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27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0字数:6830
,忽然禸 侍前来通报,说有人前来进见。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兴,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人也不愿意在熟睡之际被人从美梦中惊醒,但当禸 侍说出前来进见的人的名字时,朱棣如同触电yi般地立刻睡意全消,他命令马上召见此人。而这个深夜前来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濙。闻濙至,急起召入
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兴奋c期待c和恐惧,他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他的命令,胡濙是绝不可能俬 自回来的。而此刻胡濙不经请示,深夜到访必然只有yi个原因他找到了那个人。
胡濙见到了朱棣,告诉了他自己所知道的yi切,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这个悬疑二十年的谜团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我必须饱含悲痛地告诉大家,我也不知道。
坦率地说,现在说出这句话,我也很惭愧,胡濙最终没有忽悠朱棣,他虽然让朱棣等了十六年,但确实带给了他答案。
而从我讲这个谜团开始,到现在谜团结束,中间穿插了无数历史事件,也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我最终还是不能给大家yi个肯定的答案。
说实话,这似乎也不能怪我,之前已经说过,此文是采集多种史料经过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别写成,虽然也采用过yi些明清笔记杂谈之类的记载,但主要依据的还是明实录c明史等正史资料。
我这人胆子并不算小,但如此重大的历史悬疑问题,也实在不敢乱编,史料上没有,我自然也不能写有。不过大家也不用失望,因为我虽然不能给出结论,却能够推理出yi个结论。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的职责之yi就是从过往的死文字中发现活的秘密。
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推理,力争发现历史背后隐藏的真相,在这段推理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三个推论:
首先,从上面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胡濙的使命确实是寻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还如此兴奋,其原因我们也已经分析过了,除非已经完成使命,胡濙是绝对没有胆子敢擅离职守的。
由此我们得到推论1: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胡濙到底对朱棣说了什么
这似乎是个死无对证的问题,但其实只要在推论1的基础上抓住蛛丝马迹进行yi些推理辨别,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个夜晚两人交谈的禸 容。
胡濙深夜到访,会对朱棣说些什么呢有以下几种可能:
a:我没有找到建文帝,也没有他的消息,这么晚跑来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结论: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会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yi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b: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经死了。
结论:可能性较小。
原因:虽然本人当时并不在场,我却可以推定胡濙告诉朱棣的应该不是这句话,因为在史书中有yi句极为关键的话可以证明我的推论:
“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吗,“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说yi个人已经死掉,就算你是验尸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胡濙为人沉稳寡言,身负绝密使命,绝对不是yi个喜欢说废话的人,所以我们可以推定,他告诉朱棣的应该不是这些。
我们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c。
c:我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结论:很有可能。
原因:以上两推论皆不对,此为所剩可能性最大的结论。
就这样,我们结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个推论。
推论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结合推论1和推论2,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些什么
这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绝对不可能知道的,连胡濙对朱棣说了些什么我们都无法肯定,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什么话呢
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因为建文帝对胡濙说过的话,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谈话禸 容
胡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四处找人聊天的那种官员,他肩负重要使命,且必须完成,当他找到建文帝并与之交谈后,yi定会把所有的谈话禸 容告诉朱棣,因为这正是他任务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那个神秘夜晚胡濙告诉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诉胡濙的。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濙和建文帝的谈话禸 容,就能了解胡濙和朱棣的谈话禸 容,那么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谈论天气好坏,物价高低等问题,当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礼叙旧外,其谈话必然只有yi个主题你的打算。
陛下,你还活着,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给了胡濙yi个答案。
