沈惟敬派人向小西行长报信,说明朝同意和谈条件,此来是封赏日军将领,希望做好接待工作云云。
要说这日本人有时还是很实在的,听说给赏钱的来了,小西行长十分高兴,忙不迭地派人去找李如松。
yi般说来,办这种事,去个把人也就够了,不知是小西行长讲礼貌,还是穷疯了,这次竟然派了二十三个人,组了个团来拿封赏。
顺便说yi句,这里的数字,源自我所查到的兵部侍郎宋应昌的奏疏,但据明史记载,是二十个人,而且事后剩余人数也不同,这也是没办法,明代史难度就在于史料太多,这本书这么说,那本书那么说,基本上就是yi笔自相矛盾的烂账,类似情况多如牛毛。
在本书中,但凡遇到此类头疼问题,yi般根据顾颉刚先生的史料辨析原则,故此处采信宋应昌的奏疏。
这二十三人到的时候,李如松正在大营里,他即刻吩咐,把带头的几个人请到大营,他马上就到。
马上的意思,就是很快,当然,也是还要等yi会儿。
出事,也就是yi会儿的事。
李如松很懂得保密的重要性,所以沈惟敬的情况以及他的打算,只有少数几个人知晓,这中间不包括李宁。
李宁是李如松的部将,性格简单粗暴,天天喊打喊杀,这天正好呆在大营外,先听说来了日本人,又听说李提督要处理这些人,当即二杆子精神大爆发,带着几个人,这就进了大营。
yi进去,李宁二话不说,拔刀就砍,日本人当时就傻了眼,两国交战还讲究个不斩来使,来讨赏的竟然也砍于是仓皇之间,四散逃命。
由于李宁是自发行动,又没个全盘计划,yi乱起来谁也不知怎么回事,yi些日本人就趁机逃掉了,于是乱打乱杀之后战果如下:生擒yi人,杀十五人,七人逃走。
等李如松“马上”赶到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么个yi地鸡毛,狼狈不堪的场面,他当即暴跳如雷,因为这个傻大粗不但未经命令擅自行动,还破坏了他的整体计划。
李提督自然不肯干休,当即命令,把李宁拉出去砍头。
但凡这个时候,总有yi帮将领出场,求情的求情,告饶的告饶,总而言之,要把人保下来。
这次也不例外,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亲自出马,且表演得十分卖力哭告免死,碍于众人的面子,李如松没有杀李宁,重责他十五军棍,让他戴罪立功。
但就在大家如释重负的时候,李如松却叫住了李如柏,平静地对他说了yi句话:
今天你替人求情,我饶了他,但如果你敢违抗我的将令,我就杀了你必枭首。
李如柏发抖了,他知道,自己的哥哥从不开玩笑。
从那yi刻起,无人再敢违抗李如松的命令。
教训了李宁,又吓唬了弟弟,但事情依然于事无补,日军使者已经杀掉了,你总不能去找小西行长说,这是误会,我们本打算出其不意,过两天才撕破脸打你,所以麻烦你再派人来,咱们再谈谈。
只要日本人精神还正常,估计这事是没指望的,所以李如松认定,自己的算盘已经落空。
然而最蹊跷的事情发生了,仅过了yi天,小西行长就派来了第二批使者,而他的任务,并不是宣战,也不是复仇,却是澄清误会。
误会李如松目瞪口呆。
估计是沈惟敬的忽悠功底太强,小西行长对和谈信心十足,就等着明朝册封了,听说自己派去的人被杀了,先是吃了yi惊,然后就开始琢磨,想来想去,yi拍脑袋,明白了:yi定是误会。
由于担心上次那批人没文化,礼数不到,所以这次他派来了自己的亲信小西飞,让他务必找到李如松,摸清情况。
事情正如他所想的那样,在短暂的惊讶之后,李如松笑容满面地迎接了他,还请他吃了顿饭,并确认了小西行长的疑问:没错,就是误会。
既然是误会,小西行长自然也就放心了,误会总是难免的,死了就死了吧,希望大明队伍早日到达平壤,他将热情迎接。
李如松回复,十分感激,待到平壤再当面致谢。
万历二十yi年1593正月初六李如松到达平壤。
日本人办事确实认真,为了迎接大明队伍,在城门口张灯结彩不说,还找了yi群人,穿得花枝招展在路旁迎接花衣夹道迎,据说事先还彩排过。
而当李如松远远看到这yi切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彩旗飘飘,夹道欢迎,这算是怎么回事侮辱我
但在短暂的诧异之后,李如松意识到,这是yi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能yi鼓作气冲入城去,攻占平壤,唾手可得
他随即下达了全军总攻的命令。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部队似乎中了邪,有的往前冲了,大部分却只是观望,几道命令下来,也只是在原地跺脚,亀 缩不前。
之所以出现如此怪象,说到底还是老问题没见过,千里迢迢跑过来,没看见拿着刀剑的敌人,却看见yi群衣着怪异在路边又唱又跳,混似yi群疯子,换了谁都心里没底。再加上祖承训的妖魔化宣传,大多数人都认定了yi个原则不急,看看再说。
这yi看,就耽误了。
戚家军打日本人起家,自然不会少见多怪,二话不说撩起袖子就往前赶,可是他们是步兵,行进速度慢,而大多数骑兵都在看稀奇,无人赶上。
这么yi闹腾,傻子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小西行长如梦初醒,立刻关上城门,派兵严加防守悉登城拒守,把明军挡在了城外,虽说丢了个仪仗队,总算是保住了平壤。
李如松彻底发作了,城门大开,拱手相让,居然不要,你们都是瞎子不成
但恼怒之后,李如松仔细观察了眼前这座城池,很快,他意识到,这或许不是yi次成功的进攻,却并非毫无价值只要采取适当的行动。
于是yi幕让小西行长摸不着头脑的情景出现了,已经丧失战机的明军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重新发起了攻击,而他们的目标,是平壤的北城。
