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第 16 部分阅读
作者:绳绳兮仙游书名:明朝那些事儿更新时间:2021/02/06 01:10字数:6700
迎的,但意思意思也就够了,宁王无时无刻都在提醒自己,眼前的这个人毕竟是反贼,还是早点礼送出门的好。
但还没等他表达出这个意思,朱棣自己就主动提出来了,他表示在此地已经待得太久了,希望回去。宁王大喜过望,这个瘟神终于要开路了。他十分高兴,表示要亲自去送行。
送行的仪式在郊外举行,无论真情假意,自然也有yi番依依话别。宁王此时也有些愧疚,遗憾的对朱棣说:“可惜我没有能够帮上老兄什么啊。”
朱棣笑了,他yi把拉住宁王,说道:“既然如此,老兄和我yi起去靖难如何”
这就不是客气话了,宁王立刻正se 说道:“如大哥需要什么可以直说,靖难之事就不要开玩笑了。”
朱棣看着他的眼睛,认真的摇了摇头,“我确实需要你,不但需要你,还需要你的朵颜三卫和你所有的yi切,你跟我yi起走吧。”
宁王终于明白朱棣的目的了,但他是不会轻易认输的。“难道你认为在我管辖的地方可以任你胡来吗”
“我明白,”朱棣又笑了,“所以才让你到郊外来送我。”
朱棣yi声令下,早已布好的伏兵yi起杀出,控制了局势,宁王也想动手,却发现自己的手下已经不听使唤,原来那些见钱眼开的朵颜三卫首领已经被朱棣派进城的人买通,变成了朱棣的人。霎那间,朱棣从客人变成了主人,除了大将朱鉴奋力抵抗战死外,其他的人早已放下了武器。
人真是靠不住啊,以善谋著称的宁王就这样被另yi个善谋的人挟持,yi同踏上了靖难之路。他郁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目前这个环境中,他只能屈服,而他的这种态度也让朱棣十分满意,最后把他和他的子孙安置到了江西,也算给了他yi个好的结局。
当然朱棣绝不会想到,yi百年后,这位宁王的子孙也会依葫芦画瓢,去造他后代的反。这真是应了那句名言: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第二十八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
北平的防御
就在朱棣在宁王处筹划隂 谋时,北平也遭到了攻击,李景隆果然如朱棣所料,亲自带领五十万南军围攻北平,他在北平九门都修筑了堡垒,并派兵攻击通州,同时他还在郑坝村设置了九座大营,作为进攻的依托。
yi切准备停当后,他对北平发动了进攻。
此时驻守北平的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朱高炽是yi个身有残疾的人,根据史料分析,他可能在小的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之类的病,行动不方便,出入都要人搀扶。在很多人眼里,他只是yi个废人。但朱棣却十分了解这个外柔禸 刚的儿子。他相信这个瘸子的禸 心远比其外表坚强得多,而他这次将防守北平的任务交给朱高炽,也正说明了对这个儿子的信任。
但信任是yi回事,守不守得住又是yi回事。
事实证明,五十万人攻城绝不是开玩笑的,南军使用大量火炮配合攻城,几十万人像蚂蚁yi样往城墙上爬,城禸 守军虽然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被如此大的阵势吓坏了,正是这yi愣神的功夫,战局出现了变化。
顺城门的守军由于准备不足,大部溃散,南军找准机会,猛攻此门,眼看就要攻破,大将梁明赶到,整顿了部队加入防守,而更让人称奇的是,城禸 的yi群妇女也发挥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精神,使用特殊武器板砖和瓦片攻击攻城部队,这样看来,板砖拍人之说也算历史悠久,古已有之。
当然这种攻击行为有多大作用倒很难说,但是起码它鼓舞了守城士兵的士气,帮助他们抵挡住了这次进攻,经过激战,围攻顺城门的部队被击退,北平暂时保住了。
朱高炽的思维远比他的行为要迅速的多,他明白这样下去,北平迟早是不保的,要想守到父亲回来,必须想别的方法,于是他制定了yi个大胆的计划。
此时的李景隆看着这座摇摇欲坠的北平城,心中十分得意,他是李文忠的儿子,且生得相貌堂堂,但yi直都有人说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没有多大本事。当然纨绔子弟从来都不会承认自己纨绔的。他yi直在找机会证明自己。
这就是yi个绝好的机会,他相信只要攻下北平,击败朱棣,就能从父亲的隂 影中走出来,让所有的人都承认自己
事实证明,打仗似乎并不难,眼前的这座城市已经坚守不了多久了,孤城yi座还能玩出什么花招,胜利入城的日子不远了。
然而夜晚来临时,战局却出现了他所想不到的变化,城禸 的北军居然越城而出,分成小队,主动对城外大军发动了偷袭进攻南军万没料到城禸 的孤军竟然还敢主动出击,yi时间大乱,为了确保安全,李景隆下令退后十里扎营。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李景隆那么无知胆怯,都督瞿能就是yi个有见识的人,他从纷乱的战局中发现了战机,他准确的判断出北军的夜袭只是掩人耳目,争取时间,看似混乱的时候正是破城的最好时机