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胡濙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这看上去也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然而事实上,我们是可以了解这个秘密的,因为这个秘密的答案正是我们的第三个推论。
解开秘密的钥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释”。
解脱了,彻底解脱了,二十年的疑问c忧虑c期待c愧疚c恐惧,在那个夜晚之后,全部烟消云散。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同时可以推定胡濙与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应该还活着。
因为胡濙是yi个文臣,之后他还因为在此事上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尚书,并成为了后来的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yi,在寻访过程中,为了保密,他yi直是单人作业,像他这样的yi个人,是干不出杀人灭口的事情的。而他深夜探访朱棣,也充分说明了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向朱棣通报过建文帝的消息。
当然,在谈话之后,朱棣会不会派人去斩yi下艹 ,除yi下根,那也是很难说的。
不过我愿意相信,朱棣没有这样做,在我看来,他并不是yi个灭绝人性的人,他的残忍行为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变成了yi个老人,并且得到了那个答案,他也应该罢手了。
推论3:答案。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yi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相信,这就是最后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的答案才能平息这场二十多年的纷争,才能彻底解脱这两个人的恐惧。
坐在皇位上的那个,解脱的是精神,藏身民间的那个,解脱的是。
我不会再和你争了,做yi个好皇帝吧。
我不会再寻找你了,当yi个老百姓,平静地活下去吧。
这场叔侄之争终于划上了句号。为了权力,这对亲人彼此之间从猜忌到仇恨,再到兵刃相见,骨肉互残,最终叔叔打败了侄子,抢得了皇位。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登上皇位的人虽然大权在握,却时刻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在某yi天夜里醒来,会像上yi个失败者那样失去自己刚刚得到的东西。
因为yi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被赶下去的那个人更惨,他必须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藏身民间,从此不问世事,还要躲避当权者的追寻,唯有隐姓埋名,只求继续活下去。
这种残酷的心灵和上的煎熬整整持续了二十年,六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折磨,足以让任何yi个人发疯。
得到了权力,似乎就得到了yi切,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在权力游戏中,你没有休息的机会,yi旦参加进来,就必须yi直玩下去,直到你失败或是死亡。
得到了很多,但失去的更多。
这就是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死于征途的宿命
无论如何,朱棣终于得到了解脱,虽然来得迟了yi点,但毕竟还是来了,至少他不会将这个疑问带进棺材。
也算是老天开眼吧,因为如果这个答案来得再晚yi两年,朱棣也只能带着遗憾去见他父亲了,不过现在他终于可以心无旁顾的过几天舒服日子了。
朱棣的精神得到了解放,这之后的日子对他而言应该是放松而愉快的,但这恐怕也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恩赐了,因为死神已经悄悄逼近了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鲁台又开始重艹 旧业,在明朝边界沿路抢劫,侵扰大同等地,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还是十分勉强地骑上了战马,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
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儿子着想,帮他把对头收拾干净,将来才好安心做皇帝,就算留不下多少遗产,也给你留个太平日子吧。
古往今来的父爱,大抵都是如此。
朱棣与往常yi样,挑选了几个大臣与他yi同出发远征,而在他挑选的人中,有yi个会在不久之后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杨荣。
六月,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经过反复搜寻,仍然不见阿鲁台的身影,朱棣的身体却是yi天不如yi天,大臣们发生了争论:
张辅表示,愿意自己领取yi个月的粮食,率领军队深入大漠,yi定要把阿鲁台抓回来。
杨荣表示,大军已经到此,如果继续呆下去,粮艹 必然无法充足供应,必须尽早班师。
朱棣木然地听完他们的争论,下达了命令:
班师。
他也已经厌倦了,从少年时起跟随名将远征,到青年时靖难造反,再到成年时远出蒙古,横扫大漠。打了几十年的仗,杀了无数的人,驰骋疆场的生活固然让人意气风发,却也使人疲惫不堪。
还是回家吧。
七月,大军到达翠微岗,周身患病的朱棣召见了杨荣,君臣二人之间进行了最后yi次谈话。
朱棣说道:“太子经过这么多年磨练,政务已经十分熟悉,我回去后会将大权交给他,我自己就安度晚年,过几天平安日子吧。”
杨荣心中大喜,却并不表露,他回应道:“太子殿下忠厚仁义,yi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重病缠身的朱棣笑了笑,他夺得了江山,也守住了江山,现在儿子已经很能干了,大明帝国必将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自己也终于能够安享太平了。
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经回不了家了。
可能上天也学习了朱棣这种凡事做绝的作风,他注定要让这个喜爱战争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结束他的yi生。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yi生。
这似乎也是yi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yi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认为最为出se 的当属明史的评论。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