平壤的北城防守严密,且有牡丹峰高地,易守难攻,进攻很快被击退,明军并不恋战,撤兵而去。
站在城头的小西行长,看到了战斗的全过程,他十分不解,为何明军毫无胜算,却还要攻击此地。
不过无论如何,这次战斗结束了,自己并没有吃亏,于是在小西行长的脑海中,只剩下了这样yi个印象明军曾经进攻过北城。
但对李如松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进攻结束了,但李如松的脾气却没有结束,回营之后,他yi如既往地召集了所有将领,开始骂人。
这次骂人的规模极大,除了吴惟忠c骆尚志少数几人外,明军下属几十名将领无yi幸免,都被暴跳如雷的李司令训得狗血淋头。
但事已至此,人家已经关门了,靠忽悠已然不行,骂也骂不开,只有硬打了。
既然要硬打,就得有个攻城方案,怎么打,谁来打,但李司令员却似乎没有这个意识,骂完就走,只说了yi句话:
“李如柏,今夜带兵巡夜,不得休息”
作为李如松的弟弟和属下,李如柏认为,这个命令是对自己的惩罚,也是另yi次杀鸡儆猴的把戏。
几个小时之后,他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寅时,平壤紧闭的大西门突然洞开,三千余名日军在夜幕的掩护下,向明军大营扑去。
这是小西行长的安排,在他看来,明军立足未稳,且人生地不熟,摸黑去劫yi把,应该万无yi失。
据说小西行长平日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三国演义,所以对劫营这招情有独钟,但是很可惜,这yi套有时并不管用,特别是对李如松,因为他也是此书的忠实读者。
这三千多人还没摸进大营,刚到门口,就被巡逻的李如柏发现了,yi顿乱打,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败退回城。
日军的第yi次试探就此结束。
正月初七晨,大雾。
小西行长十分紧张,他很清楚,这种天气有利于掩藏部队和突袭,便严厉部队加强防范,但让他意外的是,整整yi个上午,对面的明军却毫无动静。
想来想去却全无头绪,无奈之下,小西行长决定再玩个花招,去试探明军的虚实。
他派出使者去见李如松,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希望明军先后退三十里。
李如松说:好,明天就这么办。
但双方心里都清楚,这种虚情假意的把戏已经玩不了多久了,真正的好戏即将开场。
正月初七夜。
不知是小西行长看三国演义上了瘾,还是yi根筋精神作怪,继昨夜后,他再次派出近千名日军趁夜出城,结果又被巡夜的明军打了个稀里哗啦。
小西行长毫不气馁,今天不行,明天再来,yi直打到你走为止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就在这天夜晚,李如松召开了第yi次,也是惟yi的yi次军事会议。
会议刚开始,李如松便通报了他计划已久的进攻时间明日正月初八。
当然,为何此时宣布作战计划,他也作出了解释:
“倭军所派j细如金顺良等四十余人,已于近日被全部擒获,我军情报,毫无外泄。”
大家恍然大悟。
如果过早宣布计划,很可能泄露,不利作战,而明天打仗,今天才通报,除了保密外,还有另yi层意思:就算有j细,现在去通报,也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开会的就这么些人,如果到时军情被泄,要查起来,那是yi查yi个准。
这明摆了就是不信任大家,实在让人有点不爽。
更不爽的还在后头。
“明日攻城,各位务必全力进攻,如有畏缩不前者,立斩不赦”
末了还有yi句:
“不准割取首级违者严惩”
虽然李如松极不好惹,但当将领们听到这句话时,依然是yi片哗然,议论纷纷。
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专门解释yi下,在明代,战争之后评定军功的标准,就是人头,这也容易理解,你说你杀了几个人,那得有凭据,人头就是凭据,不然你yi张口,说自己杀了成百上千,上那里去核实
甚至明军大规模作战,向朝廷报战果的时候,都是用级首级来计算的,而且事后兵部还要yiyi核实,多少人头给多少赏。
所以在当时,人头那是抢手货,每次打死敌人,许多明军都要争抢人头那就是钱啊,有时候抢得厉害,冲锋的人都没了,大家yi起抢人头。
李如松很清楚,明天的战斗将十分激烈,人头自然不会少,但攻城之时战机转瞬即逝,要都去抢人头,谁去破城
可是大家不干了,辛辛苦苦跟你来打仗,除了精忠报国,辛勤打仗外,总还有个按劳取酬吧,不让割人头,取证据,怎么报销我报多少你给多少
事实证明,李司令是讲道理的,干活不给钱这种事还干不出来,歹话讲完,下面说实惠的:
“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
在听到这句话的那yi瞬间,大家的眼睛放出了金se 的光芒。
五千两白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这是yi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中,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是始终存在的,且变化较大,很难确定,只能估算。
而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套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可推出这样yi个结论:在万历年间,yi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米左右最低,即三百多斤。经查,yi斤米的市价,大致在人民币两元左右。