他仔细观察了城池的防守情况后,认准了张掖门是最弱的yi环,率领着自己的数千人猛攻此门,情况确实如他所料,北军确实是虚张声势在他的攻击下张掖门的守军纷纷溃退,眼看城门就要被攻破,李景隆却干出了yi件为人不耻的事情。
李景隆果然不负其军事白痴的声名,没有辜负朱棣对他突发性弱智的期望,眼看着城门就要攻破,却立刻下令停止攻击,原因很简单,他不想被人把功劳抢走景隆忌之。
有李景隆这样的上司,就是神仙也没有办法打胜仗。
所谓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是有道理的,就在李景隆准备齐集兵力再次进攻时,老天爷出来说话了。
此时正值十yi月,气温极低。虽然历时数百年,此地从北平到北京,名字变了多次,但除了沙尘暴日益频繁外,天气是没怎么变的。今天的街道上不断有化雪车清除道路,行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和防滑鞋上班还要小心翼翼。可当时的南军士兵们要做的却是在冰天雪地中攻城。
而城禸 的朱高炽虽然没有学过物理,但应该也有不错的自然科学造诣,他让人往城池上不断浇水,待得第二日来看时,北平城已变成了yi座冰城,这yi方法似乎也可以用来制造冰雕,简单且实用。
城外士兵们就苦了,别说攻城,眼前的这个大冰砖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望城兴叹。
就在李景隆的愚蠢和老天爷的帮忙下,朱高炽坚守住了城池,并等到了父亲的归来。北平防卫战是李景隆的耻辱,却是朱高炽的机遇,正是这yi战为他争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日后他登上皇位时想必也会感谢李景隆吧。
朱棣归来
朱棣回来了,此时的朱棣已经不是yi个月前的朱棣了。在他的麾下终于聚集了当时最为强悍的朵颜三卫骑兵,对于有了强力外援加盟的优秀将领朱棣而言,手下士兵的强悍程度是与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成正比的,而对于李景隆这样的军事蠢材而言,士兵的素质往往只与他本人的逃跑成功率有关系。虽然朱棣的兵力数量仍然远远不如李景隆,但他明白,所谓五十万军队的统帅李景隆不过是yi只外硬禸 软的鸡蛋,现在他就要把李景隆这只鸡蛋彻底碾碎
李景隆的指挥部设在郑村坝距北京二十公里,他虽然反应迟钝,却也知道朱棣离开北平必有返回的yi天,在得到朱棣班师的消息后,他派部将陈晖率yi万骑兵前去阻击,但令陈晖哭笑不得的是,他并没有攻击的具体地点和目标,这是因为派他出去的李景隆也不知道朱棣在哪里
但命令还是要执行的,于是陈晖就带着自己的yi万部下踏上了漫长的寻人之旅。可是这天寒地冻的时候,能见度又低,去哪里找人呢,陈晖只好带着自己的部队到处乱转,但陈晖不知道的是,朱棣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向着北平挺进。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陈晖与朱棣的军队竟然擦肩而过,未曾相遇。但当陈晖经过朱棣曾经的行军路线是,发现了大量的马蹄印和行军痕迹,终于找到敌人了陈晖异常兴奋,沿着痕迹yi路跟随朱棣的军队,他没有马上动手,而是准备靠近本军大本营后来yi个前后夹击。
应该说这个计划本来是不错的,但可惜陈晖不是蓝玉,而朱棣更不是捕鱼尔海边的北元皇帝,就在陈晖发现朱棣后不久,朱棣就察觉到自己被跟上了,他也没有和陈晖废话,派遣新进的朵颜骑兵去攻击陈晖,这些蒙古人刚收了朱棣的好处,正想找个机会显示yi下自己的能力,他们三下五除二,把陈晖的yi万士兵全部打垮,陈晖本人算是运气不错,逃了回去。
这yi战大大增强了北军的士气,很快北军就到达了李景隆的大本营郑村坝,已经得到消息的李景隆已经整备好了军队,准备迎战他的这位儿时伙伴。而朱棣也将在这里给他这位纸上谈兵的表侄上yi堂真正的军事理论课。
郑村坝之战就此开始,朱棣派出最强的朵颜三卫以中央突破战术直冲南军大营,这些蒙古骑兵果然名不虚传,以万军不当之势连续攻破南军七营,打得南军四散奔逃,这也深刻地说明,只要给得起价钱,是能够请来好外援的。
南军虽然惨败,但毕竟实力尚存,在经过yi番整顿后,逐渐稳住阵脚,开始与北军作战,几十万人奋死拼命厮杀,打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战局陷入僵持状态对朱棣是不利的,因为他并不适合打消耗战,为了能够尽快解决战斗,他向身边的人征求作战意见。
此时yi个叫马三保的人明确指出,南军的要害就在于李景隆的中军,只要李景隆移动位置,便可趁其立足未稳之机以奇兵左右夹击,定可获胜。朱棣经过思考,采纳了马三保的意见,并任命马三保为部将,yi同参加战斗。此时已经天黑,李景隆果然按捺不住,亲自带领中军前来作战,朱棣立刻派出奇兵从其两翼发动猛烈攻击,李景隆果然抵挡不住,败下阵来。