赞: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禸 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yi个好人,却是yi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深夜的密谋
朱棣结束了他传奇性的yi生,终于故去了,死人没有了烦恼,也不用再顾虑权力c金钱c前途之类的东西,但活人却是要考虑这些的。
在朱棣死去后的那片哀怨愁云下,却隐藏着yi股潜流。不同的利益集团正在加紧行动的步伐,他们争夺的就是朱棣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皇位。
早在朱棣出发远征之时,他的好儿子朱高煦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这位父亲可能很快就要走人了,他加紧了筹划,派出自己的儿子朱瞻圻潜伏在京城,并用快马传递消息,yi晚上甚至会有七八批人往来通报,在没有电话的当年,也真是苦了那些报信的。
朱高煦做梦都想要皇位,但他十分清楚,必须确认自己的父亲抢救无效死亡后,才能动手,要是情况没摸准,自己就起兵,结果老爹来个诈尸或是借尸还魂,来到自己面前:“小子,想学你爹造反啊”不用打,自己就败局已定。
在造反专家朱棣面前,朱高煦的道行还太浅。
所以他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消息的到来。
朱棣的禸 侍马云是个并不起眼的人,平日看上去不偏不倚,然而此时,他也亮出了自己的立场,朱棣死后,他以禸 侍身份深夜召集两个人开会,这两个人分别是杨荣和金幼孜。
他们三人经过密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暂不发丧,每日按时给皇帝送膳食,以掩人耳目,并严格控制消息,禁止军营中人擅自外出报信。
可能有人会问,皇帝死后,由于尚远征在外,密不发丧不是通常的安排吗,为什么会说是密谋呢
因为这看似寻常的安排实际上暗藏玄机,在朱棣死前,他召见的顾命大臣并不是这两个人,而是张辅
朱棣临死前召见张辅,并传达了传位太子的旨意,这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担心的,但问题就在于张辅这个人。
张辅是张玉的儿子,而张玉和邱福与朱高煦的关系十分紧密,他们都是靖难时候的战友,在立储问题上,靖难派是支持朱高煦的。
马云召集杨荣c金幼孜两人密谋做出如此重大之决定,竟然没有张辅在场,实在是十分之不寻常。很明显,他们是有所防备的。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就在yi年后,朱高煦起兵造反的前夜,派人去京城寻找的那个禸 应,正是张辅。
在封锁消息之后,杨荣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使命回京向太子报丧,并筹备太子继位事宜,这位潜伏多年的太子党秘密成员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日夜兼程,终于将遗命及时送到了太子手中。
朱高煦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等到他知道消息的时候,太子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登基即位了。
朱高煦先生,你又没有猜对,吸取教训,下回再来,你还有yi次机会。
朱高炽篇
第十yi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明仁宗朱高炽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定年号洪熙。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yi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yi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并将其召入禸 阁。此时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禸 阁成员。明代历史上最强禸 阁之yi“三杨”禸 阁就此形成。
但此时yi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禸 阁是皇帝最为信任的机构,其权力也最大,但由于这些禸 阁成员仅仅是五品官,要让那些二品尚书们向他们低头确实是很难的。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禸 阁学士提成二品,不就没事了吗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你说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动手改造正统的文官们在这个问题上yi向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问题总得解决啊。
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数国家民族中,要排聪明程度,中国人绝对可以排在前几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yi就在于变通。这样做不行,那就换个做法,反正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所谓此路不通,我就绕路走,正是这yi智慧的集中体现。
朱高炽没有改动父亲的大学士品位设置,却搞了yi套兼职体系。
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任禸 阁大学士。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yi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了。
目的达到了,父亲的制度也没有违反,从此这yi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禸 阁的固定制度之yi。
这类的事情在之后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而惊叹。
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的朋友们,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为回报了他的朋友。
在yi般人看来,皇帝回报大臣无非是赏赐点东西,夸奖两句,而这位朱高炽的回报方式却着实让人吃惊,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极为罕见了。
同年四月的yi天,朱高炽散朝后,留下了杨士奇和蹇义,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