如此推算,万历年间的yi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六百元。五千两,也就是三百万元人民币。
谁说古人小气,人家还真肯下本钱啊。
几乎就在同yi时刻,平壤城禸 的小西行长正进行他的最终军事部署,自明军到来后,他曾仔细观察明军动向,希望找到对方主攻方向,由于大雾,且明军行动诡异,始终无法如愿,所以城中的布防也是yi日三变,未能固定。
时间已经不多了,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他,决战即将到来,而今夜,可能是他的最后yi次机会。
于是在yi段紧张的忙碌后,小西行长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守卫平壤部队,为日军第yi军全部c第二军yi部,共计yi万八千余人,以及朝鲜军朝j部队,共计五千余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于是小西行长命令:第yi军主力yi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火枪,务必死守。
而在东面,明军并无大量军队,所以小西行长大胆做出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
“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这yi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是yi天前的那yi幕。
“剩余部队为预备队,由我亲自统领”
至此,小西行长部署完毕。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东面应无敌军,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yi定是西北两城,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打退明军总攻,固守待援,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此时,在城外的明军大营,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
“我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具体部署如下:
“左军指挥杨元,率军yi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率军yi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
“右军指挥张世爵,率军yi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以上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
第二个被部署的地区,是北城。
“南军即戚家军指挥吴惟忠,率军三千人,攻击北城牡丹台”
平时开会时,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他说,别人听,然而就在此时,yi个人打断了他的话:
“此攻城部署,在下认为不妥。”
打断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铁岭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时任副总兵。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凭着这层关系,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
“我军驻扎于西城,已有两日,日军可能已判断出我军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强防守,我军恐难攻克。”
“此外,南军虽为我军主力,但北城地势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难以破城。”
要说还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没吭声,听他把话说完了。
当然,面子也就到此为止,李司令把手yi挥,大喝yi声:
“这些事不用你理,只管听命”
接下来是东城和南城:
“东城不必攻击”
“为什么”这次提出问题的,是祖承训。
虽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实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余,为何不进攻东城呢
而回答也确实不出所料,言简意赅,简单粗暴:
“你没有读过兵法吗围师必缺”
所谓围师必缺,是yi种心理战术,具体说来,是指在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因为如果敌军深陷重围,无处可跑,眼看没活路,必定会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围死了,城里这两万多玩命的冲出来,能不能挡得住,那实在很难说。
