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61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3字数:6769
虽然最终战败,但俞大猷在战斗中倾尽全力,表现十分英勇。
其实有时候,十分英勇也不是个好事。
战后,赵文华故伎重演,把责任推给了曹邦辅,曹巡抚气得想撞墙,恨透了赵文华和胡宗宪,但是严老太爷在中央呆着,他也不想去摸老虎屁股,于是yi怒之下,瞄准了俞大猷。
曹巡抚在上书中大骂俞大猷,说他纵敌逃窜,之所以会下此黑手,只是因为俞大猷同志在跟随胡宗宪作战中过于英勇,曹邦辅据此认定,俞大侠必定是胡宗宪的人。
这yi状告得相当黑,连皇帝都发怒了,暴跳如雷,免去了俞大猷的世袭百户,让他安分守己,否则砍头示众。
不计前嫌,就是张经的人,恶整。十分英勇,就是胡宗宪的人,还是恶整。俞大猷彻底郁闷了。
皇帝谕令下来后,几乎所有的人yi致认为,俞大猷再不会闹腾,也不会再多管闲事了。
然而俞大猷收起了谕令,叫来了自己的副手王崇古,对他下达了yi道命令:准备出海,追击倭寇。不久之后,他的舰队在老鹳嘴截获倭寇,并发动总攻,焚毁敌巨舰八艘,杀敌yi千余人。
这是yi次真正意义上的冒险,并没有人要求俞大猷这样做,而根据以往经验,他打赢了未必有功,打输了却必定有过。对他而言,打这yi仗没有好处,只有吃亏。
但是他仍然这样做了,他不怕吃亏。
这已经不是第yi次了,自嘉靖十四年1535以来,这位仁兄在官场里吃了无数闷亏,背了无数黑锅,只是因为他的爱管闲事,因为他的忠于职守,因为他报效国家的执着。
俞大猷就是这样yi个执着的人,因为执着而伟大。
其实yi直以来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俞大猷并不孤独,因为有yi个人始终在注视着他,这个人就是胡宗宪。
通过几年的观察,胡宗宪了解并理解了这个人,他相信此人正是他苦苦寻找的理想人选,并将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于是当嘉靖三十五年1556,都督刘远因为作战不利被撤职后,胡宗宪通过赵文华的关系,获得了禸 阁的支持,将俞大猷扶上了浙江总兵官大致相当于浙江军分区司令员的宝座。
这是胡宗宪找到的第yi个关键人物。
但随着抗倭工作的不断深入,胡宗宪发现,他的精力和智商已经无法适应繁重而复杂的事务,所以绝顶聪明的胡宗宪,决定招聘yi个幕僚,而招聘的首要条件,就是这个人要比他更聪明。
很快,他就找到了第二个关键的人:
四百年后,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在瞻仰yi幅古人作品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如果我能到青藤门下,给他当条狗,就心满意足了。
青藤者,徐渭也,徐渭者,徐文长也。
在明代,有所谓三大才子之称,入选的条件很简单:博览群书c博学多才,但事实证明,由于竞争激烈,越简单的标准越难达成,评来评去,连唐伯虎兄这样的人才最终也没能挤进去。
所以最终能赢得公认,获此殊荣的,只有三个人:解缙c杨慎c徐渭。
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官,解缙被公认为博学第yi,而跟皇帝过不去,聚众闹事的杨慎,因为整天呆在山沟里,无事可干,据说读遍了天下群书,被推为博览第yi。
徐渭之所以排在第三,不是他的学问差,只是因为他生得晚。论博学,他不如解缙,论博览,他不如杨慎,然而他却成为了三人之中,名声最大,传说最多的人物。
获此殊荣,此人实在当之无愧。
徐渭,正德十六年1521生,浙江绍兴人,平生yi大癖好是给自己取名字外号,曾用名数不胜数,如徐文清c青藤道士c田水月c漱老人等等等等,当然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徐文长。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而徐渭兄绝对符合张小姐的说法,因为他出名的时候,只有十岁。
在上小学三年级c汉字尚未认全的年龄,徐渭已经完成了yi项壮举,他通读了著名文学家杨雄的名文解嘲,但这位牛人并不满足于读懂,他还别出心裁,改写了这篇著名文章即今天的所谓恶搞,最后还给自己大作起了个比较对仗的名字释毁。
徐渭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少年时期的传奇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在我还不知道唐伯虎兄有八个老婆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徐文长智斗地主c徐文长智惩贪官之类的故事。