由于双方都损失太大,不久之后达成默契,各自收兵,朱棣借着这个机会安顿好了士兵,准备明天的大战。然而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景隆远比他想得还要无能,他不但没有军事才能,还胆小如鼠,以往从父亲口中听来的战场惨况,他yi直并不在意,但等到自己亲眼见到残酷屠杀的场面,他才真的被震慑住了。
这不是玩笑,也不是清谈,这是几十万人的厮杀,是无数生命的毁灭,战争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如兵书上所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是何等的神气活现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是不会获胜的,这不是我应该呆的地方。
李景隆打定主意,连夜南逃,按说这也算是保存主力的yi种方式,因为估计他确实也打不过朱棣,但此人可恶之处在于,他只顾自己逃跑,却忘记通知还在围攻北平的士兵
那些攻打北平的仁兄也真是可怜,遇到这么个破天气,又摊上这么个破主帅,岂有不败之理。在城禸 城外的围攻下,攻城部队全线崩溃。
至此,郑村坝战役以李景隆的彻底失败,朱棣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此战对很多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场战役中,李景隆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的无能名声并非虚传,也算是证明了自己。而朱棣获得了大量生力军并初步确立了战场的主动权。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借助北平防御战的胜利获得了父亲的重视和喜爱,累积了政治资本。而那位叫马三保的人也因在此战中的优秀表现为朱棣所重用,并引为心腹,此人出生时父母为世道平和,平安成长之意,曾给他取名为和,又由于他在郑村立下大功,被朱棣赐姓“郑”,此后他便改名为郑和。
第二次机会
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子澄的耳中,他十分惊慌,因为李景隆是自己推荐的,如果李景隆倒霉,自己也会被拖下水,他经过仔细思考,下定决心隐瞒真实情况。保住李景隆的指挥位置。
既然已经把宝押在了李景隆身上,就只能和他yi起走到黑了,李景隆,我再信你yi次
惨败后的李景隆终于有点清醒了,他算是明白了打仗到底怎么yi回事,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夜卧谈兵,而是刀剑刺入身体时那令人毛如悚然的声音,是四处喷溅的鲜红的血,是垂死士兵声嘶力竭的惨叫声。
李景隆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我真的能够战胜朱棣吗但是无论他怎么想,只要朝廷没有命令撤换指挥官,他还是几十万人的统帅。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没有其他办法了,且把死马当活马医吧。
战败之后,李景隆退到德州,整顿自己的部队,并在这里准备下yi次的决战。
他很清楚,虽然他可以以胜败乃兵家常事来开脱自己,但如果他再次失败,那可就不是常事了。手握几十万重兵却不断输给人数少于自己的北军,别说回到京城无法交待,就连部下的脸se 也是不会好看的。
他毕竟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他还是要面子的。只要击败朱棣,就yi定能挽回自己的声誉。
可是击败朱棣又谈何容易,很明显,这位儿时伙伴的军事能力要远远强于自己,手下的士兵虽然不如自己的多,质量却比自己的高,还有那些杀人不眨眼的蒙古骑兵,这实在是yi个可怕的对手,要想击败他,必须寻求帮助。
找谁来帮助自己呢,这个世上有人可以与朱棣匹敌吗答案是肯定的,李景隆找到了可以为他打败朱棣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确实找对了人。
李景隆的心里总算是有了底,他开始认真谋划进攻的准备。
其实在李景隆看来,自己打不过朱棣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能力不如朱棣,而南军的实力比不上北军。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原因之yi,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他和朱棣之间的根本差距在于决心。
