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22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0字数:6737
郑和充分地体现了他冷静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也说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实在独到。
在经过这段风波之后,郑和的船队yi路南下,先后经过苏门答腊c锡兰山等地,yi路上与西洋各国交流联系并开展贸易活动,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航行,准备去中国向永乐皇帝朝贡。
带着贸易得来的物品和各国的使者,郑和到达了此次航行的终点古里。
古里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泽科德,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此地是yi个重要的中转站,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过这里,而此次郑和前来,却有着另yi个重要的使命。
由于古里的统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国朝贡,并向中国称臣,所以在永乐三年,明成祖给古里统治者发放诏书委任状,正式封其为国王,并赐予印诰等物。当然了,古里人不yi定像中国人yi样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国王,总是要搞点仪式意思下的。
可是诏书写好了,却没那么容易送过去,因为这位受封的老兄还在印度呆着呢,所以郑和此次是带着诏书来到古里的,他拿着诏书,以大明皇帝的名义正式封当地统治者为古里国王。从此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此后郑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转站和落脚点。
在办完这件大事后,郑和开始准备回航,此时距离他出航时已经yi年有余,他回顾了此次航程中的种种际遇,感慨良多,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波,终于来到了这个叫古里的国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终使命。
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人们和善大度,友好热情,这yi切都给郑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留个纪念吧。
他带领属下和当地人yi起建立了yi个碑亭,并刻上碑文,以纪念这段历史,文曰: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这是yi座历史的里程碑。
郑和的船队开始返航了,迎风站在船上的郑和注视着那渐渐远去的古里海岸,这是yi个美丽的地方,我们会再来的
也许是宿命的安排吧,郑和不会想到,美丽的古里不但是他第yi次航程的终点,也将会成为他传奇yi生的终点
第yi次远航就这样完成了,船队浩浩荡荡地向着中国返航,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愿意郑和就这样风平浪静地回到祖国,它已经为这些急于回家的人们准备好了最后yi道难关,而对于郑和和他的船队来说,这是yi场真正的考验,yi场生死攸关的考验。
自古以来,交通要道都绝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因为很多原本靠天吃饭的人会发现其实靠路吃饭更有效,于是陆路上有了路霸,海上有了海盗,但无论陆路海路,他们的开场白和口号都是yi样的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按说郑和的舰队似乎不应该受到这些马蚤扰,但这决不是因为强盗们为这支舰队的和平使命而感动,而是军事实力的威慑作用。
即使是再凶悍的强盗,也要考虑抢劫的成本,像郑和这样带着几万士兵拿着火枪招摇过市,航空母舰上架大炮的主,实在是不好对付的。
北欧的海盗再猖獗,也不敢去抢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干抢劫之前要先掂掂自己的斤两,这yi原则早已被古今中外的诸多精明强盗们都牢记在心。
但这个世界上,有精明的强盗就必然有拙劣的强盗,yi时头脑发热c误判形势,带支手枪就敢抢坦克的人也不是没有,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样yi位头脑发热的仁兄。
此人名叫陈祖义,他正准备开始自己人生中最大的yi次抢劫。
当然,也是最后yi次。
陈祖义,广东潮州人,洪武年间因为犯罪逃往海外,当年没有国际刑警组织,也没有引渡条例,所以也就没人再去管他,后来,他逃到了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
真是厉害,这位陈祖义不过是个逃犯,原先也没发现他担任过什么职务,最多是个村长,到了这个渤林邦国不好意思,我实在不知道是现在的哪个地方,居然成了重臣,中国真是多人才啊。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国王死后,他召集了yi批海盗,自立为王,就这样,这位陈祖义成为了渤林邦国的国王。
以上就是陈祖义先生的奋斗成功史,估计也算不上为国争光吧。
陈祖义有了兵海盗,便经常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干起老本行抢劫,这也很正常,他手下的都是海盗,海盗不去打劫还能干啥,周围的国家深受其害,但由于这些国家都很弱小,也奈何不得陈祖义。