虽然传说十分动听,但我却可以肯定,其中大部分都是假的。因为真正的徐渭先生,是没有精力去干这些闲事的,在三十岁之前,他yi直忙着干yi件事考试。
徐渭的前二十年还是很顺利的,二十岁时,他考中了秀才,此时他的名声已经不小了,恰好当时的吏部郎中薛蕙到了浙江,听说了他的才能,叫来yi聊,顿时惊为天人,连连赞誉他是最杰出的人才。
有了这位中央正厅级别干部的吹捧,徐渭的名气更大了,他抖擞精神,准备再接再厉,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直至那最后的目的地北京。
在春风得意的徐渭看来,这不过是走个程序而已。
毫无疑问,徐渭确实是个少有的天才,他多才多艺,年纪轻轻就名满全国,然而在个人前途问题上,他却犯了个致命的认识错误。
因为科举考试,只认进士,不认天才。
yi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c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yi个最为科学的制度。
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yi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
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yi条。
在明代考场上,作弊不是闹着玩的,进去之前要搜身,如果夹带,就要取消考试资格,几年禸 不准再考,要是你胆子再大yi点,准备搞点串通考官c买份考题之类的招数,最好还是先收拾行李,安排后事。因为当年干这行风险极大,yi旦被发现,杀头或是流放,那都是说不准的事儿。
作弊难度过大,想搞歪门邪道的诸位朋友,估计只能靠拉关系走后门,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你是当朝首辅的儿子,也只能说明你的悲哀,因为在整个明代,参加科举大都没有什么好名次,要是你真走了狗屎运,考了前几名,也不要忙着高兴,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你爹很快就要遭殃。
明代历任首辅如张居正c王锡爵等,虽然平时在朝中威风八面,但只要听说儿子考了前几名,就会马上去洗把脸,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谩骂。因为根据惯例,儿子的捷报刚送到,最多几个时辰,言官的骂章就要到了,什么子凭父贵c作弊嫌疑之类,铺天盖地。
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而要向从这漫天口水里爬起来,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脸皮的,比如那位后来的首辅王锡爵,儿子中了乡试第yi名后,实在禁不住骂,竟然把儿子赶回了家,直到十三年后,他早已卸任回家,才让儿子参加会试。
当然了,老子是朝廷高级干部,儿子考试名列前茅,却不挨骂的,也还是有的,不过是绝无仅有,这对英雄父子,就是杨廷和,以及他的儿子,三大才子之yi的杨慎。
杨慎兄考中了状元,老爹却没有挨骂,这是因为杨慎兄名声太大,水平太牛,牛到大家达成共识,如果杨慎考不中,那才说明考试有问题。
同样的命运似乎又降临到了徐渭的身上,他名闻天下,才高八斗,去参加小小的乡试,所有的人都认为,中举对他而言,不过是个名次问题。
可是上天偏偏要玩徐渭yi把,他第yi次参加乡试,没有考中。没关系,擦擦汗,三年后接着考。
第二次,徐渭又没有考中,老天爷玩了他第二把。
同样的游戏发生在三年后,徐渭第三次落第了。
郁闷到极点的徐渭遇到了yi个无法解答的难题为什么就是考不中呢
正是在这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遇见了改变他yi生的人胡宗宪。
在那次追击战失利后,打了败仗的胡宗宪已经不是浙江巡抚了,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仁兄非但没有降职,反而升任了总督。
因为他的靠山赵文华充分地发挥了自己栽赃的特长,不但把有功的曹邦辅贬了官,还顺带捎上了当时的总督杨宜,硬给他背了个领导责任。
于是曹邦辅和杨宜就此走人,胡宗宪成为了新任总督,他终于可以全力以赴地开始自己的雄图大业。
在这之后不久,他听说了关于徐渭的种种传说,经过实际考察,他决定收编这位才子,作为自己的幕僚参谋。
胡宗宪天性聪明绝顶,是yi个十分自负的人,他虽然逢迎赵文华和严嵩,但在心底里却根本瞧不起这两个人,而此时的他,更是威风八面,上有严嵩撑腰,下有心腹爪牙,除了福建和浙江外,连南直隶c广东各省都要卖他的面子。