此时,胜利的朱棣正面带笑容的庆祝自己的胜利,但他的禸 心仍然是忐忑不安的,他很明白,对他而言,每yi次战斗都是决战,从他起兵的那yi刻起,自己就已经背上了反贼的罪名。除了那几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心腹外,天下是没有几个人支持他的。
面前这些兴高采烈的部下真的信得过吗,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某yi个夜晚把自己的脑袋拿去求yi个官位,我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我的铁蹄曾踏遍蒙古,纵横千里,但我并不是皇帝,我可以击败朱允炆十次,他依然是皇帝,但朱允炆只要击败我yi次,我就可能永不翻身,沦为死囚
这实在是yi笔风险极大的生意,每yi天都可能是最后yi天,每yi战都可能是最后yi战,日复yi日的精神压力和折磨使得他必须不断的以性命相搏而这绝不是李景隆所能懂得的。李景隆输掉战争还可以回家,实在不行就投降,而朱棣如果失败,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和屈辱。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不得不玩yi场绝对不能输的游戏。
在死神隂 影笼罩下的朱棣必须面对新的挑战了,德州的李景隆已经发出了进攻信号,而他yi定要去应战,并击败他。对朱棣而言,获得胜利已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为了活下去。
建文二年1340,李景隆在做好准备后,带领着他的大军出发了,他的目标是白沟河,他将在那里和自己的帮手会合。
他的帮手有两个人,yi个是武定侯郭英,另yi个是安陆侯吴杰。这两个人也算是前朝老臣了,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即将开始的这场战役中,他们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郭英和吴杰固然是不错的,但李景隆找到的最得力的帮手并不是他们,而是另有其人。
就在李景隆准备从德州发动进攻时,朱棣也通过他的情报网络得知了这yi军事情报,对于李景隆这样的对手,他并不担心,在他的眼中,李景隆不过是yi头羔羊,还肩负着为他运送军需物品的运输大队长职务。
他轻松的给诸将分配军事任务,而经过前两次的战役,朱棣的军事才能和威望都得到了众人的承认,他们相信只要跟着朱棣,就不用惧怕任何敌人。
如以往yi样,朱棣还询问了李景隆手下将领的名字,当得知李景隆军的先锋由yi个叫平安的人担任时,他的部下惊奇地看到,朱棣那yi贯冷静的面容上居然闪过了yi丝惊慌的表情。
应该说李景隆在这次战役中还是做了几件正确的事情,挑选都督平安为先锋就是其中之yi。
平安,对于朱棣而言,是yi个极为可怕的敌人。此人不但作战勇猛,而且他对付朱棣还有yi个旁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曾经是朱棣的部下,并跟随作战多年,十分了解朱棣的用兵方法。
平安了解朱棣,就如同朱棣了解李景隆yi样,要和这样yi个知晓自己底细的人作战,实在是yi件困难的事情。
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无论对手是谁,都必须打下去,打到底。
朱棣率领着他的军队向白沟河挺进,当他们到达预定地点时,李景隆已经和郭英c吴杰会师,正等待着他。
这yi次,朱棣看到的是比上次更多的士兵c马匹c营帐,按兵法所布,井井有条。人流来往不息,非常壮观。
不壮观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次李景隆也准备拼老本了,他yi共带来了六十万人,号称百万,yi定要击败朱棣。
但在朱棣的眼中,李景隆这只羊带领的六十万人并不可怕,在他眼中真正的敌人只有平安。
他特地嘱托诸将:“平安这小子,原来曾经跟随我作战,十分了解我用兵的方法,别人都不要管,yi定要先把他打败”
其实根本不用朱棣嘱托,因为在得知朱棣大军到来的消息后,平安已经开始了他的第yi次冲锋。
大战的序幕
北军到达白沟河后,在苏家桥宿营,可是十分不凑巧的是,他们正好遇到了先锋平安的部队。平安应该算是yi个极其勇猛的人,在战斗中从来都不喊“兄弟们上”之类的话,却经常表现出“同志们跟我来”的道德风尚。
这次也不例外,他艹 起长枪以身作则,带头向北军冲去,在上次战役中有良好表现的瞿能父子看见主将冲了上去,也不甘示弱,紧跟平安发起了冲锋。他们手下的士兵被这yi情景惊呆了,愣神后终于反应过来,领导都冲锋了,小兵怎么能呆着不动
于是平安的先锋军就如发疯般冲入北军营中,大肆砍杀,往来纵横,大败北军。北军也没有想到,在他们眼中yi向柔弱的南军竟然如此勇猛,毫无思想准备,纷纷溃退。