就这样,陈祖义的胆子和胃口都越来越大,逐渐演变到专门打劫大船,商船,猖獗了很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郑和。
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开过三佛齐时,刚好撞到陈祖义,郑和对此人也早有耳闻,便做好了战斗准备,而陈祖义却做出了yi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向郑和投降。
要知道,陈祖义虽然贪婪,但却绝不是个疯子,他能够混到国王的位置实际只是yi个小部落,也是不容易的,看着那些堪称庞然大物的战船和黑洞洞的炮口,但凡神智清醒的人都不会甘愿当炮灰的。
但海盗毕竟是海盗,陈祖义的投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郑和船上的那些金银财宝是最大的诱惑,在陈祖义看来只要干成了这yi票,今后就yi辈子吃穿不愁了。
但要怎么干呢,硬拼肯定是不行了,那就智取
陈祖义决定利用假投降麻痹郑和,然后召集大批海盗趁官军不备突袭郑和旗舰,控制中枢打乱明军部署,各个击破。
应该说这算是个不错的计划,就陈祖义的实力而言,他也只能选择这样的计划,在经过精心筹划之后,他信心满满地开始布置各项抢劫前的准备工作。
在陈祖义看来,郑和是yi只羊,yi只能够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肥羊。
很快就要发财了。
陈祖义为了圆满完成这次打劫任务,四处寻找同伙,七拼八凑之下,居然也被他找到了五千多人,战船二十余艘,于是他带领属下踌躇满志地向明军战船逼近,准备打明军yi个措手不及。
不出陈祖义所料,明军船队毫无动静,连船上的哨兵也比平日要少,陈祖义大喜,命令手下海盗发动进攻,然而就在此时,明军船队突然杀声四起,火炮齐鸣,陈祖义的船队被分割包围,成了大炮的靶子。目瞪口呆的海盗们黄粱美梦还没有醒,就去了黄泉。
陈祖义终于明白,自己已经中了明军的埋伏,这下是彻底完蛋了。
训练有素的明军给这些纪律松散的海盗们上了yi堂军事训练课,他们迅速解决了战斗,全歼海盗五千余人,击沉敌船十余艘,并俘获多艘,而此次行动的组织者陈祖义也被活捉。
陈祖义做梦也想不到,那个yi脸和气接受他投降的郑和突然从肥羊变成了猛虎,他有yi种上当的感觉。
其实陈祖义之前之所以会认为自己必胜无疑,yi方面是出于自信,另yi方面则是因为他不了解郑和是yi个什么样的人。
可能陈祖义是在三佛齐呆久了,还当上了部落头,每天被yi群人当主子贡着,就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其实从两个人的身份就可以看出来,陈祖义是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才逃出来的yi般犯人,而郑和却是千里挑yi的佼佼者
陈祖义长期以来带着他的海盗部下打劫船只,最多也就指挥几千人,都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他似乎天真的以为打仗就这么简单,这个叫郑和的人也必然会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而郑和从十yi岁起就已经从军,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在朱棣手下身经百战,参加的都是指挥几十万军队的大战役,还曾经和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铁铉c盛庸c平安等人上阵交锋,那些超级猛人都奈何不了他,何况小小的海盗头陈祖义。
陈祖义的这些花招根本逃不过郑和的眼睛,郑和之所以没有立刻揭穿陈祖义,是因为他决定将计就计,设置yi个更好的圈套让陈祖义跳进去,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盗都找来,才方便yi网打尽。此外,在郑和看来,活捉陈祖义很有必要,因为这个人将来可以派上用场。至于派上什么用场,我们下面会介绍。
在清除了这些海盗后,郑和继续扬帆向祖国挺进,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光荣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并受到了朱棣的热烈欢迎和接见。
此时,陈祖义成为了yi个有用的人,由于他本就是逃犯,又干过海盗,为纪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盗行动的成功,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这么看来,陈祖义多少也算为宣传事业做出了点贡献。
这次创造历史的远航虽然没有找到建文帝,却带来了yi大堆西洋各国的使者,这些使者见证了大明的强盛,十分景仰,纷纷向大明朝贡,而朱棣也终于体会到了君临万邦的滋味。
国家强盛就是好啊,感觉实在不错。
而朱棣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他还得知在更遥远的地方,有着皮肤黝黑的民族和他们那神秘的国度。
这实在是yi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生意,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出航的费用高了点,但这点钱大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于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此后,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c永乐七年1409九月c永乐十yi年1413冬c永乐十五年1417冬c永乐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这五次的航海过程与第yi次比较类似,除了路线不同,到达地方不同c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这里就不yiyi阐述了。