这也就罢了,偏偏这位胡总督还是个相当可怕的人,据史料记载,胡宗宪生来相貌非凡,而且有yi种逼人的气势,不怒自威,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官威,令人望而生畏。
比如俞大猷,这位同志是出名的硬骨头,敢于坚持原则,不怕丢饭碗,外加还有yi身纵横天下的武艺,曾有人戏言,就算他死了,黑白无常都不敢来带他走。
但就是这么yi位响当当的大侠,浙江军分区司令员,每次遇到胡宗宪的时候都小心翼翼,连头都不敢抬,有时还会发抖。
相对而言,徐渭的层次实在太低,连个举人都考不中,虽然有名,也只是个有名的穷光蛋而已。
现在总督看上了穷光蛋,打算请他当幕僚师爷。在绍兴yi带,当师爷是常事,但能遇到胡宗宪这样的大主顾,还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何况是人家主动来请,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徐渭还是比较直率的,面对总督的使者,他用yi口流利的绍兴话快速作出了回答,但他说完之后,使者却yi动不动实在听不懂。
无奈之下,使者请来了翻译,这才了解了徐渭的意思,真可谓是言简意赅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谁让你来,你让他来
面对这位超级牛人,使者也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回去,哆哆嗦嗦地转达了这位穷秀才的原话。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yi贯狂傲不羁的胡宗宪竟然没有发火,他思索片刻,便对下属说道:我去找他。
骄横的胡总督竟然让步了,让步给yi个穷秀才,这是yi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然而事实证明,胡总督没有做亏本买卖,和这位穷秀才后来作出的贡献相比,别说是让步,让他磕头他都值了。
自古以来,风流才子就是很多高官拉拢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些所谓才子除了吟诗作对c附庸风雅外,并没有任何作用。比如著名的王羲之c王徽之父子,字写得很好,诗文也很不错,但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则应该直接被划入低能yi族。
王羲之就不说了,官做得不小,却几十年如yi日领工资,混日子,他的儿子王徽之更离谱,这位仁兄曾在军中当过骑兵参军,多少也算个武官,但整天只是东游西荡,啥事不干,浑似梦游。有yi天,有人问了他这样yi个问题:
“你到底是干什么的”
王徽之同志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我经常看见有人牵着马在我前面走,我可能是管马的。”
在历史中,这种才子兼白痴可谓是数不胜数,而徐渭似乎也应归入此类。
因为徐渭的情况和以上两位十分类似,他身负盛名,且多才多艺,十分擅长书法c绘画c诗文,齐白石老先生看了他的画,便愿意到他门下当条狗,虽是个人意愿不好推广,倒也充分体现了徐渭的绘画水平。
然而对于大众的厚爱,徐渭兄却十分低调,极其谦虚,从他的自我评价中可见yi斑:
吾书第yi,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照这个说法,让后人敬佩不已的高超画技,竟然是徐渭先生最不用心相对而言的专业,实在是耸人听闻。
万幸的是,徐渭先生并不孤独,因为据我所知,还有yi位广为人民群众传颂的人,也有着相同的绘画水平,他就是著名的神笔马良同志。
牛到这个程度,也算是相当可以了,然而牛得上了天的徐渭先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相当失败,读了二十多年书,连举人都考不中,基本生活也无法保障,似乎比那位王徽之也好不了多少。
可是胡宗宪依然亲自前去拜访了他,艹 着yi口徽州话,连说带比划,糊弄了半天,终于把人带了回去。
胡宗宪是yi个喜欢实干的人,极度讨厌说空话的文人,而他之所以对徐渭如此看重,如获至宝,只是基于自己的yi个直觉判断除了诗词书画外,这个人还有着更为出众的能力。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事实上,徐渭对自己的能力排序是错误的,因为他最突出的能力既不是绘画,也不是书法,更不是诗词,而是兵法。
徐渭是yi个精通兵法的人,且绝非纸上谈兵,这也是个怪事,胡宗宪懂兵法,那是在边界喝了几年风,看了无数死人,千辛万苦才有所悟。
徐秀才天天坐在家里,也没机会上战场观摩,光凭几本兵书就熟知兵法作战,只能说他太有才了。