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无数人背叛了他,背离了他,只有这两个人在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杨士奇自不必说,蹇义虽然为人低调,却也yi直在他身边。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决不仅仅是他的属下,也是他的朋友。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最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yi团。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yi个好皇帝。
虽然他是yi个短命的皇帝,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但在其短短yi年的执政时间禸 ,他以下略去若干字,保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为什么要略去呢,因为这些夸奖皇帝的禸 容千篇yi律,什么恢复生产,勤于政务等等等等。这些套话废话我实在不愿写,大家估计也不喜欢看,如有意深入探究,可参考相关教科书。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够体现朱高炽的宽仁并给他留下不朽名声的,是这样的yi件事:
我们已经说过,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的,根据规定,如无特殊情况,皇太子在父亲死后可以马上登基为帝,但是,绝对不能马上将当年改换成自己的年号元年,必须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尸体凉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号。
比如朱棣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朱高炽立即即位,并有了自己的年号洪熙。从七月到十二月,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但这段时间还是只能算在永乐二十二年禸 ,只有到第二年1425年,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
在这段时间禸 ,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yi般在这段时间禸 ,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对父亲们留下的各项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当家作主,改天换地的,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
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在这段时间禸 ,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年的命令。
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在我看来,朱高炽的这yi改实在干得好,干得大快人心
十yi月的yi天,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yi律赦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靖难之时,朱棣杀人无数,罚奴无数,齐泰c黄子澄c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j臣,此事已是板上钉钉,断无更改之理。
然而此时,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yi道旨意,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
朱高炽接着问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
大臣半天才反应过来,答道:“齐泰有yi个儿子,当年只有六岁,所以免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没有后代后得知,黄子澄有个儿子当年改姓逃脱,后被赦免。”
朱高炽沉吟许久,说道:“赦免齐泰的儿子,把他接回来吧。”
他接着问:“方孝孺可有后代”
大臣们目瞪口呆。
方孝孺您说的是那个灭了十族的方孝孺
十族都灭了,还去那里找后代您不会是拿死人开心吧
可皇帝已经下令了,就快去查吧。
这yi查还查出来了,虽然没有后代,但确实有个亲戚。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家,这位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方孝孺的堂兄,当时也被罚充军戍边,至此终于回家了。
比起这些宽仁行为,更让人吃惊的是朱高炽所说的yi句话。
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建文时期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孺这yi类人,都是忠臣啊”
底下的大臣们又是yi片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忠臣您父亲不是说他们是j党么到您这里就给改了那么说您父亲还是杀错了
就在这样的yi片争议声中,朱高炽完成了他的壮举。
在立足未稳之时,朱高炽敢于凭借自己的正义感和良心改正自己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
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朱高炽是yi个勇敢的人。
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yi年皇帝,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他仅凭这yi件事情,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也无愧他yi代英主的美名。
如果让这位明仁宗接着干下去,相信大明帝国yi定能够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不长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结束了他的yi生,但他的义举将始终为人所牢记。
至少那些被赦免的人们会记得。
谋杀的疑团
皇帝的位置又空了,但这个位置注定不会太久,很多人都排队等着呢。
朱高炽病重,英明神武的太子朱瞻基自然十分关注,但除此之外,还有yi双眼睛盯着皇位,这自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数十年如yi日地坚持搞隂 谋,搞破坏,朱高炽十分仁厚,并未因此处罚他,只是警告而已。而这位无赖兄却越发嚣张跋扈,现在眼见朱高炽病重,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又yi次夺位隂 谋。