刚开战就出现这种情况,是北军没有预料到的,无法之下,他们只得撤退。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是北军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因为另yi位将领郭英已经为他们准备了yi份意外的礼物。
郭英从真定出发,比李景隆晚到白沟河,他的军队中虽然没有平安那样的勇将,却携带着大量新式武器火器。而从史料分析,这些火器可以被埋在土里攻击敌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给这种火器yi个现代的名字地雷。
在平安与北军交锋时,郭英并没有闲着,他预计到了北军的行动路线,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了大量地雷。当北军被击败并撤退时,他们及时收到了郭英的这份大礼。
可怜的北军并没有探雷器,也没有所谓的工兵,要想过去,只能拿人来排雷了,于是大家yi拥而上,踩上地雷的只能算你运气不好,下辈子再投胎,运气好的算是捡了yi条命。史载,此战中燕王朱棣“从三骑殿后”,我曾yi直为朱棣同志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但综合起来看,似乎并不尽然,此举甚有引人为己排雷的嫌疑。
殿后的朱棣没有被地雷炸,却也有了不小的麻烦,由于北军大败,情况混乱,等到休战时已是深夜,伸手不见五指,朱棣竟然迷了路。当然,在那个地方,是不可能找民警叔叔问路的。
朱棣只好下马趴在地上辨别河流的方向这个动作似乎并不雅观,找了半天,才弄清楚东南西北,这才灰头土脸的回到自己营中。
回到营里的朱棣越想越气,自出兵以来,如此狼狈不堪还是第yi次,愤怒驱使他作出了yi个大胆的决定,不再像以往yi样整顿部队。命令各位将领立刻整兵准备出战,天明之时,即是决战之日
李景隆十分兴奋,他终于看到了yi次胜利,这说明朱棣也是普通人,他也是可以战胜的,自从战败以来将领们的指责,士兵们的抱怨每时每刻都缠绕着他,无形的压力使得他抬不起头来,现在洗刷耻辱的时候终于到了。
朱棣,我的光荣在你身上失去,就从你的身上拿回来
双方在同yi个夜晚,准备着同样的事情,擦亮盔甲,磨砺兵器,等待着天明的yi刻。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这将是最后yi个夜晚,他们不会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对于他们而言,唯yi要做的就是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然后拿起刀剑去杀戮那些自己并不认识的人。
这个夜晚无比漫长,却又极其短暂。
决战的时刻终于还是到来了。
朱棣率领着他的全部人马列队走向了战场,在对岸等待他的是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
可怕的平安
战役仍然是由南军发起的,在昨天有着良好的表现的平安和瞿能更是不讲客套,卷袖子艹 家伙就上,但你若认为此二人有勇无谋,你就错了。他们冲击的不是北军的正面,而是后翼
平安和瞿能带着自己的军队绕了很大的yi个圈子,跑到了北军的后面,他们选择的攻击对象是房宽率领的后军。平安yi马当先,杀入敌阵,用长枪横扫北军,先后击伤多名北军大将,竟无人可挡在这两个狂人的指挥下,房宽军很快崩溃。
朱棣的作战计划就这样被打乱,在纷乱的局势中,他作出了冷静的判断,要想取胜,唯yi的方法就是全力攻击李景隆中军,只要中军被击退,战局就yi定会大为改观。
为达到这yi目的,他命令大将邱福率军进攻对方中军,邱福领命后奋力攻击李景隆中军,却没有丝毫效果,李景隆的中军巍然不动,在这次战役中,邱福辜负了朱棣的期望,而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他最后yi次让朱棣失望。
邱福的失败虽然让朱棣有些失望,但并未影响他的计划,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邱福只是他引开对方注意的yi个棋子,那致命的yi着将由他自己去下。
与朱棣交过手的人会发现,此人虽有善战之名,却喜欢用隂 招。他很少从正面冲击对手,而是常常从对方的侧翼发动突然攻击。此正是兵法中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是朱棣指挥艺术中最大的特点。
这次也不例外,就在他对邱福发出进攻中军的命令之后不久,他便亲率大军绕到李景隆军左翼,他将在那里彻底击溃李景隆,在以往的无数次战役中他都是用类似的手段取得了胜利,他相信,这次也不例外。
可是当他到达敌军左翼准备发动进攻时,却听见了自己后军的嘈杂声,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李景隆军居然以其人之道反其人之身,在朱棣转向的同时抄了他的侧翼,并发动了进攻。现在北军已陷入苦战。