就这样,穿着yi身破衣烂衫的徐渭,大摇大摆地进了总督府,他也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好吃好穿不说,看见什么好就拿什么,除了胡宗宪的老婆,没有他不敢开口要的。
更为滑稽的是,这位仁兄吃饱了饭后,就喜欢四处瞎转悠,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有yi次胡宗宪在议事堂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与会者包括俞大猷c卢镗等高级将领,大家正屏气凝神地听胡总督训话,徐渭突然闯了进来。
看见这位师爷门都不敲,疾行而入,胡宗宪还以为有何紧急事务,当即闭上嘴,等着徐先生的指示,总督不说话,自然没人敢出声,于是会场yi片寂静,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位天外来客。
徐师爷果然不同凡响,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中,他yi言不发,轻松自如地绕场yi周,然后扬长而去。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这人莫不是个神经病吧
胡宗宪是yi个十分严肃的人,对下属也缺乏耐心,动辄质问谩骂,谁要敢在他开会的时候来这么yi手,打个半死拖出去喂狗也不奇怪。
然而对这位拿他开涮的穷秀才,胡宗宪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容忍,压根就没提过这事,放任不管。
胡宗宪的谦虚谨慎收到了回报,在度过开始的磨合期后,徐渭开始映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的文笔极好,切中要点,上至皇帝,下到县府,胡宗宪的yi切来往公文都由他包办,连老牌公文专家严嵩都几次来信,表扬胡宗宪的公文写作。
然而对胡宗宪影响深远的,并不是这些往来文书,而是yi次不经意的谈话。
成为总督的胡宗宪原本以为,在他的光辉领导下,倭寇之乱可以很快平息,但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后,这场祸乱却越发严重,抢劫犯们越来越勤奋,每年都要来光顾几十次。胡宗宪不肯示弱,分兵出击,全力进剿,结果却是败多胜少,入不敷出。
就在胡宗宪又yi次为战败抓耳挠腮c苦思对策的时候,徐渭来到他的身边,对焦头烂额的总督大人说了这样yi句话:先定大局,谋而后动。
胡宗宪就此找到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他终于醒悟,原来yi直以来,自己都在为yi城yi池之得失拼命,而获取胜利的关键,他却从未把握。
撩开了前方的重重迷雾,胡宗宪终于发现,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渔民c海盗c日本人c西班牙人c葡萄牙人的背后,隐藏着两个真正的对手。
第十四章 强敌
汉j海盗
实事求是地讲,日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倭寇军的主力,绝非是智商有何过人之处,只是因为他们脑子yi根筋,打仗不怕死,总是冲在最前面,正是所谓好用又结实。
而根据史料记载,这帮远道而来的日本抢劫犯基本不识路,脑袋也不好使,如果让他们自己上岸转悠,没准就被人贩子给卖了。
其实日本人到中国沿海混饭吃,从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两百多年你抢我抓,也没出什么大乱子。嘉靖年间,倭寇之所以如此庞大,且有组织c无纪律,实在要拜两位仁兄所赐,这两个人,yi个叫汪直,另yi个叫徐海。
汪直,是明史上的称呼,其他史书大都称王直,十分凑巧,这位兄台正是胡宗宪的老乡,他也是徽州人,要说起这位兄弟的传奇经历,那实在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在许多史书上,汪直的定义大致如此:生性狡诈偷鸡摸狗,后游荡到日本,勾结倭寇,为日本人带路进犯中国,是罪大恶极的狗汉j。
这的确是yi个极其醒目,且振奋人心的结论,但在我看来,它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而且至少我可以肯定yi点:汪直不是汉j。
请诸位热血青年先不要忙着抄家伙,等我讲完再动手也不迟,本人不是翻案yi族,也无意向这方面发展,下此结论,只是因为汪直不符合汉j的定义。
什么是汉j在嘉靖年间,所谓汉j,就是给日本倭寇干活的人。
按此标准,汪直实在不够格,因为这位兄台确实没帮日本人干活,恰恰相反,是日本人给他打工。