郑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当然他和他的舰队在这几次航程中也干过yi些小事,如下:
调节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暹罗与苏门答腊;
收拾拦路打劫,不听招呼的国家锡兰山国,把国王抓回中国坐牢够狠;
带其他国家国王到中国观光苏禄国代表团,国王亲自带队,总计人数三百四十余人,吃了yi个多月才回去;
带回了中国人向往几千年的野兽麒麟后来证实是长颈鹿。
这么总结yi下,发现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高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国家确实很穷,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锡兰山国王,后来也被放了回去,从不仗势欺人虽然他们确实有这个资本,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发现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财富,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c杀人放火,只是为了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南非的yi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这是yi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yi天,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孰是孰非,yi目了然。
有yi句老话用在这里很合适:要相信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yi句笑话,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yi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这是yi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拜访了许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c莫桑比克c肯尼亚等国,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上面我们只介绍了郑和六下西洋的经过,却漏掉了第七次,这并不是疏忽,而是因为第七次远航对于郑和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就在这次远航中,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最大梦想。
之前的六次航程对于郑和来说,固然是难忘的,可是他始终未能完成自己yi生的夙愿朝圣。这也成为了在他心头萦绕不去的牵挂,但他相信,只要继续下西洋的航程,总是会有机会的。
可是yi个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永乐二十二年1424,最支持他的航海活动的朱棣去世了,大家忙着争权夺位,谁也没心思去理睬这个已经年近花甲,头发斑白的老人和他那似乎不切实际的航海壮举。
郑和被冷落了,他突然之间就变成了yi个无人理会,无任何用处的人,等待他的可能只有退休养老这条路了。
幼年的梦想终归还是没能实现啊,永乐皇帝已经去世了,远航也就此结束了吧
上天终究没有再次打击这位历经坎坷的老者,他给了郑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朱瞻基突然让人去寻找郑和,并亲自召见了他,告诉他:立刻组织远航,再下西洋
此时距离上次航行已经过去了七年之久,很多准备工作都要重新做起,工作十分艰巨,但郑和仍然十分兴奋,他认为,新皇帝会继续永乐大帝的遗志,不断继续下西洋的航程。
事实证明,郑和实在是过于天真了,对于朱瞻基而言,这次远航有着另外的目的,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并非yi系列航海活动的开始,恰恰相反,是结束。
朱瞻基为什么要重新启动航海计划呢,我引用他诏书上的yi段,大家看了就清楚了,摘抄如下:
“朕祗嗣太祖高皇帝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太宗文皇帝朱棣c爷爷c仁宗昭皇帝朱高炽c爹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宁于庶类,已大敕天下,纪元宣德,咸与维新。尔诸番国远外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太监郑和c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看明白了吧,这位新科皇帝收拾掉自己的叔叔这个后面会详细讲后,经过几年时间,稳固了皇位,终于也动起了君临万邦的念头,但问题在于,“万邦”比较远,还不通公路,你要让人家来朝贡,先得告诉人家才行。想来想去,只能再次起用郑和,目的也很明确:告诉所有的人,皇帝轮流坐,终于到我朱瞻基了