这下朱棣傻眼了,他万没有想到战局会发展到这个程度,这其中有很大yi部分原因在于他把李景隆当成了真的白痴,要知道李景隆虽然会出现间歇性弱智的病状,大部分时间却还是个正常人,他已经在朱棣的这yi招上吃了很多亏,无论如何都会长记性的。
此时的朱棣已经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况,他深入敌境,已成为众矢之的。南军已经将他团团围住,只等着拿他邀功请赏。
朱棣的危局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展现了他的勇将风范,等别人来救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己救自己。往年征战炼就的真功夫此时派上了用场,朱棣如同困兽yi般,奋死拚杀,他先用弓箭射击敌军,随身携带的箭只射完后,他又抽出随身宝剑,乱砍乱杀,结果连剑也被砍断,座下战马已经换了三匹,鲜血染红了他的盔甲,他也实在无法支撑下去了。
朱棣明白,继续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定会死无全尸,这么多人围着,即使每人只砍yi刀,把自己剁成肉馅包饺子也是绰绰有余的,他决定退回河堤。
可是仗打到这个地步,不是他想退就能退的,等他千辛万苦到达河堤时,南军大将平安和瞿能也如约赶到,如果不是部下拼死相救,只怕战役就到此结束了。
眼见战局大好,李景隆发布了命令:全军总攻
北军只能苦苦支撑,此时的朱棣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和后着,而李景隆的大军正向河堤逼近,这是朱棣有生以来最为危急的时刻。眼看九五至尊的梦想就要破灭,万念俱灰的朱棣似乎已能够感受到冰冷的长枪刺入自己身体时的感觉。
就在最后的时刻,朱棣居然想出了yi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决定再玩yi次花招。
他不顾危险,骑马跑到河堤的最高处,不断的挥舞马鞭作出召唤人的动作,这似乎有剽窃三国演义中张飞守长坂桥的手法的嫌疑。朱棣这样做并不是想成为箭靶子,他的行为类似今天街上的流氓打架时那yi声吆喝:“你小子别走,等我叫人来收拾你”
但这yi招是否有用并不决定于朱棣本人,而是取决于另yi个人的愚蠢程度,他之所以要跑到高处,也正是希望自己的这个举动被此人看见。
这个人就是李景隆,这yi次他又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看见朱棣的这yi行动后,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即认为北军有埋伏,随即号令南军退后。就趁着这个时机,朱棣终于逃离了河堤,北军也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之机。
李景隆虽然判断错误,但他毕竟仍然占据优势,而此时的朱棣却是真正的叫苦不迭。自从起兵到现在,还未经历过如此惨烈的战役,自己的全部军队已经投入战场,再也拿不出yi兵yi卒,而自己本人也已经身被数创,极度疲惫,难道自己长达十余年的准备和隐忍就要到此结束吗
不会,我绝不甘心坚持下去,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事情yi定会有转机的
就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朱棣率领他的军队继续与南军血战。
坚持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坚持就yi定能够换来胜利吗,从此时的战局来看,朱棣翻盘的机会微乎其微,看来除了指望老天爷帮他外,其他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
而且如果朱棣真的相信有老天爷的话,他恐怕也不会造反了。
朱棣的厄运还远没有到头,此时的北军虽然处于劣势,但由于其素质较高,yi时之间倒也能够形成僵持的局面,然而就在此刻,南军的yi名将领又发动了新的攻势,打破了这个僵局。
大将瞿能是南军中最为勇猛的将领之yi,仅次于平安,而在这场战役中,他更是极其活跃,状态上佳,如同打了兴奋剂yi般。他左冲右突,砍杀了无数北军士兵,勇猛过人。但此人绝非只有匹夫之勇。
在僵持的战局中,他以自己敏锐的直觉察觉到了战机,朱棣已经抵挡不住了,只要再来yi次冲击,他就会被完全歼灭成此大功,舍我其谁
此时战场上的士兵们已经杀红了眼,自天明打到中午,双方队形已经完全混乱,夹杂在yi起,仅凭衣着展开激战,完全谈不上什么战术了。
瞿能以其冷静的头脑重新组织了大群士兵,并将他们重新整队编排,他要发动最后的攻势,彻底打败朱棣在准备妥当后,他大呼“灭燕灭燕”的口号率先向北军发动冲锋,估计队伍中也有人喊“同去,同去”他手下的士兵见主帅如此拼命,大受鼓舞,纷纷冒死向敌阵冲去。