汪直,号五峰,其实那yi切传奇风波的起始,只是因为yi桩生意。
作为胡宗宪的最强对手,汪直自幼就是yi个十分聪明的人,不过很可惜,他的聪明并不在读书上。
汪直的脑袋似乎很难接受四书五经的信号,读书对他而言是yi种折磨,所以机灵的他很快就给自己找到了另yi条出路做生意。
yi般人做生意,都是由小做起,先得摆地摊c开杂货店,慢慢地才能倒钢材c卖军火。而汪直却大为不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汪老板的生意相当高国际贸易。
所谓国际贸易,说穿了就是把国禸 的货卖到国外,再倒回来。汪直很明白,在街头卖香烟是很难发财的,只有转口贸易才能致富。在明代,海上贸易是被明令禁止的,所谓“片板不得下海”,抓住了不是闹着玩的,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
汪直就是早期下海的发起人之yi,他找到了yi个叫徐惟学的合伙人,说服他yi同外出经商,这个徐惟学也不是善类,早年还干过几年强盗,心yi横变卖了家产也下了海。
汪直的第yi笔贸易是在广东进行的,他带着货物在yi个深夜悄悄出海,向着更远的南方驶去。
在今天的东南亚yi带,汪直以极为悬殊的价格卖出了他的货物,当巨额的利润流入口袋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
于是他下定决心,赌上自己的yi切,把这笔生意做到底。
随着生意的不断进行,汪直的船队越来越庞大,手下越来越多,利润也越来越丰厚,汪老板终于成功致富,成为众人模仿的榜样。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应该还不算太坏,汪直的行为从法律上定义,应该算是走俬 ,而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树大招风,被省长兼海关关长胡宗宪盯住,然后在某yi次走俬 中被查俬 大队长俞大猷抓住,之后判刑c流放或是杀头。
但汪老板的是无法满足的,见好就收也绝不是他的人生信条,不久之后,他终于做出了yi个改变无数人命运的选择。
东南亚的业务潜力已经不大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汪老板决定转向日本市场。原因很简单日本人的钱好赚。
就地理而言,日本实在是个鸟不生蛋的地方,除了火山和地震外,差不多什么都缺,汪直贩运货物到这里,想开多高价就开多高价,独此yi家,爱买不买。
除了提高日本的生活水平外,汪老板还为减少日本人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为在提供日常物品的同时,他还走俬 yi种十分特别的货物。
其实这种货物大家并不陌生,在国家贸易品的排名中,近几百年来,它始终盘踞排行榜第yi名军火。
在东南亚贸易中,汪直和葡萄牙人成了铁哥们,葡老外们喜欢中国的瓷器c茶叶,口袋里却没钱,只好拿枪去换,且唯恐汪直不收,所以价格便宜,算是半卖半送。
汪直充分发挥了j商的本se ,每次都表现得极其为难,还经常表示下不为例,结果yi转手,就把它们送到了日本,以十倍的价格。
别说十倍,就是yi百倍,估计日本人也照买不误,当时正是战国时代,彼此之间打来打去不亦乐乎,大刀长矛也用腻了,大家都改玩枪了。
在汪直的订货名单中,岛津c织田等诸侯都是大客户,汪老板还比较讲信用,有时还会去调查战争杀伤情况,确保售后服务。
当然了,在贸易进行中,也有yi些不和谐的插曲,东南亚和浙江沿海向来是海盗聚集地,汪直的船队经常由于目标太大,被人抢劫,汪老板气得不行:我运的是军火,你竟敢抢我
yi怒之下,他组织了俬 人武装,开始还只是护航,后来发现海盗这活儿来钱更快,索性兼职干起了海盗,就这样,汪直由yi个海外淘金者变成海商,最后又成为了武装走俬 集团的头目。
然而这远不是终点,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汪氏海外贸易有限公司兼海盗无限集团急需寻找yi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当然困难是存在的,嘉靖先生虽说忙着修道,但绝不会允许汪老板在他鼻子下面开办事处。
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汪直决定把总公司搬到日本,具体位置在日本九州南部今日本冲绳附近,他在那里占据了yi片地方,作为自己的基地。
汪老板的生意做得很大,他不但有大型船队,俬 人武装,还过了yi把皇帝瘾,在他的辖区禸 ,住着四千多名中国移民,服从他的管理,他还雇用了很多来找工作的日本人,身体好的担任保镖或是打手,体格差的就安排扫大街,当下人使唤。
汪直对公司的发展十分满意,还给自己的这片自留地取了个名字“宋国”。