不管朱瞻基的目的何在,此时的郑和是幸福的,他终于从众人的冷落中走了出来,有机会去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作为皇帝的臣子,郑和的第yi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交给他的重任,而他那强烈的愿望只能埋藏在心底,从几岁的顽童到年近花甲的老者,他yi直在等待着,现在是时候了。
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郑和又yi次出航了,他看着跟随自己二十余年的属下和老船工,回想起当年第yi次出航的盛况,不禁感慨万千。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波,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了
他回望了不断远去而模糊的大陆海岸线yi眼,心中充满了惆怅和喜悦,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了,前往异国的彼岸,和从前六次yi样。
但郑和想不到的是,这次回望将是他投向祖国的最后yi瞥,他永远也无法回来了。
最后的归宿
郑和的船队越过马六甲海峡,将消息传递给各个国家,然后穿越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驶往郑和几十年来日思夜想的地方麦加。
伊斯兰教派有三大圣地,分别是麦加c麦地那c耶路撒冷。其中麦加是第yi圣地,伟大的穆罕默德就在这里创建了伊斯兰教。穆斯林yi生最大的荣耀就是到此地朝圣。
不管你是什么种族c什么出身,也不管你坐船c坐车c还是走路,只要你是穆斯林,只要有yi丝的可能性,就yi定会来到这里,向圣石和真主安拉吐露你的心声。
郑和终于来到这个地方,虽然他是yi个优秀的航海家,虽然他是yi个开创历史的人,但在此刻,他只是yi个普通而虔诚的穆斯林。
他终于来到了这片梦想中的地方,他终于触摸到了那神圣的圣石,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是yi次长达五十余年的朝圣之旅,五十年前,梦想开始,五十年后,梦想实现。这正是郑和那传奇yi生的轨迹。
从幸福的幼年到苦难的童年,再到风云变幻的成年,如今他已经是yi个风烛残年的老者,经历残酷的战场厮杀,尔虞我诈的权谋诡计,还有那浩瀚大海上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无数次的考验和折磨终于都挺过来了。
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已别无所求。
朝圣之后,船队开始归航,使命已经完成,梦想也已实现,是时候回家了。
但郑和却再也回不去了。
长期的航海生活几乎燃尽了郑和所有的精力,在归航途中,他终于病倒了,而且yi病不起,当船只到达郑和第yi次远航的终点古里时,郑和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就此结束了他的yi生,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子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yi个伟大的,为后人怀念的人。
他历经坎坷,九死yi生,终于实现了这yi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他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c印度c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yi个强大c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虽然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没有能够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伦之乐。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yi段传奇,yi段中国人的海上传奇。
而创造这段传奇的郑和,是yi个英雄,yi个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古里成为了郑和最后到达的地方,似乎是yi种天意,二十多年前,他第yi次抵达这里,意气风发之余,立下了“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豪言壮语。二十年后,他心满意足的在这里结束了自己传奇的yi生。
郑和,再看yi眼神秘而深邃的大海吧,那里才是你真正的归宿,你永远属于那里。
古里的人们再也没有能够看到大明的船队,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六十多年后,yi支由四艘船只组成的船队又来到了古里,这支船队的率领者叫达伽马。
这些葡萄牙人上岸后的第yi件事就是四处寻找所谓的财宝,当他们得知这里盛产香料c丝绸时,欣喜若狂,这下真的要发财了。
找到这个可以发大财的地方后,达伽马十分得意,便在科泽科德竖立了yi根标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根标柱象征着葡萄牙的主权。
在别人的土地上树立自己的主权,这是什么逻辑其实也不用奇怪,这位达伽马在他的这次航行的所到之地都竖了类似的标柱,用这种乱搭乱建的方式去树立他所谓的主权,这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逻辑。