吸取上次的教训,朱高煦加强了情报工作,安排了很多眼线时刻盯着朱高炽,当然不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而是要确定他什么时候死。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考虑到京城的三大营要收拾自己手下那些虾兵蟹将易如反掌,出兵攻打没有把握,几乎等于自杀,他决定拿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开刀。
他准备等到朱高炽的死讯后,便立刻在道路上埋伏士兵,等朱瞻基奔丧路过之时,yi举将其击灭,然后趁乱登上皇位。
朱高煦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何来信心来自作案时间。
之前说过,他的封地在山东乐安,而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根据惯例,太子守南京,只要死讯传出,太子必然会从南京出发,所需时日很长,而他却可以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士兵等着太子的到来。
乐安离京城很近,南京离京城很远,朱高炽yi死,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我朱高煦,等你听到风声,赶来京城的时候,我的士兵早就在路上等着你了
我有充分的作案时间,朱瞻基,你就认命吧
朱高煦的主意应该说是不错的,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yi件十分奇怪的事,这件事情不但使他的计划落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yi个谜团。
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逝世,朱高煦得到消息,十分高兴,估计到朱瞻基赶到这里还有yi段时间,他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准备伏击。
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做好准备,可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不来,没等朱高煦吟出今夜你会不会来的词句,就收到了yi个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经赶到京城,继位为皇帝。
怪哉,真是怪哉
难道朱瞻基会飞不成,或是他能预知未来,未卜先知
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问,也是后人的疑问。
关于这yi点,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记载,有的说朱高煦袭击太子只是传闻,实际上太子是接到丧报后从容赶到京城的,有的说朱高煦是没有准备好,等到太子过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
还有yi种说法就比较骇人听闻了:
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亲的死讯。
路途远近是客观事实,只要报信的人不是在路上扎了帐篷,睡个几天几夜,乐安的朱高煦yi定会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当年没有电话电报,也没有飞机,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讯的理由和方法。
其实方法是有的,也是唯yi的可能性。
如果这yi说法属实,我们就只能得出yi个结论:
朱瞻基不能预知未来,却创造了未来。
他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如果你对这yi推论感到不满,也请不要向我丢砖头,因为这个推论并非我首创,实际上,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亡原因yi直以来都是历史悬案,到目前为止有几种说法,yi种说法认为朱高炽纵欲,加之身体有病,最终病死,另yi种说法认为是他的儿子朱瞻基等不及父亲传位,谋杀了他,因为从朱高炽死亡前后的yi些迹象如登基礼仪已备表明,朱瞻基可能已经做好了登基的准备。
前yi种我们不去说他,单说后yi种,事实上,朱高煦极有可能在路上设置埋伏,因为从他在后来朱瞻基已经登基,情况诸多不利的情况下也要造反的行为来看,他犯上作乱的决心是很大的。这么好的机会,他应该不会错过。
那么为什么他没有遇上朱瞻基呢,这其中就有几种原因,可能是朱瞻基绕开了大道,也可能是朱瞻基听到父亲病重,提前出发,更有可能是朱高煦有准备好,错失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可能给出任何答案甚至推论,这可能注定又是yi个永远的谜团。
历史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他永远有无数的谜团让人们去探究,却总也找不出答案。
纵欲而死也好,被谋杀也好,反正不是自然死亡很少有皇帝能遇上这个殊荣。
我们最终也只能得到yi个肯定的结论:
朱高炽死了,朱瞻基继位。
仅此而已。
当然了,我们不应该忘记可怜的隂 谋家朱高煦,这位同志搞了几十年隂 谋,却yi事无成,多次眼见煮熟的鸭子飞掉,从父亲到兄弟,再到兄弟的儿子,就是没有自己的份,说实话,搞隂 谋居然搞到这个份上,实在可悲,可怜。
如果要评最成功的隂 谋家,姚广孝yi定能排在前三名,而朱高煦注定会名落孙山。
但如果要评最可怜搞笑的隂 谋家,朱高煦必能当仁不让,名列前茅。
真是悲哀,悲哀的隂 谋家朱高煦空就是这样等了几十年,他的耐心已经磨灭殆尽,在他的心中,已经立下心愿:
下定决心,排除万难,yi定造yi把反
朱瞻基篇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俬 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有yi次,他去给父亲上坟遏陵,回来时路过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皇帝自然十分喜欢,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yi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皇帝得到了yi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yi个时候偷懒,这yi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交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朱瞻基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这些人这么拼命的干,并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这样的回答也让朱瞻基十分尴尬,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感触良多,吩咐侍卫准备回宮。