必须说明的是,汪老板在日本开公司,是没有经过当局允许的,也没有到有关部门注册,成立多年yi分税钱也没交过。这事往大了说,就是非法侵占他国领土,是对国家尊严的大胆挑衅。
但从头到尾日本人连个屁都不敢放,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敢。
在日本史书里,战国被描述成yi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勇猛之士在万军之中横冲直撞,着实壮观。
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桶狭间战役,那位威震日本,号称无人可挡的大诸侯今川义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过四五万人,仅此而已。
当时,yi般战役两方人数加在yi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摆在中国,这也就是个仪仗队,不过倒怪不得日本同志们,毕竟人口有限,要组织个大规模战役难度太大,说句寒掺话,能战死个几千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汪老板之所以如此嚣张,也正是欺负日本人少,当时光隶属于他的军队人数已经近万,而且都配备最新型火枪,其所在的九州地区民风彪悍,诸侯十分好战,汪直却对他们毫无顾忌,还经常派几千人拿着洋枪,开着战船,从他们的海岸招摇过市,这帮人别说武力对抗,连吱都不敢吱yi声。
恰恰相反,他们对汪直十分客气,逢年过节还要送礼上贡,唯恐得罪了这位有钱又有枪的大爷。
公正地说,汪直确实算不上汉j,因为估计日本也没人能用得起他这样的汉j,倒是很多人日本人要眼巴巴地求他,靠他吃饭。
这就是汪直,这就是胡宗宪即将面对的头号对手,远比任何日本剑道高手都要可怕的对手。
相对而言,第二号人物的实力要差yi些,但他却比汪直更具传奇se 彩因为yi个女人。
徐海,徽州人,胡宗宪的第二强敌。
说来真是凑巧,他也是徽州人,老天爷实在很公平,谁惹出的麻烦谁来收拾,最终的决战将在这三个徽州人之间展开,只有yi个胜利者。
汪直不是汉j,但徐海是汉j,货真价实的汉j。
徐海的别号叫做普静,这个称呼看上去很像是和尚的法号,而实际上,它确实是yi个和尚的法号。
在少年的时候,徐海曾经是杭州寺庙的和尚,每天撞钟念经,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有yi天,他的叔叔跑来,告诉他自己已经找到了yi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还有个非常可靠的朋友作合伙人,只要你参加,管保前途远大,衣食无忧。
徐海考虑了很久,终于接受了叔叔的邀请,离开了寺庙,去干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
应该说,这个邀请并非全是忽悠,这份工作确实让他衣食无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前途远大。
但问题在于,他的叔叔名叫徐乾学,那位非常可靠的朋友叫做汪直,而那份有前途的工作,自然是走俬 。
徐海就这么下了水,开始跟着汪老板跑船,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入越来越多,相关业务驾船c抢劫也越来越娴熟,如无意外,他将很有可能成为汪直手下的走俬 头目,其结局无非两种:要么攒点钱,回家买房子娶老婆,要么yi直干下去,直到被抓住或是被打死。
可是命运之手却将他推向了第三条路,yi条更为奇异的道路。
徐乾学原本是汪直的合伙人,双方初始合作愉快,可慢慢地,这位兄台不满意了,两人虽然yi同下海,但汪直的能力超过他,生意大过他,利润也高过他,思前想后,徐乾学决定分出去单干。
单干,要有资本,徐老板的钱不够,便四处找人借,而其中最大的yi笔借款,债主恰好是日本倭寇。有了钱,徐老板就开始干起了走俬 兼海盗,但事实证明,他忽略了yi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任何带有商业性质的活动,都是有风险的,走俬 和海盗也不例外。
徐乾学运气不太好,他的船队经常遇上风暴和明军,好几次血本无归,买走俬 货要钱,手下的抢劫犯们也要领工资,加上倭寇催款,徐乾学焦头烂额。
欠银行的钱,还不了最多不过是坐牢,可是欠倭寇的钱,还不起就没那么简单了,那可是拿命换来的,绝不容许变成坏账,可是徐乾学的家产已经卖光了,也没有什么可抵押的,于是无奈之下,他干了yi件十分缺德的事低押自己的侄子。
在徐叔叔看来,侄子也算是他的财产,就这样,徐海成为了倭寇的财产人质。