然而这位挂着冒险家头衔的殖民者永远也不会知道,早在六十年多前,有yi个叫郑和的人率领着大明国的庞大舰队来到过这里,并树立了yi座丰碑。
yi座代表和平与友好的丰碑。
第五章 纵横天下
让我们回到永乐大帝的时代,在朱棣的统治下,国泰民安,修书c迁都c远航这些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yi,如果考虑到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奄奄yi息,英法百年战争还在打,哈布斯堡家族外强中干,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我们似乎也可以把前面那句话中的之yi两字去掉。
我们经常会产生yi个疑问,那就是怎样才能获得其它国家及其人民的尊重,在世界上风光自豪yi把,其实答案很简单国家强大。
明朝在这方面就是yi个典型的例子。
自元朝中期,国力衰落后,原先那威风凛凛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就已经成为了空架子,元朝皇帝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很多国家再也不来朝贡,甚至断绝了联系。
生了病的老虎非但不是老虎,连猫都不如。
而自从朱元璋接受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强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威名远播。
于是那些已经“失踪”很久的各国使臣们又纷纷出现,进贡的进贡,朝拜的朝拜,不过你可千万别把这些表面上的礼仪当真,要知道,他们进贡c朝拜后,是有回报的,即所谓的“锦绮c纱罗c金银c细软之物赐之”,要是国家不强盛,没有钱,你看他还来不来拜你
之前我们说过,洪武年间,朝鲜成为了明朝的属国,自此之后,朝鲜国凡册立太子c国王登基必先告知明朝皇帝,并获得皇帝的许可和正式册封,方可生效。永乐元年,新任国王李芳远即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此惯例之后二百余年yi直未变。
而郑和下西洋后,许多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前来朝贡,不过其中某些国家的朝贡方式十分特别。
按说朝贡只要派个大臣充当使者来就行了,但某些国家的使臣竟然就是他们的国王
据统计,仅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盛况空前。而文莱c满剌加c苏禄c古麻剌朗国每次来到中国的使团都是国王带队,而且这些国王来访绝不像今天的国家元首访问,呆个两三天就走,他们往往要住上yi两个月,带着几百个使团成员吃好玩好再走,与其说是使团,似乎更类似观光旅游团。
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在这yi系列过程中,居然有多达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是如此的钦慕中国,在遗嘱中竟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华大地。而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厚葬了他们。
贵为yi国之君,死后竟不愿回故土,而宁愿埋葬于异国他乡之中国,可见当年大明之吸引力。
此外当时的琉球群岛三国:中山c山南c山北,也纷纷派遣使臣来到中国朝贡,其中中山最强,也是最先来的,山南c山北也十分积极,不但定期朝贡,还派遣许多官方子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而亚洲另yi个国家的朝贡也是值得仔细yi说的,这个国家就是近现代与中国打过许多交道的日本。
在当时无数的朝贡使团中,也有日本的身影,永乐元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源道义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当时朝贡国家很多,大都平安无事,可偏偏日本的朝贡团就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原来当时的明朝政府是允许外国使臣携带兵器的,但这些日本朝贡团却不同其他,他们不但自己佩刀,还往往携带大量兵器入境。在完成外交使命后,他们竟然俬 自将带来的大批武士刀在市场上公开出售,顺便赚点外快估计也是因为没有其它的东西可卖。按照今天海关和工商局的,这种行为是携带超过合理自用范围的违禁品,并在没有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出售,应予处罚,大臣李至刚就建议将违禁者抓起来关两天,教训他们yi下。
在这个问题上,朱棣显示了开明的态度,他认为日本人冒着掉到海里喂王八的危险,这么远来yi趟不容易,就批准他们公开在市场上出售兵器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所费实多毋阻向化。
可能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在上文中并没有说日本国王或是日本天皇,而是用了yi个词实际统治者。因为之后我们还要和这个叫日本的国家打很多交道,这里就先解释yi下这样称呼的原因,下面我们将暂时离开明朝,进入日本历史。
在日本,天皇yi直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但天皇实际统治的时间并不长,真正的实权往往掌控在拥有土地和士兵的大臣手上,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统治者。到了公元十三世纪,随着yi件事情的发生,这个倾向进yi步深化。