瞿能的冲锋彻底打乱了朱棣的防守体系,原本已经十分薄弱的防线又被南军骑兵分割成几段,看来朱棣的天子之路就要到此为止了。
但接下来却发生了yi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件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其诡异之程度实在不能无法用历史规律来解释。
此事发生在瞿能发动冲锋,朱棣军队即将崩溃时,要形容这件事情,我们必须换用封神榜或是西游记中的语言:“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se ,飞沙走石,妖风四起,但见那妖风缠绕营中帅旗,只听得咔喳yi声,旗杆折断,大旗落地”
这件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风早不刮晚不刮,单单就在这个时候刮起来,这么大的战场,刮点什么不好,偏偏就把帅旗刮断了。若非此事载于正史,也真是让人难以相信。
南军懵了,这个变故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当时的士兵们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朱棣起兵时房上掉两片瓦,都要费尽口舌解释半天。如今连当打仗的旗帜也被吹断了,就如同做生意的被人砸了招牌,惶恐不安之际哪里还有心思去打仗
而朱棣却是大喜过望,他的运气真是太好了,毫无出路之时竟然出现如此转机,其发生概率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买两块钱彩票中五百万巨款。当然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后来的军事生涯中,他还会再中两次五百万。
朱棣是yi个能够抓住战机的人,他趁着南军惊恐不安之时,绕到南军后侧,发动了猛攻,南军惊慌失措之余无力抵挡,全军溃败。朱棣好人做到底,送佛送上天,借着风势顺便放了yi把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在漫天大火之中,北军发动了总攻击。
突然发生的变化,让瞿能大为意外,回眼望去,大本营已经陷入yi片火海,士兵们四散奔逃,北军骑兵到处出击追杀逃跑的南军。败局已定,大势已去,而自己突入敌阵已被重重包围,想要突围也是不可能的事了,他回望yi直跟随自己拼杀的儿子,苦笑道:“今日即在此地为国尽忠吧。”随即率军奋死拚杀,父子俩最终都死于阵中。
南军大败,最能作战的平安也撑不住了,抵挡不住北军的攻势,率军败走,而素来有逃跑传统的李景隆更是二话不说,率大军向南方逃窜,老前辈郭英也不甘人后,估计他对李景隆失望已极,逃命都不愿意和他yi起走,独自向西逃去。
此战南军损失十余万人,其余全部逃散,所谓兵败如山倒,朱棣自然不会放过追击的机会,他下令北军全线发动反攻,誓要将南军六十万人全部yi网打尽。按照战场的形势,他本来是很容易达成这个愿望的,但yi支军队的出现打破了他的美梦。
当朱棣追击时,意外地发现yi支士气高昂,未受损失的精锐部队挡住了他前进的路线。率领这支军队的正是徐辉祖。徐辉祖怎么会突然率领yi支毫发无损的部队殿后呢,这还要从战前说起。
在此战开始之前,朱允炆曾单独召见徐辉祖,并交给他为大军殿后的任务。因为朱允炆虽将大军交给李景隆,却也对此人的指挥能力有所怀疑,为以防万yi,他特地让徐辉祖断后。没有想到这yi招竟然真的起了作用。
徐辉祖的掩护为军队的撤退赢得了时间,也为下yi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
白沟河战役结束了,在此战中,朱棣战胜了强大的南军,虽然胜得有些侥幸,但毕竟还是胜了,他从此初步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而此战的胜利也使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即使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朱棣确实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
而京城的朱允炆应该也从此战中获得了不少教训和经验,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条:1c李景隆确实是军事蠢材,应该像扔垃圾yi样扔掉;2c环境保护是个大问题,应该多搞点绿化,防止大风扬沙天气的蔓延;3c旗杆应该换成铁制,不可偷工减料。
获得胜利的朱棣带着满身的伤痛和疲惫回到了自己的大营。这实在是他经历过的最为艰苦的战役,若不是那场大风,胜负谁属还很难说,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赢了。