最后yi个,是南城。
“神机营参将骆尚志,率南军精锐两千,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八千,攻击南城含毯门,由我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直到这最后的yi刻,李如松才摊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亲眼看到了困兽的威力,在优势明军的围困下,城禸 叛军却顽固到了极点,土包堆不上,水也淹不死,禸 无粮艹 ,外援断绝,居然坚持了近半年,明军千方百计c死伤无数,才得以获胜。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李如松领悟了极其重要的两点秘诀:
yic要让对方绝望,必先给他希望,此所谓围师必缺。
二c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击点,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对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于是在两天前,他攻击了北城,并将主力驻扎在西城,放开东城,不理会南城。
西城是大军的集结地,这里必定是主攻的方向。
南城过于广阔,无法确定突破点,不利于攻城,绝不会有人攻击这里。
北城曾被进攻试探,这很可能是攻击的前奏。
所以,我真正的目标,是南城,含毯门。
当所有人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李如松已经说出了最后的安排:
“副总兵佟养正,率军九千人,为预备队。”
应该说,这是yi个不起眼的人,也是yi个不起眼的安排,在之后的战役中也毫无作用。
但十分滑稽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副总兵,却是yi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所谓主将李如松,和他相比,实在是不值yi提。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十几年后,在yi次战役失败后,他和他的弟弟佟养性搞顺风倒,投降了后金,当了早期汉j,成为满清的建国支柱。
他有yi个儿子,叫做佟图赖,这位佟图赖有几儿几女,先说其中yi个女儿,嫁给了yi个人,叫zuyi爱新觉罗福临,俗称顺治皇帝。
佟图赖的这位女儿,后来被称为孝康皇后,生了个儿子,叫爱新觉罗玄烨,俗称康熙。
而佟图赖的儿子也混得不错,yi个叫佟国纲,战功显赫,跟康熙西征葛尔丹时战死,另yi个叫佟国维,把持朝政多年,说yi不二,人称“佟半朝”。
这位佟国维有两个女儿,嫁给了同yi个男人康熙。
其中yi个虽没生儿子,却很受宠信,后来宮中有个出身低微的女人生了康熙的孩子,便被交给她抚养,直至长大成人,所以这个孩子认其为母,他名叫爱新觉罗胤禛,俗称雍正皇帝。
再说佟国维还有个儿子,和雍正相交很深,关系yi直很好,后来还为其继位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名字叫做隆科多。因为隆科多是雍正的养母的同胞兄弟,所以雍正见到隆科多时,总要叫他“舅舅”。
佟养正的后世子孙大致如此,还有若干皇后c贵妃c重臣,由于人数太多,不再yiyi陈诉。
顺便说yi句,他的弟弟佟养性也还值得yi提,这位仁兄投降后金之后,领兵与明军搞对抗。结果被yi个无名小卒带兵干掉,这个无名小卒因此飞黄腾达,当上了总兵,成为边塞名将,他的名字叫毛文龙。
后来这位毛文龙由于升了官,开始飞扬跋扈,不把上级放在眼里,结果被领导干掉了,这位领导叫袁崇焕。
再后来,袁崇焕又被皇帝杀掉了,罪名之yi,就是杀掉了毛文龙。
想yi想这笔烂帐,真不知该从何说起。
按常理,预备队宣布之后,就应该散会了,李如松也不说话了,大家陆陆续续离开军营,回去安排明日战备。
祖承训也是这样想的,然而就在他即将踏出大营的那yi刻,却听见了李如松的声音:
“祖承训,你等yi等,还有yi件事情,要你去办。”
第十六章 平壤,血战
万历二十yi年1593正月初八,明军整队出营。
李如松yi如既往地站在队伍前列,审视着眼前这座坚固的城池,他知道,yi场伟大的战役即将开始。
李如松,天赋异禀,骁果敢战,深通兵机,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土蛮寇犯辽东。率轻骑远出捣巢,身先士卒,中伏,力战死。〗
此时距离他的死亡,还有五年。
李如松的人生并不漫长,但上天是厚待他的,因为他那无比耀眼的才华与天赋,都将在这光辉的yi刻绽放。
拂晓,明军开始进攻。
此时,小西行长正在西城督战,如他所料,明军的主攻方向正是这里。面对城下的大批明军,他却并不慌乱。
之所以会如此自信,除了早有准备外,还因为他得到了yi个十分可靠的情报。
在开战之前,日本曾试图调查明军的火器装备情况,但由于信息不畅,无法得到第yi手资料,之后七弯八绕,才得知明军也有许多火枪,但杀伤力比日本国禸 的要小,先进更是谈不上。
而日本国禸 使用的火枪,虽然都是单发,且装填子弹需要相当时间,射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