这件事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源平合战,源平两家都是日本著名的武士家族,当时源氏的领军人物源赖朝在他的弟弟,日本第yi传奇人物源义经的帮助下打败了平氏,获得了日本的统治权。
源赖朝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德川家康yi直奉此人为偶像,他为了更好的控制政权,在京都之外建立了幕府,作为武士统治的基地。由于幕府建在镰仓,日本史称镰仓幕府。源赖朝还给了自己yi个特别的封号征夷大将军,这就是后来日本历史上所谓幕府将军的来历。
而那位永乐年间来朝贡的源道义就是当时的日本将军,当然,在明朝和之后的清朝史书中都是找不到日本将军这个称呼的,对于这个来历复杂,不清不楚的将军,中国史书全部统称日本王,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名分再怎么乱c怎么复杂,那也是日本自己的事情。
也正是由于这yi原因,日本的国家政治和发布政令包括发动侵略战争都是由占据统治地位的将军或实权大臣如丰臣秀吉就不是将军,而是关白主使的。
当然了,近现代发动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的那几位仁兄除外明治维新之后,天皇已经掌握了实权。
但在当时,在强大的明朝面前,日本还是表现得比较友好的,虽然这种友好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
永乐三年1405,日本国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贡,此时中国沿海yi带已经出现较多倭寇,他们经常四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朱棣大发雷霆,他严厉质问日本使臣,并让他带话回去,要日本国王将军好好管管这件事情。这番辞令换成今天的外交语言来说,应该是,如果日本不管,由此造成的yi切后果将由日方负责等等。如果按照朱棣的性格直说,那就是,如果你不管,我替你管。
当时的日本将军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朱棣这番话的含义,便马上发兵,剿灭了那些作乱的人,并把其中带头的二十个人押送到了中国,朱棣十分满意,他也给足了日本将军面子,又让他们把这些人押回日本自己处置。
可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使臣走到宁波时,觉得这些人带来带去太麻烦,占位置不说还费粮食,就地把他们解决了,还是用比较特别的方式“蒸杀之”。
从此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是很识时务的。
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明朝派遣使臣去日本,日本将军竟然俬 自扣押明朝使臣,此后,日本停止向明朝朝贡,两国关系陷入低谷。
总体而言,当时的大多数国家与明朝的关系都是极为融洽的,而在明帝国的西北部,西域各国也与明朝恢复了联系,并开始向明朝朝贡。
此时的明朝,疆域虽然不及元朝,但已北抵蒙古,西达西域,东北控制女真,西南拥有西藏,并有朝鲜c安南今越南为属国,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更是远播四方。
如此辽阔之疆域,如此强大之影响力,当时的大明已经成为堪与汉唐媲美的强大帝国。
在大明帝国统治下的百姓们终于摆脱了战乱和流浪,不再畏惧异族的侵扰,因为这个强大的国家足可以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自豪地说:
我是大明的子民。
西南边疆的隂 谋
虽然明帝国十分强大,但捣乱的邻居还是有的,也多多少少带来了yi些麻烦,而最早出现麻烦的地方,就是安南。
安南今越南,又称交趾,汉唐时为中国的yi部分,到了五代时候,中原地区打得昏天黑地,谁也没时间管它,安南便独立了,但仍然是中国的属国,且交往密切。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册封过安南国王陈氏,双方关系良好,自此安南仿效朝鲜,向大明朝功,且凡国王继位等大事都要向大明皇帝报告,得到正式册封后方可确认为合法。
然而在建文帝时期,安南的平静被打破了,它的国禸 发生了yi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由于有人及时封锁了消息,大明对此yi无所知。
永乐元年,安南国王照例派人朝贺,朱棣和礼部的官员都惊奇的发现,在朝贺文书上,安南国王不再姓陈,而是姓胡。文书中还自称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外甥,被百姓拥立为国王,请求得到大明皇帝的册封。
这篇文书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破绽,事情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政治经验丰富的朱棣感觉到其中yi定有问题,便派遣礼部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
被派出的官员名叫杨渤,他带着随从到了安南,由于某些未知原因,他在安南转了yi圈,回朝后便证明安南国王所说属实,并无虚构。朱棣这才相信,正式册封其为安南国王。
于是安南的秘密被继续掩盖。
事后看来,这位杨渤如果不是犯了形式主义错误,就是犯了受贿罪。
但黑幕终究会被揭开的。
永乐二年,安南国大臣裴伯耆突然出现在中国,并说有紧急事情向皇帝禀报,他随即被送往京城,在得到朱棣接见后,他终于以见证人的身份说出了安南事件的真相。
