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第64章 妖星救宋
作者:苍山月书名:调教大宋更新时间:2020/08/11 16:39字数:1394
“范卿是说,一个十四岁少年,经营一间濒临倒闭果酒作坊,短短两月就营收万贯?”
随着范仲淹讲述,本来还有些气结赵祯逐渐平静下来,竟对范仲淹嘴里“故事”入迷起来。
“正是。”
“可若如卿之言,这酒坊虽经营有道,却致使邓州猪油价格腾贵,也不值得夸耀吧?”
“回陛下,邓州油贵不假,臣与尹洙当初也有此担心,但是那少年却给等算了一笔账。”
“哦?”赵祯来了兴致,一个蒙童能算出什么账?
“现在严河坊,佣工不足百人,年产新酒不足五万斤,但是,今秋邓州果农收入却翻了近一倍!”
赵祯一震。
但马上也就释然了,这种名为醉仙果酒销路好,果农自然最先受益。
范仲淹继续道:“而且为了扩大产量,严河坊实行了一种全新经营手段。”
“什么手段?”
“严河坊与果农提前签订供果契约,今后几年果产,果农根本不用担心销路。”
“对于那些想开山种果树,又无本钱佃户,严河坊还以极低利息放贷农户,鼓励果品种植。初步估计,明年邓州一地可新种果树万余亩;三年之后,新树结果之时,严河坊产能将达到七十万斤;五年之后,可一百五十万斤。”
“一百五十万斤!”赵祯有点没反应过来。如果这家俬 营酒坊可产酒百万之巨,那得多大场面啊?
“是,一百五十万斤!”范仲淹郑重地重复着这个数字。当初,他听到这个数字时候,也着实受惊不小。
“一百五十万斤果酒,需果林最少两万亩,解决了七千户佃农生计。”
“七千户?”赵祯神情凝重了起来。
按户部统计,大宋现有在册治民一千万户,人口两千余万。七千户就是一万五千多人,这绝非一个小数字。
“除了果农,还还有养-猪户,按严河坊现在收购猪油价格,养-猪户每头活猪就要多收近一贯钱。巨大利润致使更多农户开始饲养活猪,以图暴利。五年之后,单单一个严河坊对生猪需求量就高达每年七千五百头。按平均每户每年出栏三头活猪来算,可养民二千五百户。”
二千五百户,又是五千多百姓有了饭吃,加在一块就是两万人口。
这还不算完,范仲淹继续罗列道:
“还需酒工二千人。陛下知道,酒工不论在哪儿都是稀缺人才,佣资比平常佣工高上不少。一个酒工就可以养活一家子人,这两千酒工就是二千余户百姓生活支柱。”
“....”
“需炼油、装坛、搬运杂工五百人。”
“....”
“另漕运平船运输各地,此数难计....”
“从果品种植到酒品运输销售,林林种种加在一起,一个酒坊就可带活数万宋民。”
这里,唐奕玩是一个后世农村合作社制度。
酒坊贷款给农户,让农民种果树。一来保证了原材料供应;二来也为那些无地无产佃农谋了一个出路,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集中化作业制酒模式,也吸引大批自产个体向其靠拢,进而形成更大规模。
这一套东西,至少越这个时代几百年时间,今天大宋就算有人懂,有人也这么干,但也绝对没唐奕玩得大,玩得精。
.....
“臣仔细地算过了,五年之后,单一个严河坊及围绕它而衍生出产业,邓州每年在酒税、农税、商税,还有槽税上,就可增钱三十万贯。”
“三十万贯!”赵祯腾地一下站了起来,他被彻底震惊了。
朝庭一年财收不过六千万贯,一个酒坊就能带来三十万财税,让他怎能不惊!?这已经抵得上每年赐与辽国岁币了。
“如卿所言,那个叫唐奕少年还当真是个天才.。”
范仲淹苦笑道:“何止天才,尹洙给他起了个贴切绰号——妖孽!”
“妖孽......”
赵祯心道,要是这样妖孽再多几个,那他也就不用为财税之事愁了。若不是朝庭这几年收支难平,他也不至于要硬着头皮改革了。
想到这里,赵祯不由问道:“此事虽是利民好事,但与卿一心请辞又有何干?”
“关系很大!”范仲淹沉声道:“臣与陛下一样,当第一次听说严河坊之事时候,第一个想到都是‘此事不妥!’有违民生。”
赵祯点了点头。确实,若不是范希文算了那笔账,他第一反应也是油价腾高,不利百姓。
“们只看到了最表面东西,而那个妖孽确比们多算了一笔大账,单就财商之道,臣还没见过比唐大郎看得更远。”
赵祯惭愧一笑,“卿不是说了吗,那是个妖孽。”
范仲淹抿然一笑,“陛下知道臣是怎么注意到这个少年吗?”
“臣第一次与之相遇,就被这小子骂了一顿....”
“哦?”赵祯心说有趣,大宋敢骂范希文,可是不多。
“用他话说,庆历新政,狗屁不通,早点收场,对谁都是好事。”
本来还一心期待,想要听听赵祯脸都绿了。这哪是骂范希文,这是在骂他啊,庆历新政可是他一手促成。
范仲淹看赵祯脸se 不对,急忙道:“陛下息怒,待臣细细道来。”
于是,范仲淹就把当日唐奕那套阶级理论和赵祯细述了一遍。听得赵祯后背一阵阵冒凉风,这样言论怎么可能是一个十四岁蒙童说得出来?这哪里是什么妖孽,简直是妖星。
“真正让臣动容,是他后来说一段话。”
“什么话?”
“他说,宋之疾已痼,朝堂之上靠几人之言,难愈也。”
“不在朝堂之上?那在哪里?”
范仲淹摇摇头,“起初臣也不知道,但是亲眼见识了严河坊崛起,臣似乎有了一点模糊认识..”
“陛下想想,一个果酒作坊就把一州之地联通起来,带动数万百姓生计,那要是别呢?”
“唐大郎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大宋南货北通,东西串联之时,当们从先民原始经济体制里跳出来时候,那大瞬就有了一个比百万雄兵更加可怕武器。”
“什么武器?!”
“钱!”
“钱?”
“对,钱!”范仲淹重重地点头“按唐大郎说辞,那是一把觊觎天下绝世之剑,杀人不见血妖刀。”
“衡?”
“臣想不通,就算是唐大郎也只有一个概念。所以臣要盯着他,一面找到朝堂之外救宋之路,一面把这个孩子扶正,让他不要误入奇途。”
“....”
赵祯直到此刻才算明白,范希文真不是在要挟他,也不是要弃他而去。他心还未死,血还未冷,只不过想走另外一条报国之路罢了。
“圣恩之隆,臣不敢忘,国之忧患,臣亦不敢辞。但是,臣想换一个方式报国,这一次们败了,但早晚有一天,陛下要重谈改革之道,臣想帮着陛下把更多种子播种到后人心中!”
.....
送走了范仲淹,赵祯正襟坐于案前,久久未动。
一方面,范仲淹忠心不改让他心怀大慰,另一方面,他是真舍不得把范仲淹放回家乡。就像他一开始时候说,几十年为君为臣,除了主从之谊,亦有师友之情。
“陛下...”李秉臣陪站了良久,终还是忍不住轻唤皇帝。
“嗯?”赵祯回过神来。
“皇后与其长弟在殿后求见,您看,见,还是不见?”
“皇后来了?”赵祯一愣,顿了顿才反应过来,“那还不让她们进来,岂有不见之理。”