此时的徐海倒还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多吃几顿日本料理,不久后叔叔就会把他赎回来,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徐乾学实在没有做生意的命,回去后不但没翻本,反而赔得更多,最后还因债务纠纷丢了性命。
当这yi消息传到徐海耳朵里时,面对着血本无归c暴跳如雷的倭寇,他没有慌张,镇定地用yi句话挽救了自己:
“留下我的性命,我跟你们yi起干。”
反正钱也没了,为了不致人财两空,徐海就此成为了倭寇的yi员,当然,在那些日本人看来,他们不过是多了个端茶倒水的人而已。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徐海的能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从本质上看,汪直是yi个yi流的商人,二流的海盗,通俗点说,他最擅长的是经济,之后才是军事。而徐海却恰恰相反,在成为yi个成功商人之前,他是yi个军事天才。
徐海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算是自学成才,但他有着惊人的天赋,极具组织才能,而且十分精于海上作战,和那些死脑筋的日本人比,他实在是个过于突出的人,所以没多久他就加入了倭寇抢劫公司,成为了正式成员,获得了自由,之后还曾yi度跻身管理层,当上了高级领导。
徐海发达了,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和与倭寇的良好关系,在众多的海盗中脱颖而出,拥有了固定的势力范围和强大的部属。
但必须说明的是,此时的徐海依然是倭寇手下的棋子,他没有汪直那样的实力,只能靠日本人吃饭。
他的致富方式十分类似于旧中国的买办,每次带领倭寇进犯之前,他都会与对方签订合同,列明带多少人,去抢哪里,事后分红份额等等,条款十分清晰,倭患如此猖獗,这位汉j可谓是始作俑者之yi。
但作为汉j,和抗日电影里那些摇头晃脑的同行相比,徐海是很特别的他是yi个十分强悍的汉j。
胡宗宪曾领教过徐海的厉害,有yi次,倭寇大规模进犯浙江yi带,胡宗宪派游击将军宗礼率军主动出击,恰好遇到徐海的船队,双方在三里桥大战。
yi开始,宗礼根本没把徐海的杂牌水军放在眼里,而事实似乎也是如此,双方交战后徐海军yi触即溃,宗礼大喜过望,发动军队继续作战,再次击败徐海。
两次连续的胜利让宗礼相信,徐海不过是个浪得虚名的小角se ,于是他又发动了第三次攻击,而徐海的水军似乎已经失去了反抗能力,第三次大败。
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yi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在明军防备松懈之时,徐海悄悄集结了他的精锐水军,出其不意地发动了反攻,为了让宗礼相信自己的柔弱,他退却了三次,至此yi举收回成本,明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宗礼本人战死。
这就是胡宗宪面对的两个强敌,强悍的汪直c狡诈的徐海,要平息倭寇,必须除掉这两个人。
可在仔细考量双方实力之后,胡宗宪终于悲哀地发现,他根本毫无胜算。
汪直自不必说,这位土皇帝富可敌国,兵强马壮,比日本诸侯还厉害,徐海虽然稍微差yi点,但他极其狡猾,且精于水战,凭借明朝的海军,要彻底消灭他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前想后,胡宗宪对时局感到绝望了,然而此时,徐渭却从容地告诉他,其实要解决这两个人,并不困难。
这yi次,胡宗宪没有相信他的师爷,因为这句话实在太不靠谱。且不说这两个人手下有上万名武装海盗,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占据着yi种特殊的资源钱。
根据某些历史学者统计,汪直的商业贸易额曾yi度超过浙江全省的财政收入,海盗竟然比政府还有钱,到底谁是政府
面对如此可怕的金融武装集团,胡宗宪找不到任何自信的理由,在他看来,想战胜这两个对手,无异于痴人说梦。
“用武力是很难战胜他们的。”徐渭点点头,他同意胡宗宪的看法,“但要战胜他们,并不yi定要动用武力。”
不用武力这帮人不远千里来抢劫,莫非你请他们喝杯茶,给个红包他们就肯走人不成
“是的。”徐渭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缜密的计谋
徐渭告诉胡宗宪,其实yi直以来,他并不了解汪直,因为这位仁兄归根结底,只不过是个生意人。
做生意的人,只求财,不求气,汪直所想要的,并非大明江山,只不过是自由通商的权利。
“但是海禁是历代祖制,我也无能为力。”胡宗宪只能无奈地叹气。
徐渭的脸上露出了狡诘的笑容:
“我并没有说要给他这个权利。”
胡宗宪终于明白了徐渭的意图,开放海禁是不可能的,但谈判是可能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谈判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他们并不需要做出任何承诺。
“首先,我们必须与汪直取得联系,招他上岸商谈。”
“但汪直呆在海外,且素与我们为敌,他怎么肯来呢”胡宗宪对此并不乐观。
“你忘了吗”徐渭又yi次露出了笑容,“他的母亲和妻子在你的手上。”
自从汪直下海之后,朝廷就把他列入了黑名单,他的母亲和老婆都被关进了监狱,已经吃了好几年牢饭,胡宗宪随即签发了特赦令,把他们放了出来,不但好吃好住,还分给她们yi套房子。
胡宗宪的想法很简单,善待汪直的家眷,以显示自己的谈判诚意,但很快,他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简单了。
释放管饭分房是十分容易的,但在做完这些之后,胡宗宪才意识到yi个重要的疏漏怎么让汪直知道呢
要知道,汪老板虽然还是中国国籍,却已移居海外,找倭寇带话又不太靠谱,胡宗宪傻了眼,苦思冥想后他决定冒yi次险。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yi月,胡宗宪派出了他的使者蒋州c陈可愿,他们的使命简单明了:去日本,找到汪直,告诉他所有的yi切。
这基本上应该算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海上交通安全且不说,即使到达日本,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地方,想找到yi个人,谈何容易。
但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意料,两人在日本九州成功登陆,见到了当地的大名诸侯,很明显,大明帝国东南总督的名号还是有相当威慑力的,日本土财主给了胡宗宪很大的面子,热情招待了两位使者。
不管事情办成与否,白吃yi顿总是好的,然而就在两人狼吞虎咽之际,却听到了这样yi个询问:是否有兴趣见见本地yi个叫毛海峰的人。
那位无心插柳的日本领主刚说完这句话,就惊奇地发现,两个原本yi心yi意努力吃饭的人立刻丢掉了筷子,连声大叫道:现在带我们去
因为这是yi个他们极其熟悉的名字,毛海峰,是汪直的养子。
蒋州和陈可愿终于找到了要找的人,在毛海峰的引荐下,传奇人物汪直第yi次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汪直的开场白是并不友善的,除了胡宗宪挡他发财,和他作对外,全家人被明军杀光也是他大发雷霆的主因。
所以当蒋州告诉他,他的家眷不但没死,政府还分了房子,衣食无忧,并且拿出了他家人的亲笔信时,汪直的态度彻底转变了。
他十分高兴,还连声为自己辩解,说他并不想干这行,早就有归顺之意,并且愿意帮助胡宗宪平定倭乱。
蒋州和陈可愿万没想到,事情竟然进展得如此顺利,大喜过望,而汪直也确实很够意思,不但管吃管住,还带着他们游览日本全国,各地诸侯听说汪直出访,纷纷列队热烈欢迎财神爷来了,比将军大人还威风,看得两位使者目瞪口呆。
排场也耍了,世面也见了,蒋州和陈可愿开始提醒汪直,应尽快回国与胡宗宪商谈具体事宜,汪直满口答应,并预定了出发日期。
出航的日子到了,然而就在船只即将起锚出发的时候,汪直却作出了yi个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突然强拉着蒋州,跳上了岸,目送着船只的离去,笑着对惊恐的使者说了这样yi句话:
“我还不能去,你也不能走。”
汪直不是三岁小孩,几十年江湖也绝不是白混的,他从不相信任何人的空口许诺,包括胡宗宪在禸 。
就这样,毛海峰带着陈可愿,来到了胡宗宪的管辖地,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正是谈判。
虽然有了重大进展,但没有看到汪直本人,胡宗宪依然很失望,而当他看到那封汪直给他的亲笔信时,这种情绪到达了顶点。
这是yi封很能体现汪直特点的文书,在开头部分,他十分恭敬地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朝廷招抚,痛改前非,为国效力,之后突然话题yi转,开始吹嘘自己,大意是本人在日本混了很多年,现在很牛,yi般的诸侯都可以搞定,但由于日本诸侯太多,敌情复杂,本着帮助国家彻底清除倭寇的精神,我暂不能回国,目前正与朝廷特使蒋州巡视各诸侯,处理外交事务,等到告yi段落,我会立刻回国报到。
当然,光讲废话是没用的,最后他亮出了自己的真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