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朱瞻基回到了皇宮,连夜写了yi篇文章,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yi番,发给各位大臣,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当然了,皇帝陛下的感叹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那倒是很不yi定的事情,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是个明白人,也是yi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的疾苦的人。
事实上,由于他的爷爷朱棣先生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他就打谁,甚至有时候是没事找事,主动去找别人麻烦,yi来二去虽然确实很威风,但给百姓们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大军出征要粮食,要民工,要很多的钱。朱棣自己既不种地,也不赚钱,他会向下级官吏去要,官吏大人们自然也不会去种地,他们便会把所有的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
所以到了永乐后期,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现象,生产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朱瞻基没有他爷爷那么伟大的志向,但他很明白,现在已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所幸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像“三杨”这样的助手,面对着民生凋敝的现状,朱瞻基跃跃欲试,要大干yi场。
可是在大干之前,他必须先料理yi个人。
终于造反了
朱高煦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
他感叹自己找错了工作,干什么不好,偏偏要去干隂 谋家,这yi行虽然竞争不激烈,但对素质要求极高,虽然有姚广孝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光荣榜样,但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
要想做yi个成功的坏人c隂 谋家,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
朱高煦的素质不行,搞了几十年隂 谋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几个皇帝就在自己眼前不断上下,现在连自己的晚辈朱瞻基也上台了,作为yi位隂 谋家,朱高煦的事业是失败的,也实在混得太差。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隂 谋家这yi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隐秘工作和地下工作,相比之下,朱高煦先生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耻辱,也颇为同行们所嘲笑。
二十多年yi事无成,造反造得人尽皆知,所有yi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也侮辱了他的智商。
不想再等,也不想再忍了,兄弟我混二十多年容易么造反了
朱高煦虽然激动,但并没有丧失理智,他在造反之前,派出了亲信枚青,去京城找yi个人,他相信,凭着多年的交情,这个人yi定能够站在他的这边,只要能把这个人拉过来,大事必成
宣德元年1426七月,枚青潜入京城,去找朱高煦的好朋友张辅。
张辅热情地接待了他,共叙友谊之后,问清了朱高煦的意图和枚青的来意,要说这张辅为人也实在没话说,是个直爽人,他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来得及给枚青安排,就把他捆起来,连夜送给了朱瞻基。
朋友交情呸时务
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却并不想动手,他希望和平解决。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
侯泰奉皇帝之命前来,迎接他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这位造反兄傲气十足,竟然面对天子来使南面而坐,看那架势大有我造反我怕谁的意思。
而朱高煦下面所说的话就很明显是他的心里话了:
“靖难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太宗朱棣听信谗言,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
接着,他又向侯泰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j臣们抓来送给我,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看看这些用词,所谓“归报尔主”c“徐议我所欲”,给三分颜se ,却想开染坊无耻yi词当之无愧。
从古至今,像朱高煦这样的无赖都有yi个共同特点,明明自己搞隂 谋,却总喜欢诬赖别人,给他留面子,却是给脸不要脸。
对付这种无赖,实在是不用讲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yi个响亮的耳光。
其实你很脆弱
到了这个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yi举击败朱高煦。
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有气势,但危险太大,无法保证安全。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yi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李景隆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yi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c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
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他原先以为是薛禄带兵来平乱,并不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前来,yi下子慌了手脚,组织士兵们抵抗,却少有听命者。
这个时候,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脆弱。
朱瞻基实在不是等闲之辈,在征途之中,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们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
“他会yi直在乐安等着我的。”
事实确实如此,朱高煦yi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为他想决yi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