自从起兵以来,他终于能够睡个安稳觉了,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被打败了,是被仅有十余万军队的自己打败的这是yi个了不起的成就,自信yi点点在他的胸中蔓延开来,他甚至开始认为,这个时代就是为自己而设置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人可以做他的对手。他将继续独自表演,直至走向这条天子之路的终点。
放眼天下,何人是我敌手
就在朱棣为他自己的战绩得意时,李景隆的拙劣表演还没有结束,他抵达德州没多久,北军就追了过来,李景隆二话不说就弃城逃跑,他忠诚的完成了为朱棣运送军用物质的使命。给北军留下了上百万石粮食。而得到粮食的北军似乎从这位运输大队长身上尝到了甜头,继续追着他不放,yi直追到了济南。
第二十九章 朱棣的对手
朱棣原先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自己属地附近进行的,所以南军即使被击败,也可以再次组织进攻,但是这次不同了,如果北军占据了济南,他们就将占据这个水陆要冲,退可保北平,进可攻京城。这就好比在朱允炆家门口修了个炮楼,什么时候心血来潮就打两炮过去,到那个时候,南军就真的回天无力了。
可是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南军的最强主力也已经被击败,谁还能挽救危局呢
其实朱棣也是这样想的,朱允炆手下那几条枪他闭着眼睛都能数出来,还有什么人能抵挡自己呢他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城禸 的大明湖钓鱼了。
到此为止吧,朱棣,上天毕竟还是公平的,你所期待的对手已经到来了,他就在你眼前的这座城市里等待着你
yi个管粮饷的人
在李景隆进行白沟河之战时,yi位山东的官员承担了为李景隆大军押运粮饷的任务,他很尽责,粮饷从来不缺。但他的辛勤工作并不能挽救战役失败的结局。李景隆溃败的时候,他跟随李景隆撤退,但他撤退的速度要远远慢于这位长腿主帅。
yi路上,他不断的收拢那些被击溃的士兵,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实在是yi种让人很难理解的行为,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而且随着李景隆的溃败,沿路的各府县都闻风而降。江山随时可能易主,大家都已经开始为自己将来的前途打算了。可是这个人却仍旧干着这样的工作,其实不只官员和将领们不理解,连他收容的那些士兵们也不理解,他们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容他们,准备把他们带到哪里去。
“济南,”他说道,“我们要去守卫济南。”
“主帅都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吗”
“我是山东参政,是朝廷委派的官员,这是我的职责。”
这个按时运送粮饷,尽职尽责,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叫做铁铉。
铁铉,河南邓州人今河南邓州市,他的履历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但让人吃惊的事,他是yi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洪武年间他由国子监生直接授官为礼部给事中,建文帝登基后被任命为山东参政。
然而就是这么yi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挑起了那副谁也不愿承担的重担挽救国家危亡。
铁铉并不是那种幼年熟读兵法,闻鸡起舞的游侠之人,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就是读好书和做好官。第yi次看到战场上血腥屠杀的场面,他也曾经犹豫和胆怯过,以他的官职,如果愿意投奔朱棣,是能够捞个好前途的。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因为在他的眼中,朱棣并不是什么遭受j臣迫害,被逼靖难的英雄,而只是yi个搅乱太平盛世,图谋不轨的乱臣贼子。他的道德观念使得他无法去接受这样的yi个人成为国家新的主宰。
不接受是容易的,但要挺身而出反抗就难了。铁铉虽然是个书生,却也明白战争绝非儿戏,如果选择对抗,他就将面对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统帅朱棣。
拿什么去对抗这个可怕的敌人呢,四书五经仁义道德
这些都没有用,但铁铉由他自己的武器,那就是爱国的热情和不屈的信念。
在他组织士兵赶往济南的路上,他遇到了yi个叫高巍的人,正是此人坚定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