原来在建文帝时期,安南丞相黎季犛突然发难,杀害了原来的国王及拥护国王的大臣,自后他改名为胡yi元,并传位给他的儿子胡上大下互,并设计欺骗大明皇帝,骗取封号。
裴伯耆实在是yi等yi的忠臣,说得深泪俱下,还写了yi封书信,其中有几句话实在感人:“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伏愿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j凶,复立陈氏,臣死且不朽”
裴伯耆慷慨陈词,然而效果却不是很好,因为朱棣是yi个饱经政治风雨的权场老手,对这yi说法也是将信将疑。而且从裴伯耆的书信看来,很明显,此人的用意在于借明朝的大军讨伐安南,这是yi件大事,朱棣是不可能仅听yi面之辞就发兵的。于是,朱棣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安排裴伯耆先住下,容后再谈。
然而同年八月,另yi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朱棣的沉默。
这个人就是原先安南陈氏国王的弟弟陈天平,他也来到了京城,并证实了裴伯耆的说法。
这下朱棣就为难了,如果此二人所说的是真话,那么这就是yi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必须出兵了,可谁又能保证他们没有撒谎呢,现任安南国王大权已经在握,自然会否认陈天平的说法,真伪如何判定呢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朱棣以前并没有见过陈天平,对他而言,这个所谓的陈天平不过是yi个来历不明的人,万yi要听了他的话,出兵送他回国,最后证实他是假冒的,那堂堂的大明国就会名誉扫地,难以收拾局面。
这真是yi个政治难题啊。
然而朱棣就是朱棣,他想出了yi个绝妙的主意解开了难题。
大凡年底,各国都会来提前朝贡,以恭祝大明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南也不例外,就在这yi年年底,安南的使臣如同以往yi样来到明朝京城,向朱棣朝贡,但他们绝没有想到,yi场好戏正等待着他们。
使臣们来到宮殿里,正准备下拜,坐在宝座上的朱棣突然发话:“你们看看这个人,还认识他么”
此时陈天平应声站了出来,看着安南来的使臣们。
使臣们看清来人后,大惊失se ,出于习惯立刻下拜,有的还痛哭流涕。
yi旁的裴伯耆也十分气愤,他站出来斥责使臣们明知现任国王是篡权贼子,却为虎作伥,不配为人臣。他的几句话击中了使臣们的要害,安南使臣们惶恐不安,无以应对。
老到的朱棣立刻从这yi幕中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拍案而起,厉声斥责安南使臣串通蒙蔽大明,对篡国j臣却不闻不问的恶劣行径。
在搞清事情经过后,朱棣立刻发布诏书,对现任安南国王胡上大下互进行严厉指责,并表示这件事情如果没有yi个让自己满意的答复,就要他好看。
朱棣的这yi番狠话很见成效,安南现任胡氏国王的答复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在答复的书信中,这位国王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表示自己不过是临时占个位置而已,国号纪年都没敢改,现在已经把位置空了出来,诚心诚意等待陈天平回国继承王位。
这个回答让朱棣十分满意,他也宽容的表示,如果能够照做,不但不会追究他的责任,还会给他分封土地。
然后,朱棣立刻安排陈天平回国。
话虽这样说,但朱棣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他深知口头协议和文书都是信不过的这得益于他早年的经历,因为当年他自己就从来没有遵守过这些东西。
为保障事情的顺利进行,他安排使臣和广西将军黄中率领五千人护送陈天平回国,按照朱棣的设想,陈天平继位之事已是万无yi失。
可是之后发生的事情只能用yi个词语来形容:耸人听闻。
黄中护送陈天平到了安南之后,安南军竟然设置伏兵在黄中眼皮底下杀害了陈天平,还顺道杀掉了明朝使臣,封锁道路,阻止明军前进。
消息传到了京城之后,朱棣被激怒了,被真正的激怒了。
真是胆大包天
阳奉隂 违也就罢了,竟然敢当着明军杀掉王位继承人,连大明派去的使臣都yi齐杀掉
不抱此仇,大明何用养兵何用
安南平定战
杀掉了陈天平,胡氏父子安心了,陈氏的后人全部被杀掉了,还顺便干掉了明朝使臣,他虽然知道明朝yi定会来找他算账,但他也早已安排好了军队防御,并在显要位置设置了关卡。
只要占据有利地势,再拖上了几年,明朝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地位。
这就是胡氏父子的如意算盘。
算盘虽然这样打,但他们也明白,明朝发怒攻打过来不是好玩的,于是他们日夜不停艹 练军队,布置防御,准备应对。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过了三个多月,明朝那边yi点动静都没有,莫非他们觉得地方偏远,不愿前来
存有侥幸心理的胡氏父子没有高兴多久,战争的消息就传来了,明朝军队已经正式出发准备攻取安南。
这早在胡氏父子的预料之中,所以当部下向他们报告军情时,父子俩还故作镇定,表明yi切防御工作都已经预备好,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对父子之所以还能如此打肿脸充胖子,强装镇定,很大yi部分原因在于这父子两个并不知道为何明朝要过三个月才来攻打他们。
那是因为军队太多,需要动员时间。
多少军队需要动员几个月
答:三十万。
当然了,根据军事家们的习惯,还有yi个号称的人数,这次明军军队共三十万,对安南号称八十万,胡氏父子从手下口中听到这个数字后,差点没晕过去。
带领这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